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名复合词形成的认知机制

时间:2022-07-22 01:39:29

【摘 要】国外对名名复合词的研究多聚焦于机器翻译,国内的相关研究则多偏重对其语义的分析,而对名名复合词的成因机制的研究却较少提及。本文拟通过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来剖析名名复合词的成因。研究发现,名名复合词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心智具有最省力性、格式塔化、认知凸显性和图式化的特点交互作用而成。

【关键词】名名复合词;认知;省力;格式塔;认知凸显;图式

一、引言

所谓名名复合词,狭义上讲指的是由两个名词组合而成的复合名词,其型式为“N1+N2N’”。近十年来,许多学者对英语名名复合词的概念合成及其隐转喻语义等作出了认知解释:刘正光(2003)、刘正光和刘润清(2004)、王文斌(2004)、Benczes(2006)、黄洁(2008)、王军(2008)、周先武和王文斌(2010)等。国外对名名复合词的研究多聚焦于机器翻译,国内的相关研究则多偏重对其语义的分析,而对名名复合词的成因机制的研究却较少提及。因此本文拟通过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来剖析名名复合词的成因。

二、背景

语言并非索绪尔所说的是完全任意的,有研究发现,“雨”这个概念在古英语中(regn)的发音与古汉语( )的极为相似,语言背后隐藏着的巨大的认知冰山才是语言存在与发展的原因所在。人类的心智有很高的相似度,因此人类的语言也具有极大的共性,而名名复合词就是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和心智现象。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已有五千年之久。从考古证据来看,楔形文字已具备名名复合词的雏形,比如用“眼”和“水”这两个概念表达“哭”;用“鸟”和“蛋”这两个概念表达“生”等等。伦纳德(Leonard 1984)认为,名名复合词自1750年以来数量明显增加。双名复合表达第三种概念的现象出现如此之早,但是对其进行研究却迟至20世纪。1909年,叶柏森(Jespersen)对名名复合词中两个名词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才使得各国学者意识到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三、认知视域下名名复合词的成因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语言学界纷纷引进认知科学的成果来分析语言现象。对于名名复合词的认知研究,多集中于对其语义以及其合成过程的分析,本文拟从名名复合词的成因入手,运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相应成果,试解释这个存在已久的语言现象形成原因。本文认为,名名复合词广泛存在于众多语言之中是因为人类心智共性的结果,即由于人类心智具有最省力性、格式塔化、认知凸显性和图式化。

1. 最省力性(The Least Effort Effect)。省力原则最初由齐普夫(Zipf)在他的齐普夫定律中提出。齐普夫发现,一个词在一个有相当长度的语篇中的等级序号(该词在按出现次数排列的词表中的位置rank,简称r)与该词的出现次数(frequency,简称f)的乘积几乎是一个常数(constant,简称C),即r×f=C,它们的乘积是常数,使得分别以词的序号和出现次数为轴线的双对数表呈现极大的规律性―它几乎是一条45°直线(姜望琪2005)。为此,他提出用词的经济性,也就是省力原则:对于说话人来说,用词越少越简单则越省力,用一个词表达所有意义则最省力,而对于听话者而言则恰好相反,用一个词代表了所有意义,这对听话人来说却是最费力的。双方的力量相互冲突,最后达成一种妥协和平衡,也就是上面所说的45°位置,这成为对双方都相对最省力的妥协点。

人的心智时时刻刻都遵循着这种最省力性,而名名复合词便是在这种作用机制下形成的。名名复合词的实质是在语言中省略了某种连接介质,而把这些介质内化在心智层。比如,doorbell在复合前是door’s bell,bell和door之前存在一种从属性,而复合之后字面上的’s消失,但这种从属关系事实上依然存在,这种从属关系不在字面上体现,但却可以为心智上所补充。再比如toy factory,可以是指生产玩具的工厂,也可以是用来给孩子们玩的玩具工厂,对于不同的可能性理解产生于连接介质的脱落,但是心智可以根据语境毫无困难的将脱落的连接介质重新填充,从而达成认知的通达。这种连接介质的脱落和心智的重新填充正是省力原则的最好体现,因为说话人说话时总是在尽量寻求压缩说话量,而这种压缩也不能是无度的,而是要以听话人的理解度为标准的,即这种言语压缩的通达度必须以对方心智的可重新填充性为尺度。因此,不难而知,名名复合词是一种典型的最省力性的体现。

2. 格式塔化(Gestalt of Human Mind)。格式塔心理学肇始于韦特海默发表的《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形状或形式决不是各部分的机械叠加,而是经过主体认知活动重新加以构建而使之完形的结果,部分不能解释整体的性质,人的心智总是具有这种格式塔化。在人类语言中,相对于篇章,句子内的关系是更为紧密的,相对于句子,短语内的关系是更为紧密的,而名名复合词内的关系要比非复合型名词短语更为紧密。当一个单一名词表达不出完整意义的时候,比如我们想要表达human brain,用human或者brain都无法准确表达确切指称概念,这时候我们可能会选用一个短语“human’s brain”(包括两个名词和一种关系)。由于人类心智的格式塔化,也就是一种使事物趋向完型的特质,我们往往会把相关联的事物的关系紧密化,而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分离化,这时名名复合词的关系的紧密度是远胜于短语的,所以关联度强的两名词间的连接介质会脱落(’s),脱落后形成的基底便是名名复合词(human brain)。

3. 认知凸显性(Cognitive Salience)。认知语法认为,名词形式指代“实体”而动词形式指代“关系”,实体相对于关系是认知凸显的域。在名词短语中,名词处于凸显域而表达名词间关系的词则成为背景域,人类心智往往保留凸显域和相对忽略背景域,这也成为名名复合词形成的另外一个成因。比如bookstore,两个名词之间的关系本是a store for (selling) books,book和store作为实体成为凸显域而其他成分则因为代表关系而成为背景域,这时又由于两个名词具有很强的关联度,凸显域凸显并保留,而背景域却被忽略而成为一种内化的关系。

4.图式化(Schematization)。图式(schema)一词最初源自于哲学,后来为心理学所用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图式是普遍存在于人类心智的,对概念世界的一种高度抽象体。认知科学认为,图式是人类长期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记忆的信息提取便来自长期记忆中的图式。概念以图式的形式固化于人脑之中,事件则以脚本的形式存在于记忆。比如图式restaurant的脚本包括menu,table,waitress,dish等等。脚本是事件的一系列动作的抽象体,实体在脚本中持续呈现并可以被提取,而关系则在脚本中弱化。实体的凸显以及关系的弱化使得名名复合词的形成成为可能,而这种关系由存在到弱化实际上也是其一种被内化的过程,即我们不会说出或写出它们,但我们总是知道它们。

四、结语

名名复合词的形成不是人类主观的发明创造,而是人类心智的最省力性、格式塔化、认知凸显性和图式化交互作用的结果,它处处带有人类心智活动的印记。人类心智是复杂而又精密的,而分析人类语言则是窥探心智的极佳途径。本文从语言本体入手,结合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相关理论,尝试解释名名复合词形成的认知机制。

【参考文献】

[1]Leonard, R. The Interpretation of English Noun Sequences on the Computer. Amsterdam: North-Holland. 1984.

[2]姜望琪. Zipf与省力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上一篇:微时代新兴网络流行语浅析 下一篇:探讨卡通形象在旅游文化品牌建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