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供应链银行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7-22 03:52:19

刍议供应链银行的探索与实践

内容摘要:供应链金融通过动产质押、应收账款等方式扩大了中小企业融资范围,突破了不动产等传统抵押品的范围,但是供应链金融没有解决融资范围小、融资交易成本较高、中长期融资难等问题。供应链银行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创建的银行,这样的银行与供应链上中小配套企业间存在着“配套方信用”、“内在价值认同”,为此可将供应链金融的融通范围进一步扩大及降低融资的交易成本。如果大银行向供应链银行注资,则中小银行规模不经济、调控难等问题也将会迎刃而解。

关键词:供应链银行 6C准则 配套方信用

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的传统视角主要是信息不对称、抵押品、交易成本等,如:李志(2002)认为“中小金融机构的信息优势、数量和中小企业融资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田晓霞(2004)认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所有者个人与企业的高度融合决定了小企业融资需求与传统理论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距”;郝蕾、郭曦(2005)认为“担保额是银行甄别企业风险的有效工具,第三方担保可以帮助禀赋不足的企业融资”;赵华(2005)强调了我国放松银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的现实意义;刘雅文、李文(2007)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吴辉凡(2008)认为“关系型融资能有效克服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陈建明(2009)认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产生均衡信贷配给的基本原因”。近年来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在信息不对称、抵押品等方面有所突破,如:胡跃飞(2007)认为供应链金融能够改善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降低中小企业的财务成本;徐学峰等(2010)认为供应链金融难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交易成本。本文认为,借助供应链中存在的配套方信用、内在价值认同,并通过组织创新能达到进一步扩大供应链融资范围及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

配套方信用与“6C”准则

一般来说,一家企业要成为核心企业的配套企业,往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包括:资金、技术、设备和相关者毅力的投入,满足配套业务的各种苛刻要求,一旦成为配套企业、配套合约被执行,配套企业将在长期的配套业务中获得较为稳定的订单和相应的收益。倘若核心企业在配套业务范围内向配套企业提供贷款,理性的配套企业能够放弃长期的配套业务收益而脱逃还贷责任吗?如果不能,长期的配套业务收益则隐含着抵押功能,在此被称为配套方信用。那么配套方信用能否通过银行对借款人的审核呢?审核标准主要是“6C”原则及现金流判断等,下文将对这些标准逐条阐述。

配套企业作为借款人的品德审查。由于配套方信用的存在,配套企业作为借款人不会置长期配套业务收益于不顾,脱逃仅仅一次配套业务金额范围内的贷款责任,如果配套企业获得借款后开始组织生产,配套业务完成时向核心企业供货,核心企业接货后形成配套企业的应收账款,如果核心企业对配套企业短期信用贷款额度在配套业务金额范围内,则应收账款额大于贷款额,进而当贷款与应收账款冲账后,核心企业还应把冲账后的余额打入配套企业账户,在这一业务流程中如果配套企业是理性的,将不会违背借款人的品德(Character)原则。在成为配套企业的过程中,其配套条件的调查、审核往往要涉及较为复杂的过程、较长的观察周期,而且调查、审核的方法更专业、更具针对性以及信息更为全面,从而在长期配套业务的接触中核心企业能够掌握配套企业的核心信息。由于配套条件审查与信贷审查间重复信息较多,从而配套条件审查完成时,信贷审查也基本上被完成。如符合配套条件时,借款人的还贷意愿、道德观念、经营方式等品德原则、借款人承担借款的法律义务、按期偿还债务等能力(Capacity)方面也基本被满足。

经营环境(Condition)主要指借款人所在行业环境、在行业中所处地位、技术更新与产品需求等。是贷款人调查借款人的重要内容,经营环境调查对一般银行来说存在若干困难,但对于核心企业而言情况就简单多了,因为核心企业的相关部门能够对经营环境了解得更多,甚至比配套企业本身还要全面。核心企业在调查经营环境的同时也可判断出配套企业业务的连续性(Continuity)。

长期的配套业务中配套企业将形成专业性的抵押品(Collateral)。机械设备、管理能力、人力资本等构成配套企业的生产能力,企业的生产能力在未来的配套业务中将转化成净现金流入,现金流的折现构成该企业的内在价值,这一内在价值对一般银行来说专业性太强,难以估价,难以兑现,因此除不动产外都难以成为抵押品,对于供应链金融而言抵押品的范围有所扩大,动产和应收账款等能够成为抵(质)押品。但是对于核心企业而言配套企业的内在价值整体都具备抵押功能。这一点仅仅对核心企业成立,在此被称为内在价值认同,内在价值能够作为核心企业向配套企业中长期放贷的抵押品,使配套企业获得技术改造融资渠道。

了解配套企业的资本(Capital)状况较为容易,重要的是核心企业帮助配套企业积累资本才更有意义。目前的状况是核心企业在价格等方面经常压榨配套企业以获得短期利益,实际上市场竞争不仅仅体现在核心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从而核心企业不仅不应压榨配套企业而且应不断帮助、培育配套企业才能获得长期利益,其中金融服务是核心企业帮助、培育配套企业最具重要意义的内容,有了长期的金融服务,配套企业的资本项目内容则更容易符合审核的要求。

配套企业的现金流量是偿还贷款的基础,在长期的配套业务接触中核心企业在判断配套企业的现金流状况时处在有利位置。因为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就能够观察到配套企业的债务信号;看生产进度、库存及车间生产状况等就能够了解配套企业的经营状况信号;观察部分关键岗位就能够捕捉到人事变动信号以及观察到配套企业治理结构是否处于理想状态,这些信号都将成为现金流变化的重要依据。如果核心企业向配套企业权益注资及派驻人员进入其领导班子,则对配套企业的了解将更为详细。

