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混凝土楼板产生裂缝分析与防治措施

时间:2022-07-22 03:58:01

现浇混凝土楼板产生裂缝分析与防治措施

摘 要:随着国家规范的提高与建筑市场的发展,现浇混凝土楼板结构取代了古老传统的预制扳工艺。其原因主要是现浇楼板会大大的提高房屋的整体性、抗震性、抗不均匀沉降性和结构安全性。但现浇楼板裂缝问题又让人心忧。本文通过对现浇楼板裂缝原因分析,总结了裂缝的防治措施和裂缝的弥补处理。

关键词:楼板裂缝原因裂缝防治措施裂缝弥补处理

中图分类号: TV698.2+3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经济适用住房和商品住宅发展迅猛,住宅楼面大多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而现浇混凝土后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现浇板出现裂缝机率增大。在竣工验收后,我们发现大部分裂缝表现为:表面龟裂,纵向、横向裂缝以及斜向裂缝。虽然,这些裂缝一般被认为对使用无多大危害,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仍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一、住宅楼裂缝产生常见位置

从住宅楼工程现浇楼板裂缝发生的部位分析,最常见、最普遍和数量最多的是房屋四周阳角处的房间在离开阳角1米左右,即在楼板的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未端或外侧发生45度左右的楼地面斜角裂缝,此通病在现浇楼板的任何一种类型的建筑中都普遍存在。也有的在沿楼板支座边1/3范围内平行于支座开裂,楼板预埋管线集中区域和施工材料集中堆放处也有部分开裂。

二、住宅楼裂缝分析

1. 引起裂缝的首要原因是混凝土的收缩。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蒸发,体积逐渐缩小,产生收缩,而板的四周由于受到支座的约束,不能自由伸展。当混凝土的收缩所引起的约束应力超过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现浇板的开裂,开裂的部分往往产生在应力相对集中的地方,所以板的裂缝绝大多数产生在板角处,其走向与板的对角线相垂直。混凝土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裂缝的产生。

2.温度裂缝。因水泥具有快硬、高强、水化热大的特点,再加上有时工程的主体施工发生在盛夏,混凝土浇捣后又未及时浇水养护,混凝土在较高温度下失水收缩,水化热释放量较

大,而又未及时得到水分的补充,因而在硬化过程中,现浇板受到支座的约束,势必产生温度应力而出现裂缝,这些裂缝也首先产生在较薄弱的部位,即板角处 。

3.目前建筑市场普遍采用泵送商品砼进行浇筑,但受剧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各商品砼厂商以采用大量粉煤灰,低价位,低性能的砼外掺剂以及细度模数低、含泥量较高的中细砂作

为降低价格和成本的主要竞争手段。这样就会造成商品砼坍落度大,质量优劣,也容易产生楼板裂缝 。

4.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使砼截面受到较大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重于(即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力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重合于砼的收缩和受拉

力向时,就很容易发楼面裂缝 。

5. 材料吊卸区域的楼面也会产生裂缝,目前在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质量与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一般主体结构的楼层施工速度平均为5—7天左右一层,最快时甚

至不足5天一层。因此当楼层砼浇筑完毕后不足24小时的养护时间,就忙着进行钢筋绑扎、材料吊运等施工活动,这就给大开间部位的房间雪上加霜。除了大开间的砼总收缩值比小开间要大的不利因素外,更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到材料吊卸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 。

6.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较难问题。其原因为: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软,受到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踏;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马撑的设置间距过大,甚至不设,这样也会造成楼板产生裂缝。

三、 楼板裂缝的防治措施

1.加强现浇捣后的养护。混凝土养护是整个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忽视对混凝土的养护,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又易使其在硬化过程中失水得不到及时补偿而产生

