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校级公开课的准备过程

时间:2022-07-22 12:36:05

一堂校级公开课的准备过程

摘 要: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绽放,在公开课的舞台上》一文中提道:“上公开课,就像家中来客必定要洒扫庭院、准备盛宴一样,其中有准备的紧张,更有展示的兴奋。这就像过日子如果没有客人,可能终年粗茶淡饭、散淡随意,正是那经常光顾的客人,使得我的‘家政技艺’一日千里。”以此看来,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青年教师,更应该广开庭院之门,欢迎诸位同事多来听课,提出批评与指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技艺如何,问题所在,才能更加肯定自己的优势,才能明确今后教学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公开课;准备;课程教学

下面,我简单陈述一下个人的校级公开课准备过程,予以己之一砖引出众家之玉。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备选题

中学语文常见课型有:现代文阅读、文言文教学、综合性学习、诗歌教学、考点复习、试卷讲评以及作文讲评。在我的印象中,我们语文组的老师已经讲过前三种课型,而若是用一节公开课讲评试卷或是进行考点复习,不能很好地展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几经思索,还是决定挑战具有一定难度的写作课。

写作课有别于其他课型,它要求课堂有理论指导,最好有学生的现场写作,这无疑给上课老师加大难度,因为课堂效果的好与差,从学生的课上写作中可以一目了然地展现。所以,选题的审定就尤为关键了。选题不可太大,不可太旧,不可超越现阶段学生能力范畴太多,要放在一个学生蹦一蹦、跳一跳就能够碰到的一个高度。综合七年级下册六个单元的写作训练目标和学生现阶段写作水平,最终确定选题为《记叙中的抒情》。

二、魂牵梦绕寻思路――备教案

一堂45分钟的写作公开课,必须有哪些环节,该如何分配时间,如何既忠实于教学大纲又能推陈出新,如何既有教师的理论讲解,还有学生的写作实践,并且要在堂上展示写作成果……这些问题都是急需解决的,看起来庞杂而棘手,一开始接触,确实是毫无头绪,但做了以下功课后,发现思路越来越清晰:(1)查找与该选题有关资料,越多越好,打印出来,一字一句仔细研读,做好笔记,并触类旁通地得出个人新的体会。(2)查找学生学过的语文课本中的有关该选题的所有例句,用红笔一一做记号和旁批,做到了然于心。(3)结合前面两个步骤,综合所有素材,总结归纳出抒情的两种方式和五种类型,并配以学生熟悉的课本例句讲解,学生易于掌握,这样就可以为课上现场作文赢得充沛时间。

三、柳暗花明得妙处――备创意

我们呼吁公开课要回归常态,避免失真、作秀,但毕竟公开课是教师进行教学思想交流和教学探索实践的平台,所以也要让听课老师看到这堂课的特色所在。

创新是最难的,做得不好,就成了摆花架子,浪费时间,影响课堂效果。每每在教研时,看到其他老师的公开课,讲到精彩之处,我不禁会暗自叫绝,并佩服无比,但轮到自己上公开课时,发现创意、灵感,真的是天下第一难寻之物。

针对这堂课的第二环节――写作训练环节,前后设计了三套方案,虽或多或少有些创意,但要么时间不够用,要么学生难以在堂上现场完成,总之均不尽如人意。最后不得已寻求外援,向同事、学生求救,还真的获得灵感,用视频、图片铺垫情感,有针对性地目标明确地布置写作任务,几经修改,最终确定:全班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篇文章。一组写一段,一组训练一种写作手法,然后交流学习。题目定为所有学生都熟悉的话题――“母校”。这样既能训练到学生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节课结束时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原来,我们可以合作写出这样好的文章!

四、精雕细琢心有数――备听众、备学生

首先,备听众。这是一节校级公开课,前来听课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资历深厚、各学科的优秀教师,早在上公开课之前,就有老师表示:“最喜欢听语文课,因为语文课人人都能听懂。”听起来很是欣慰,也增加了几分压力。那么我就要尽量讲解的理论浅显易懂,实践操作具体可行,课堂效果最好能立竿见影。

其次,备学生。我们的学生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能不能选取他们都熟悉的事物,比如,热门电影《卑鄙的我》中的相关片段?经过几番调查,结合学生都是华工附小毕业,他们有着同样的小学生活经历的特点,在上公开课前,我提前了解他们熟悉的人、物、景,搜集相关图片、音乐,为第二环节――创作《回忆中的母校》做充足准备。

最后,我想说的是:从众里寻他到柳暗花明,从魂牵梦绕到精雕细琢,从茫然到明晰,为期两周的备课过程,我思考了很多,而这些思索的过程就是我的收获所在。

课程教学在于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因此,校级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准备过程,教师应当加强分析,做足准备,以确保公开课的顺利开讲,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叶际琴,陈霞.新课程与公开课的教研价值[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6(06).

[2]梁好.公开课应拒绝“山寨”[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0(02).

作者简介:熊淑芳,女,1983年8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上一篇:浅析乡镇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学困生 下一篇:刍议初中化学虚拟实验的设计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