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连云港港口发展转型升级研究

时间:2022-07-22 06:36:48

“十二五”连云港港口发展转型升级研究

【摘要】当前,连云港仍处在由第二代港口向第三代港口过渡的阶段,技术装备落后,港口聚集的产业多且属于资源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港口物流增值功能不强,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城市。要加快连云港港口转型升级,需要实现港口生产建设五大转变,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立足港口区位优势,实施科技创新等措施。

【关键词】连云港 港口经济 发展转型

港口经济及港口理论概述

港口经济从内涵上讲,是开放经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以港口为中心,以城市为载体,以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以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以海陆腹地为依托,是由港航、制造业、商贸、物流等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型经济。

港口是城市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的交汇点,能够促进和优化国际国内生产要素的配置。因此,拥有一个功能强大的港口,才能激活一座城市的经济活力,才能为城市在区域经济腾飞中奠定基础。世界港口的发展已经历了三代:从第一代的运输枢纽中心,到第二代的装卸和服务中心,再到第三代的贸易物流中心。当前,据国内学者研究统计得出:唐山、烟台、温州、福州、防城、北海等处于第二代港口;天津、大连、广州、连云港、厦门、湛江、日照、营口、秦皇岛等处于准第三代港口;青岛、宁波—舟山、深圳等处于第三代港口。

“十二五”期间,为确保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龙头地位,带动中西部地区崛起,连云港港口急需加快转型发展,向更高层次的港口迈进。

连云港港口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连云港港口现有集装箱、矿石、焦炭、煤炭、散粮、液体化工等万吨级以上泊位42个,港口吞吐能力超过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340万标箱;拥有第六代集装箱泊位和江苏省等级最大的30万吨级矿石码头,两翼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10万吨级散货泊位、5万吨级通用泊位等专业化码头正在开展前期建设工作;港口现从事物流仓储、国际转口贸易、进出口贸易和出口加工业务的中外企业960家,初步形成了集加工、贸易、仓储、运输、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基地。目前,港口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港口发展缺乏产业支撑,与区域发展互动不足。连云港现代物流业、临港加工业、金融保险业、商贸业、现代信息服务业以及旅游会展业等产业构成的外向型、高技术、大型化为典型特征的临港产业体系还未建立,缺乏现代化的产业支撑,港口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港、城、产业难以形成良性互动。港口只是作为运输中介,大进大出,表面看上吞吐量极大,实际上除港口获取进港费和服务费外,并未给地区经济创造多少价值。

港口能力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经过“十一五”以来的加快建设,连云港港口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外发达港口比起来,港口能力还有待提升、功能有待完善,突出表现在30万吨级深水航道正在建设之中,集装箱干线港还未建成,港口能力、等级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港口物流增值服务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港口物流主要以传统仓储业为主,只能提供一些基本服务。二是物流服务还处于粗放型,物流企业经营规模较小,层次不高,物流装备简单,技术水平不高,仍然以资源粗放型为主。三是其它高端物流服务业如航运服务、航运贸易、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信息服务等尚未形成体系。

港口腹地市场不发达且分流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腹地经济不发达,发展水平也比较落后,对港口的支撑力度不强。二是腹地市场竞争激烈,导致连云港腹地市场分流严重。三是腹地合作机制不健全,对腹地货源的吸引力并不明显,中西部地区便捷出海口的作用发挥不够。

“十二五”连云港港口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江苏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十二五”期间,连云港港口发展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体现在:

一是面临四大国家战略叠加的发展机遇。所谓“四大国家战略叠加”,指连云港面临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等四大国家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这四大国家战略叠加要求强化连云港港,促进沿海、沿江港口协调发展,联合南通港、盐城港共同建设沿海港口群,重点要求做大做强连云港经济,以便发挥连云港沿海开发的龙头地位,从而辐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