由于配套产品或服务将直接供给核心企业,从而配套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若得到来自核心企业的贷款,这笔信贷将满足商业贷款理论 (Commercial loan theory)的自偿性要求,这是短期贷款的重要依据。根据预期收入理论(Anticipated Income Theory),核心企业在持续的配套业务中能够清楚地了解配套企业投资项目的预期收入,这就很自然地满足了中长期贷款的预期收入条件。

为借款人做保一般取决于经济动机。作为保证人一般是借款企业的股东、母公司等有业务往来的公司;借款人能够提供某项对保证人而言变现能力较强的财产作为反担保也是找保证人的重要条件。另外,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财务实力的了解,相信借款人能够如期履约同样重要。针对上述条件,核心企业能够担任配套企业的保证人将是无可争议的,因此核心企业能够开展担保业务。

承接配套业务后融资的交易成本能够被降低吗?首先,确立配套关系过程已经完成了主要信息的调查,而后再融资则交易成本会低于一般银行融资所需要的程度。其次,由于直接或间接的配套业务均在核心企业的掌控之中,在配套业务范围内核心企业向配套企业提供信用贷款,信贷的交易成本相对较低。配套业务具有周期性重复的特征,如果延长融资周期使一笔贷款得到重复使用,将降低融资的交易成本。再次,由于配套企业贷款具有自偿性,从而监督、催还贷款等方面的交易成本可以省去。此外,小银行还具有营销费用低、管理费用低等先天优势。

核心企业同样能够利用配套业务渠道有效地提供租赁业务。核心企业能够利用信息优势直接开展租赁业务,既可以提供期限相对较短的经营租赁业务(operating lease)满足承租人临时性需求;又可以提供期限较长的融资租赁(financial lease)。融资租赁主要包括类似于分期购买资产的直接租赁、承租人既能收回资产本金又保留资产使用权的售后租回,还包括引入债权人的杠杆租赁,来满足配套企业的各种租赁、融资需求。

上述分析表明核心企业对配套企业从事金融服务,其范围比供应链金融要大,交易成本也比较低。从而核心企业出资创办银行(供应链银行)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将获得突破。此外,大型连锁经营业态中的总店与分店之间、企业集团中的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品牌企业的总公司与区域之间、大型综合商社与供应商之间、大型连锁零售商与供货商之间、大型连锁零售商与进场业户之间等都存在着配套方信用,都有创建供应链银行的可行性。我国500强企业中位次靠前企业的销售收入已经过万亿元,位次靠后企业的销售收入也有几十亿元,它们都有数目庞大的配套企业或次级配套企业,它们都有创建供应链银行的可行性。

通过大银行注资以改善经营状况

上文探讨了供应链银行融资的安全性问题,同样流动性与盈利性间的矛盾也是银行经营的主要矛盾。一般情况下银行规模过小该矛盾就比较突出,如:筹资成本较高、流动性风险较大、资产和负债的平均期限搭配难度较大、贷款向少数客户集中、大额存款人转存风险较大、存款增长困难等。银行衡量流动性、盈利性的主要指标分别是流动资产比率和能力比率,一般而言流动性越充足,盈利性就越难以提高,但在调和流动性与盈利性矛盾方面银行的规模越大则越有优势。此外,我国大银行还具有一种特色优势,即拥有庞大的营业网络以致非易变的核心存款比例较高。

如果供应链银行引入国内大型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则流动性与盈利性间的矛盾即可得到妥善解决,引入大型银行后供应链银行的权益由若干家核心企业及若干家大型银行所拥有。通过向银行股东拆借,即可满足供应链银行的流动性需求,从而能力比率可被尽可能地提高以增加(各核心企业所属的)配套企业融资,这样既可以保证经营的流动性又可以获得较高的盈利水平。与此同时配套企业与大银行也将各有收获,配套企业因提高了杠杆率而获得了财务杠杆效应,大银行也因增加了(有规模的)资产业务而增强了盈利能力,并且供应链银行与大型银行在业务上又呈互补关系而不是相互替代。

结论

在承接配套业务后,配套企业就具备了配套方信用,此时供应链银行在配套业务范围内向配套企业提供短期信用贷款是安全的;在承接配套业务后,配套企业的内在价值将得到供应链银行的认同,此时在内在价值范围内供应链银行向配套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租赁、产权转让等业务也是安全的,且具有独特优势;上述贷款、租赁、产权转让等业务的交易成本较低。如果把中小银行的发展置于供应链和大银行权益注资的基础上,使中小银行既能够发挥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优势又能够克服中小银行的劣势,可改变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及中小银行发展滞后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建明.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与经验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9(11)

2.郝蕾,郭曦.卖方垄断市场中不同担保模式对企业融资的影响.经济研究,2005(9)

3.胡跃飞.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中国金融,2007(22)

4.刘雅文,李文.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情报科学,2007(5)

5.李志.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2(6)

6.田晓霞.小企业融资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经济研究,2004(5)

7.吴辉凡.竞争与关系型融资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8(4)

8.徐学峰,夏建新.关于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问题.上海金融,2010(3)

9.赵华.我国民有银行的市场准入问题研究.经济学动态,2005(5)

作者简介:

张良,1960年9月生,男,汉族,任职于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金融、区域经济、宏观经济。

唐秀伟,1980年9月生,女,汉族,任职于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宏观经济。

上一篇:股权激励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公司业绩影响实证研... 下一篇:研发投入的股权结构因素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