裂缝,尤其在高温下施工,更应经常浇水养护,这样既可减少温度产生的裂缝,也可降低由于混凝土的收缩面而产生的约束应力,有效地控制裂缝。

2.严格控制砂、石的粒径及含泥量。混凝土用砂应采用中粗砂。

3. 在板角增加辐射筋。现浇板的四周在设计上都已配置负筋,但针对绝大多数裂缝产生于板角这一现象,在板角四周增设辐射筋,使产生裂缝的应力作用方向与辐射筋相一致,能有效地抑制裂缝,另外,配筋较多时,相对来说也能明显改善裂缝的产生或扩展,根据裂缝距板角的距离,辐射长度一般应为1.5m左右,数量应不少于5根:从设计角度看,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按强度考虑,未充分按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作综合考虑,配筋量因而达不到要求。而房屋的四周阳角由于受到纵、横二个方向剪力墙或刚度相对较大的楼面梁约束,限制了楼面板混凝土的自由变形,因此在温差和混凝土收缩变化时,板面在配筋薄弱处首先开裂,产生45度左右的斜角裂缝。

4.严格控制板面负筋的保护厚度。现浇板负筋一般放置在支座梁钢筋上面,与梁筋应绑扎在一起,另外,采用铁架子或混凝土垫块等措施来固定负筋的位置,保证在施工过程中

板面钢筋不再下沉,从而可有效控制保护层,避免支座处因负筋下沉,保护层厚度大而产生裂缝,板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cm。

5.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应增设垂直于线管的钢筋网片加强。建议增设的抗裂钢筋网片采用 6—8 ,间距≤15cm,两端的锚固定长度应不小于30cm:线管在敷设时应尽量避免立体交叉穿越,交叉布线处可采用线盒,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中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管线底部的砼浇筑顺利和振捣密实。并且当线管数量众多,宜按预留孔洞构造要求在四周增设上下各2Φ12的井字形抗裂构造钢筋。

6. 施工期间不要过早拆除楼板的模板支撑。必要时可要拆除模板后在适当位置上安装二次支撑。施工机具和材料不要集中堆放在一块楼板上,吊运材料,机具应在砼初凝24小时后行使,避免造成较大的荷载使还未达到强度的混土楼板产生裂缝。

7.加强教育和管理,及时做好施工班组的技术交底,并利用业余时间对各施工班组进行相关培训教育,使全体操作人员充分重视保护板面上层负筋的位置,必要时,应自觉沿着钢

筋小马撑支撑点通行,不得随意踩踏中间架空部位的钢筋;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在砼浇筑前及浇筑过程及时进行整修,特别是支座端部受力大处以及楼面裂缝最容易发生处应重点整修;砼浇筑时对裂缝的易发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性活动挑板,扩大接触面,分散应力,尽力避免上层钢筋受到重新踩踏变形。

四、楼板裂缝的弥补处理

在采取了上述综合性防治措施后,由于各种原因仍有可能有少量的楼板裂缝发生。当这些楼板裂缝发生后,应在楼地面和开棚粉刷之前预先作好妥善的裂缝处理工作,然后再进行装修。住宅楼地面上部的粉刷找平层较厚时,可以通过在找平层中增设钢丝网、钢板网或抗裂短钢筋进行加强,并且上部常被木地板等装饰层所遮盖,问题相对较小,但板底粉刷层较薄,并且通常无吊顶遮盖时,更易暴露裂缝,影响美观,所以板底更应妥善处理。板底裂缝宜委托专业加固单位采用复合增强纤维等材料对裂缝粘贴加强处理(注:当遇到裂缝较宽、受力较大等特殊情况时,建议采用碳纤维粘贴加强)。复合增强纤维的粘贴宽度以35--40cm为宜,既能起到良好的抗拉裂补强作用,又影响粉刷和装饰效果,是I1前较理想的裂缝弥补措施。

五、结束语

但要彻底消除楼板裂缝现象,尚有待于同仁们不断提高施工技术和不断积累施工经验,总结各种防治措施,采用更为科学的办法来杜绝浇楼板裂缝的产生。

综上,我们在严格控制好施工质量和安全施工的同时,要在施工过程中,把能够预见的完工后使用中会发生的问题,进行前期控制。从而减少后期使用中,像混凝土裂缝等问题。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很好的进行全面的控制。最终达到工程质量最优化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砼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2] 砼结构设计规范GBTS0010—2002

[3] 彭圣浩.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9.

[4] 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7.

上一篇:现代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强化措施探究 下一篇:信息管理在试验检测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