二是连云港港口发展转型升级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2011年连云港市委在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连云港必须站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整个腹地经济发展、促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高度,以强烈的责任心、责任感和紧迫感,紧跟时展的趋势,树立高标准,追求高水平,促进港口从“大港”向“强港”转变,强力推进建设更高层次的港口。

三是国家、省、市三层面对连云港港口的支持力度不减。江苏沿海开发、东中西区域示范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国家战略加快实施,赋予的诸多支持政策,将进一步强化连云港港口的龙头地位。

四是港口转型升级发展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连云港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龙头,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陆向腹地广阔纵深,临港产业持续发展,在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的航道与码头设施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具有转型升级的基础条件。

“十二五”连云港港口转型路径研究

加强连云港港口集团内部生产建设,实现五大转变。一是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实施科技兴港战略,努力推行机械化、流程化、自动化设备以及工具革新成果,加快港口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建设。二是外延扩张型向外延扩张、内涵集约并举型的转变。探索体制机制在内的各方面创新,争取以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不断提高码头能力。三是单纯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在数量上,争取实现货物吞吐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在质量上,争取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在效益上,争取实现经济收益不断提高。四是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通过“节能减排,立体互动”,力争实现港口吞吐量增长与综合能源单耗同时下降的和谐格局。五是环境污染型向环境友好型的转变。重视和加快建设一系列环保设施,实现同期规划、同期实施环保设施与码头建设改造,打造环境友好绿色生态港口。

立足港口区位优势不断推进港口物流提档升级。一要加快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深水航道、防波堤、锚地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以深水化、大型化和专业化为方向,以新港区、新作业区建设为重要突破口,以老码头升级改造为补充,完善港口布局。二要加快建设大陆桥物流服务功能区。构建专业化的大宗物资中转配送基地,以物流发展空间科学化、物流建设智能化、期货交割品牌化为目标,提升现代港口物流服务水平和能力。三要加快建成一批特色物流园区。加快周边区县物流中心建设,形成有一定特色、专业性强的物流体系,积极推进保税区的物流申报工作,尽快构建新亚欧大陆桥保税功能配置中心。

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一要以港口为龙头,以陆桥为主线,以多式联运为突破,立足长三角、辐射中西部、面向东北亚,形成国际物流为重点,以区域物流为基础,以城市配送物流为支撑的综合物流体系,把连云港建成联陆接海、贯通欧亚的大陆桥国际物流中心城市。二要通过港口物流要素的集约化、规模化和高效化,建立以港口为核心的集疏运系统,加快申建保税港区,促进港口功能转变,形成港口支持物流、物流支撑航运的良性互动,促进城市和区域物流现代化。三要提升主港、拓展两翼,近期重点加快连云、徐圩港区建设,逐步开发建设赣榆、前三岛和灌河港区,港口物流向着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打造技术密集型的“智能港口”和面向亚太的国际航运中心。四要加快连申线、盐河、灌河等骨干航道建设,推进淮河入海航道、通扬运河、刘大线等港口集疏运建设,打通连徐水运通道,完善“二纵二横”的河运通道,提高航道标准和通航能力,形成通江达海的高等级航道内河水运体系。

着重实施科技创新不断推进港区转型发展。一要强力推动连云港港区环境整治。当前,应从形象、外延、内涵以及机制着手,按照科学的目标,运用崭新的理念,力争在思想上、行动上实现全港区齐动、全口岸参与、全过程监管,不断推进清洁生产,打造绿色港口。二要实施科技强港战略。建立内外便捷联结全球的公共信息平台,呈现管理技术信息化、控制技术智能化、位移技术高效化等特征,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攻关、发明等创新活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科技对港口发展的贡献率,打造科技港口。三要大力推进港口节能减排。加快港口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大力推行先进环保技术,加大节能减排设备研发投入,鼓励港口节约能源,争取率先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连云港港口物流内涵式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XZB029)

上一篇:“口语交际”从低年级抓起 下一篇:浅议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