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的美学特点综述

时间:2022-07-22 04:11:28

洛神赋图的美学特点综述

一、《洛神赋图》的美学特征及艺术价值

(一)技巧高超,构思奇逸

在顾恺之的笔下,通过巧妙的构思,充分地向人们展示了“神仪在心”,将一个风姿绰约、漂亮非凡、光润玉艳的洛神美女恰到好处地刻画了出来。尤其是在画卷的前两段中,洛神的那种形态美,衣袂飘飘,给人一种若往若还、含辞未吐的感觉,充分表现出了文学作品中的情景,生动地将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刻画了出来,这是非常卓越的。在《历代名画记》中,唐代张彦远对其赞颂为:“恺之之画,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且形似时或有失,细视之六法兼备,有不可以言语文字形容者。”仔细观看《洛神赋图》确是用笔如行云流水,非常自然,如果没有高超的技巧和奇逸的构思,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水平的。

(二)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洛神赋图》长6米左右,在山石的绘画上都是有勾无皴,巧妙地使用了填色浑染的方法,使枝叶下垂双勾设色,描绘出了孔雀扇形的丛树,远近遍布的山野,而这些都是装饰画中所具有的特征,非常突出地表现出了六朝时代的山水画淳朴的风格。不但表现出了人物的内在思想情感,还把整个画卷的前后紧密联系在一起。总体而言,顾恺之的用笔环而有节,不徐不疾,所描绘出的《洛神赋图》具备了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效果。

(三)具有连环画的特点又高于连环画

《洛神赋图》是通过比较长的卷轴表现出来的,在整个画面中,使用了几个相对集中的场面,充分地表现出了故事的情节,段与段在内容上不仅具有独立性,同时也具有统一性,因此,整幅画都具有连环画的特点。而且,画家在描绘的手法上,使用了高低、远近、不同的山石,有机地把树丛之间的场面联系在一起。与南唐时期的顾闳画《韩熙载夜宴图》时所使用的屏风间隔故事情节,有许多相似,却又有所区别。在一幅长长的画卷上,画面中的人物活动非常自然地逐步向前发展,一步步走向高潮,从这点看来,它的手法又比连环画要高。

(四)浪漫主义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在《洛神赋图》中,画家恰如其分地采用了许多表现手法,例如浪漫主义的想象及夸张的手法,画卷中明确地区分了帝王与侍臣之间的形体大小,有意识地突出了主题人物,在画卷的开始部分就描绘出了曹植的具体形象。第三段中,神女所乘的云车驾六龙,仿佛飞若往来,水禽侍卫,旌旗飞扬,浓云疾驰的情境表现得非常生动,大量使用了浪漫主义和夸张的想象手法。

二、《洛神赋图》的美学思想

在汉末魏晋时期,中国的政治非常混乱,人民处于苦痛之中,然而,人们在精神上却是非常自由的,处于一个富于热情和智慧的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的改变,不仅体现在意识形态上,还涉及到审美领域。当时盛行的洛神之风,也大大冲击了当时的美学思想,而《洛神赋图》是魏晋时期美学思想最好的反映。

(一)顾恺之的“传神论”塑造人物最高的要求

“传神写照”是顾恺之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就,并在艺术实践中使用。它首次提到“传神论”是在《论画》一文中,他把神作为绘画的中心,写形只是为了达到传神的目的,“传神”应作为艺术优劣的标准。在外形上的区别并不是人的本质,人的性格气质和精神状态,特别是人眼神中流露出的某种思想,都能反映出知识修养是人的本质内容所在。整篇的《论画》都是对前人所画的内容进行评论,例如大列女、小列女、周本记、汉本记、孙武,烈士、竹林七贤等人物的形象和神情表现。顾恺之意识到人物面部刻画的重要性,而眼睛是最为关键的部分。顾恺之在画人时,很多时候都不点眼睛。当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时,他说:“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从中可以看出他在眼睛刻画上的谨慎,而这也被之后的徐悲鸿列入“新六法”中。对于点睛,我们可以在《洛神赋图》中看到,画中的人物虽然散落于山水之间,但是却互相照应,并不是孤立的,在神情顾盼中人物的视觉产生了联系,这就归功于作者对人物传神的刻画。洛神作为《洛神赋图》的主角,反复出现在画中,但是每次的出现都有着不同的心理变化,图中曹植和他的随从也有着不同的神情,在这点上,顾恺之的绘画技巧体现得非常突出,曹植作为画中的主角,他的目光不仅专注,而且带着惊讶,表现出来的是内心的激动,而在外表上却很矜持,而他的随从作为配角,在目光的刻画上就显得比较程序化,采用随从呆滞的目光、木讷的表情衬托出曹植的神情,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顾恺之对甄妃的眼睛进行了仔细的刻画,画中的甄妃目光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无限的哀怨,有妩媚、娴雅,有惆怅、依恋,有含情。在《洛神赋图》中,洛神的心理活动不能使用文字表现出来,而作者非常巧妙地使用了女神一系列的动作,精细地将她的心理活动描绘出来,向人们展示出她内心的痛苦、矛盾、爱慕和惆怅。在洛神的呼唤下引来了众神,她们的神情表现出来的是无忧无虑,虽然有南湘二妃的陪伴,但是她却站在那里望得出神,仿佛飞翔的鸟儿,飘忽徘徊在水上。而那含情脉脉的目光,欲言又止的唇,好似在向曹植诉说心中的哀怨与眷恋,当两人两情依依时,到了分别的时刻。作者在每个细节都力求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从而把人物的神情、内心活动都刻画了出来,这样就使人物变得非常传神。

(二)迁想妙得

在做到传神的同时,顾恺之提出了迁想妙得的观点,他认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迁想也就是通过想象而获得最终的灵感。在画家作画之前,要对许多方面进行反复的观察,仔细地研究所描绘的对象,从而深入地体会、揣摩出对象的思想情感,达到发挥出合理的艺术想象的目的。这与西方近代美学中的“感情移入”和演员“进入角色”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画家在不断了解和掌握对象精神等方面的特征,通过对对象的分析、提炼,从而获得艺术构思,这就是所谓的妙得。对于一幅优秀的作品来说,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还要展现出内在的精神,这就需要作者用自己的内心去体会,经过反复的思考后,把自己的想象融入到对象之中,通过感悟,把握住对象所表现出的神韵气质,从而达到妙得的效果。在《洛神赋图》中,洛神的形象是作者对古书中甄氏的生平以及曹植笔下的洛神形象通过非常形象、细致的研究之后,注入自己的情感因素和非凡的想象力,在瞬间的感动中创作出来的,这就使画中的人物和鸟兽等,虽然没有通过写实的手法表现,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栩栩如生。而故事的情节也随着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而改变,只有高明的艺术家才能够做到这些,使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而我国的绘画中的“气韵生动”也是由“迁想妙得”而达到的,对后世的绘画和诗词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四、结语我国的绘画不仅追求形似,还非常讲究神韵,而这都应归功于魏晋时期的“气韵生动”所具有的美学内涵。而《洛神赋图》作为魏晋时期的典型美学作品,其具有的美学价值不言而喻,我国的画家也要汲取前人的绘画美学精髓,不断提高美学创作。

作者:王一名

上一篇:电子政务系统架构的设计论述 下一篇:美学教育内容及方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