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欲与谁试比高

时间:2022-07-22 02:59:33

摘要:作为民间文化,被称为俗文化的二人转是一种具有强烈地域特点的民间艺术形式,深受东北地区人民喜爱,作为一种最近几年才真正崛起的文化,二人转发展历史并不久远,然而他是怎样获得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发展的这样顺利,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再看被冠以高雅文化的秦腔,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源于陕西、甘肃一带,历史底蕴浓厚,已有数百年历史,流传地区广泛,分门别类,艺术形式多样,然而在今天,秦腔却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究竟是什么让二人转登峰造极,却导致秦腔穷途末路。作为两种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不论雅俗,二者都应互相借鉴,取长避短,使之通俗易懂,符合群众口味,只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才会越走越远。

关键词:秦腔 二人转;雅俗文化

一、 二人转的形成与基本特色

二人转是东北地域文化最直接,最具体的形象代表,通过生活场景的再现和编排演绎,它直接体现了东北人民质朴爽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反映出东北人民的文化观念和生活追求。正是在这种东北特有的文化背景下,二人转艺术才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性格。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及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了“莲花落”等其他艺术成分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1]。它以一男一女两个“分包赶角”“进出变换”的方式演唱一个完整的喜剧故事。这种基本形式的确定,应该说是东北固有的地域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促就的。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环境想象,东北地区天气寒冷,所以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很少,因而会花费大多数的休息时间在小范围内的亲戚、邻里交往聚会上。既然是在家里进行表演,言谈举止也就用不着拘谨,所以二人转在形体表演和语言说口方面都比较放得开,表现起来火爆泼辣。

二人转的音乐主要取自民歌小调,同时也引用和借鉴了其他音乐成分[2] 。它的表演参杂了曲艺,戏曲,歌舞,杂技等多种成分,这使得二人转的艺术属性模糊不清,然而,正是这种“模糊”性,使得二人转具有了不同于一般的艺术表现特征与风格,并由此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潜能,给予二人转演员更多创新发展的机会,形成了今天二人转文化欣欣向荣的场面。

二 、 缘何如此受欢迎

二人转语言幽默诙谐,基本不含方言,情节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在东北有句很流行的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可见人们对二人转的喜爱程度。加之近几年,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二人转更是能够与时俱进,不断融入一些与生活内容息息相关的元素,缓解人们的生活、工作中的压力,从而使身体和精神都得到放松。

此外,二人转界领军人物赵本山老师对二人转加以改造,尽量剔除一些糟粕的东西,让二人转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引领二人转走出东北,走出全国,走向世界。为弘扬发展二人转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知名的二人转演员,如小沈阳、魏三等。

三 、秦腔的形成与艺术特色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

四、为何走下坡路

“有人说,缺乏传承,没有观众,秦腔正在走向没落,这话我不赞同!应该说,秦腔在城里走向没落。”面对“秦腔死亡论”,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孙存蝶提出了反对意见。的确,通过贾平凹先生的《秦腔》,我们深有体会,农民对秦腔的热情从未减退,而且一个个民间秦腔团体正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农村迅速发展,出问题的环节处在城市部分。因为身边几乎没有听戏的朋友,于是专门向戏院的同打听了解,说起这个话题,连她们自己都觉得前途渺茫。通过聊天,反映出的问题有很多:城市里剧场的票价太贵,演员唱功不纯正,让人觉得后继无人,而且又没有什么创新,很难吸引当代群众的眼球。有些秦腔演员,总以为大家在一个团体里像吃大锅饭一样,唱好唱坏一个样,于是对自己要求不高,更有甚,一些演员思想还停留在百年前,陶醉在自己是一名“皇家剧团”的御用演员,追求所谓的“阳春白雪”,完全忘记了秦腔起源民间、发展于民间,从群众中来,最终还是要回到群众中去。

五 二人转与秦腔试比高

有些人总是想把二人转和秦腔放在一起比较,其实,根本没有必要,作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种文化形式,把谁比下去都不能说明问题。二者不应该是文化领域中的对头,而应该是懂得交流和学习的“朋友”。

人们常说与二人转有关的东西是俗文学、俗文化,是下里巴人,而秦腔是我们热捧的阳春白雪,是雅文学、雅文化。雅俗文学作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一直是一个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我们不应妄加评论。何为俗文学?“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换句话说,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 [3]不难看出这句话揭示了俗文学的语言特点、民间性、大众性和注定会流传广泛的根本原因,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大众的审美要求、素质水平和社会的流行趋势,但这并不能说明俗文学就是一钱不值、粗鄙、不规范的。不可否认,二人转在流行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低俗、粗鄙的东西,早些年,自己和家人有去过沈阳的刘老根大舞台,就是在这样正式的娱乐场所,还是出现了演员唱词低俗污秽的情况,这一点就应该向秦腔学习,时刻保持着一份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决不让低俗的东西污染我们的文化。我们欣喜的看到二人转演员正在努力的改进,演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正在逐步的提高,我们不应该固执于如何批评和声讨二人转艺术中的缺点,应该做的是如何采取措施,来提高全体演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比如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对后备力量进行选拔和培养,致力于文化创新,打造二人转精品等等。

同样,我们也不希望看到秦腔“无地自容”,作为历史悠久,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秦腔来自民间,更应该走回民间、走向大众。在这方面,或许可以借鉴二人转的成功之处,让表演的目的不仅局限于陶冶情操,更注重放松心情,融入一些当今的生活元素,改编剧本、融入美声、增添新式乐器、科技设施等,未尝不可,没人能保证秦腔在走向今天文化的道路上没有因为什么原因被“和谐”过,任何事情没有绝对,功利和商业不可避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仅此目的而已。

表面上看二人转与秦腔像是两座互相遥望的高峰,实则不然,雅与俗即是鱼与水、舟与楫的关系,雅俗对话,互相竞争,互相补充,当然并非取代或否定旧的事物,而是发展和重视新的积极因素,促进文化的新生和发展。二人转更加健康,秦腔再次崛起,雅俗共赏,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辽宁;沈阳;110034)

参考文献:

[1] 王铁夫《二人转研究》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62年11月增订第二版第2页

[2] 靳蕾《二人转编曲研究》哈尔滨: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1993年第1期。

[3] 《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一页

上一篇:中外广告创意之比较 下一篇:浅析装饰艺术形式的审美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