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你幸福吗?”调查为何受追捧

时间:2022-07-22 09:26:33

【摘 要】2012年国庆节前期,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策划的“喜迎十 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你幸福吗?”,可以说是近年来央视的新闻改革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该节目连续播出9天,突破了传统报道和表达方式的刻板与僵硬。本文通过对该节目的分析探究“你幸福吗”引起巨大反响的原因及启示。

【关键词】央视改革 《你幸福吗》 新闻表达

一、改革大潮中央视的《新闻联播》

1、央视改革的步伐加快

2012年国庆节假日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央视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了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大学教师、企业工人、普通学生等,而采访对象面对的都是同样的问题:你幸福吗?请问你觉得幸福是什么呢?有没有让你感到遗憾的事?连续的提问让被采访者的各种姿态真实地呈现于观众眼前,一时间,“幸福”一词成为媒体热词,也引发了中国人对幸福的思考。这档节目被放在《新闻联播》中播出,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这也是近年来央视的新闻改革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2006年开始,《新闻联播》开始尝试进行一些改变,如增加主播的新面孔,从语态、编排和包装上达成新闻叙述层面的变化等。言语风格亲民化,节目画面多元化,主持面孔年轻化。《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往往代表着国家的声音,他们的形象同样也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因此节目的播音员阵容一直比较固定,没有过大的变化,少有的几次新鲜血液的补充几乎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眼球。继海霞、李梓萌、康辉和郭志坚加入后,欧阳夏丹与郎永淳的加入更使《新闻联播》展现出了一种扑面而来的朝气。

这些举措初步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而此次新闻表达层面上的创新更是惊人。一直以来,《新闻联播》为我们树立的形象就是权威的,庄重的,严肃的。此次调查节目“你幸福吗?”的推行显然是以通俗化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2、《新闻联播》的标杆地位

《新闻联播》的节目宗旨为“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自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启播以来,它一直是中国新闻媒体的标杆。

山东大学传播学研究所所长冯炜指出,“任何栏目都有生命周期,即使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华莱士和他的《新闻60分钟》,二十年都没有换主持人,但它在节目的标志、主持人服装、背景、色彩等方面都在不断地调整,以给观众新鲜感。”

3、新媒体影响更多人群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接受新闻的途径越来越广泛。常庆指出,“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观众总是不断地追求新鲜感,如果还是一成不变,观众对信息的接受就会产生乏味。”

二、通俗化的新闻表达

央视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广泛影响力使得它的任何一种创新型的举动都会受到广泛关注,这次调查节目与以往的新闻节目不同,着实让观众兴奋了一把,没有说教也没有高高在上,因为有反差才使得反响颇大,再加上“幸福”的话题在当今时代敏感而严肃,恰恰击中了中国社会绷得最紧的那根弦,给人五味杂陈的感觉,不管是回答者还是旁观者都会有自己复杂的感受。

1、体现广泛性

央视这次的“幸福”调查采用随机采访的形式,对象都是普通群众。据统计,9期节目中受访人数为147人,受访总人数为3550人,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身份各异,能明确知道其工作岗位或者生活环境的不多,但至少从他们回答问题的内容和现场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确实都是实实在在的老百姓。整档节目都是以老百姓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没有领导的致词,没有评论员的解说,一切都让老百姓自由发挥,体现了公众参与,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象的空间。除此之外,记者的提问也显得亲切自然,大方得体,这是一个谁都可以回答的综合性问题,具有开放性,它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真实的想法,一瞬间就加拉近了媒体与老百姓的距离,不管你是不是受访者,有没有在现场,都会觉得“幸福”提问走进了心里。

2、追求真实性

面对镜头,受访者反应各异,这些细节不加修饰地原生态地呈现在新闻当中,还原了生活场景。据报道,节目主创人员曾提出三条采访中的注意事项:1、采访中不要刻意去找你想要的,而要发现让你意外的;2、记住,所有的回答都是我们想要的;3、回答不是唯一重要的,回答的状态和场景同样珍贵。这次参与“幸福”调查采访的记者人手一本《中秋国庆民调海采手册》,强调了要全程记录,要求摄像记者即使在采访结束后,也不要关机,继续记录采访对象的状态。“从受访对象是怎么走进镜头,到他怎么走出镜头,要全程记录”。在节目播出时,那些观众以为会被删掉的镜头竟然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虽然答案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甚至有些让人忍俊不禁,但都是老百姓最直接最质朴的情感宣泄,蕴含着一个普通中国人对于所处的复杂社会方方面面的感受和体会。

3、充满意外性

央视此次“幸福”调查最大的特点也许就在于它的突击性,往往对于突然抛出的问题不得不做出回答时大家的表现最为真实也最具意外性。受访对象都是在不知情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提问,采访的回答值得关注,同样回答时的状态和场景也同样重要,它是另一种表达方式。加之在《新闻联播》中播出后,引起了很多观众的热议,并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你幸福吗?”的各种“神回复”很快就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例如:“我姓曾”“是姓福啊”“不幸福,这么大了还没找到个对象”“你嘛意思?”“能上电视不?”等等……还有一位捡瓶子老人因为耳朵不好,就有了下面一席对话:您收了多少瓶子了?73岁了;您收了多少瓶子了?我吃的政府低保,630块一个月;您觉得您幸福吗?我耳朵不好。这些经典的回复都以其意料之内的合理带给观众意料之外的惊喜,呈现出多元的态势。

三、与搜狐视频“你幸福吗?”调查活动的对比

该节目一经播出,便遭遇到褒贬两极的评价,很多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会质疑媒体,开始挖掘节目背后的故事。有网友质询央视,取舍采访素材播出的标准,为什么不全播?节目主创解释,他们在3550个采访中选取了147条播出,选择其中“代表着真实、典型生活状态的”,舍弃了“简单重复”和带不文明用语的部分。可以说这种剪辑具有很大的操作性和倾向性。

上一篇:浅谈网络环境下中学作文教学的利与弊 下一篇:金属烤瓷冠修复失败的原因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