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芪地黄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30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7-22 09:58:02

【摘要】 目的 观察参芪地黄汤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低盐饮食,控制血压,抗感染,利尿等治疗,肾功能减退者给予低蛋白高热量饮食。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芪地黄汤中药汤剂口服。1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用2个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他各方面指标亦优于对照组。结论 参芪地黄汤能明显提高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参芪地黄汤; 慢性肾小球肾炎; 中医药疗法

慢性肾小球肾炎系由多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所致,传统西医治疗多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疗效不佳,且多有副作用。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参芪地黄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6月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16~62岁,平均(30.1±13.5)岁;病程2~15年,平均(5.2±3.5)年。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19~63岁,平均(30.1±13.2)岁;病程2~13年,平均(6.30±3.3)年。参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诊断及治疗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拟定的标准[1],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等表现;中医症候参照第二次全国中医肾病专题学术讨论会通过的《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医辨证分型试行方案》[2]。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低盐饮食,有高血压者予以积极降压治疗,将血压维持在120~130/70~80 mm Hg水平;浮肿者适当应用利尿剂;肾功能减退者则采取低蛋白高热量饮食;有感染者予以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给予青霉素静脉滴注,如青霉素过敏可以选择红霉素代替。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中药煎服,药用参芪地黄汤加减。处方:生黄芪40 g,党参20 g,熟地20 g,牡丹皮15 g,泽泻20 g,茯苓20 g,山茱萸20 g,山药20 g,薏苡仁20 g,当归20 g,桃仁15 g,红花15 g,川芎15 g,葛根20 g,半枝莲25 g,蛇舌草25 g,1剂/d,两组均以1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用2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尿蛋白(PRO)、尿潜血(BCD)、血BUN水平。

1.4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药政局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拟定的疗效标准。临床控制:尿常规检查蛋白转为阴性,或24 h尿蛋白定量正常,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肾功能正常。显效:尿常规检查蛋白减少,或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40%以上,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与正常值相差不超过15%);有效:尿常规检查蛋白减少一个“+”,或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40%,临床症状与体重明显好转,肾功能正常或有改善;无效:临床表现与上述实验室检查无改善或加重者。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 两组尿蛋白指标比较见表2。

3 讨论

慢性肾小球肾炎症状以蛋白尿为主,蛋白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可归属祖国医学“精气”、“清气”、“精微”。《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载:“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可见,蛋白质的吸收、输布和排泄,主要由脾、肾、肺,以及三焦、膀胱等多个脏腑的协调作用共同完成。《诸病源候论》曰:“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妄行,盈益皮肤而令周身肿满”。故慢性肾炎蛋白尿形成又以脾肾二脏最为紧密。脾与肾为先后天之本,脾虚而脾气不升,脾火稳摄,谷气下流,精微下注,肾虚封藏失司,可致尿中精微物质漏出而形成蛋白尿。因此,脾肾亏虚是导致慢性肾炎蛋白尿的关键。笔者以参芪地黄汤为基础方,健脾补肾,益气固摄,治气虚不摄之蛋白尿有良效。但湿热不除,则蛋白尿不易消除,所以配伍时应加清热利湿之品,如扁蓄、翟麦、白茅根、薏苡仁等,如白瘀、加桃仁、红花、赤芍、坤草活血化瘀。

参芪地黄汤出自于清代沈金鳌的《沈氏尊生书》,临床用于补益虚损,方中人参、黄芪益气补虚,熟地、山药、山茱萸补肝、脾、肾三脏之阴,泽泻利湿地浊,茯苓淡渗脾湿,丹皮活血凉血,清泻湿热,诸药合用,补中有泻,共奏益气养阴,活血泻热之功。

参 考 文 献

[1] 王海燕,郑法雷,刘玉春,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诊断及治疗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1993,32(2):135-134.

[2] 第二次全国中医肾病专题学术讨论会.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医辨证分型试行方案[J].陕西中医,1988,9(1):封4.

[3] 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第4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6-162.

(收稿日期:2011-10-17)

上一篇: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联合阿维A胶囊治疗寻常型银... 下一篇:血凝酶血管内灌注治疗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