论“生活化”信息技术课堂的构建

时间:2022-07-22 09:09:03

论“生活化”信息技术课堂的构建

摘 要: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是基于“教育即生活”理念提出的。通过“生活化”信息技术课堂的构建,一方面实现信息技术课堂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社会所必备的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更加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自身成长、服务他人和社会。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生命价值,帮助学生正确地剖析、认识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3/15-0031-03

一、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的内涵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先生针对当时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的。因此,“教育即生活”主要包含两方面内涵:一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相结合;二是要求教育要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

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就是基于“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提出的,是“教育即生活”与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具体应用进行结合。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

一是信息技术课堂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学校是社会有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学校生活本身也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就学生而言,在学校的时光本身就是生命存在和展开的一种方式,而不只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既然学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那么,学校就需要教会学生主动关注周围的世界。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信息社会所必备的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更加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促进学生自身成长并服务他人和社会。

二是信息技术课堂应是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生命价值的过程。知识、技能固然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但却不是最终目的。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生命价值,使学生在“成才”的同时“成人”才是教育真谛。通过信息技术课堂帮助学生正确地剖析、认识以及不断地完善自我,能够明辨是非,学会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懂得何去何从。

二、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

1.信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为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例如:信息泛滥、信息污染、网瘾、黑客、网恋隐私等问题。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生和成长于信息时代的青少年,如何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成为了摆在教育面前的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明确提出了“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它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的内容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认识领域继续不断地做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1]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顺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而兴起的课程,在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信息社会所必备的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理念,这样有助于成长在信息时代的青少年学生更加正确、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自身成长、服务他人和社会。

2.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

目前,我国教育正处在由数量普及向质量提升的发展阶段。只有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推动我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国民素质的改善打下坚实基础。

“现代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人文过程”,“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信息,培养人格、情感和价值观,还要使教育关注整个人生世界,特别是在知识转型期,培育科学的人文精神是教育的永恒追求,塑造人格是教育的真谛所在。”[2]“生活化”课堂的构建,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看问题,不断提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唤起学生对新的生活方式及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3.学生个体成长的重要途径

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作为宇宙的一份子,其成长过程,既是个体不断加深对自身的认识,各方面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学会协调与他人、社会、自然关系,使之更趋和谐的过程。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关于“技术与人”的态度,学会正确处理“技术与人”的关系,将现代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另一方面,在引导学生规范使用新技术,并逐步树立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逐渐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学会生存与发展的时代新人。

4.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现实需要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对手脑并用能力有较高要求的学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实现基础知识技能和能力素养两个层面的培养,即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备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逐步学会将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因此,“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促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信息时代的特征,体会信息技术对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激励他们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来。

三、构建“生活化”信息技术课堂的策略简析

1.课堂管理人性化

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的综合过程,与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密切相关,需要学生整个身心的积极参与。如果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就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对于没有升学和考试压力的信息技术课,尽管学生常常是下课铃声一响便飞奔至电脑室,但实际上吸引学生的并非信息技术课本身,而是电脑室中可以享受到诸如网络聊天、游戏、网络影视、音乐等的乐趣。对此,教师不可以武断地强行制止,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影响师生关系,也无益于课堂的顺利开展,而是要因势利导,将混乱变得有序,将热闹变为活跃,将娱乐心理变为求知的动力。一方面,充分利用没有考试压力这个优势,运用适宜的教学策略,尽心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参与,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努力将信息技术课堂营造成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优化上课时间,安排好课程节奏。一节课中,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一般是上课后的5-25分钟,所以,教师的讲解时间不宜过长,要尽可能言简意赅地介绍学习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尽量多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

2.课程导入情境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伴随着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力,让学生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和成就感。情境化的课程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不但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求知的积极性,还可以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此处的创设情境,是指将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在二者之间寻找一种“结合点”,或者说是一种“媒介”,给学生创设学以致用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与新知识有关的情境中,尽量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现实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之中,利用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的思维状态中,以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内容学习任务化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使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从而提升学习效果。任务驱动是一种很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学习模式,就是将学习内容隐含在一个、几个或一系列任务之中,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学习活动的中心。所以,任务设计是核心和关键。教师应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任务,以任务为分析单位,把一学期要完成的学习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目的,将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中,将学习内容从抽象的形式转移到具体的意义上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学生在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一系列“子任务”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清晰的学习思路、方法和知识技能的脉络以及自主学习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4.评价方式发展化

课堂评价是信息技术课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评价方式的发展化,是在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主创精神和能力的前提下,在对学生进行评价过程中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作为重点,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启迪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在进行课堂评价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3]:一是在评价时间上,要贯穿于整个课堂进程中,起到督促的作用;二是在评价语言上,应该以引导性、鼓励性、建设性的正面评价为主,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更多学生体现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在评价主体上,要实现多元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使学生在自评和他评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四是在评价方式上,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充分考虑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能力、方式,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

[2] 高尚刚.基础教育与青少年人文精神培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70.

[3] 周德炎.中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设计策略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4).

上一篇:“空中课堂”应用课教学中的“双师”角色 下一篇: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