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问题行为之家庭因素分析及教育建议

时间:2022-07-22 09:08:29

幼儿问题行为之家庭因素分析及教育建议

一、问题行为的概念

问题行为指的是一些过度的、不足的或者不恰当的行为,这是相对于一般行为而言的。林格伦对问题行为的界定是:“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

问题行为可以分为两类: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内化问题指的是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外化问题指的是攻击、盗窃等违反道德和行为规范的不良行为。

二、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分析

1.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指的是一种教养风格,也是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教养方式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权威型、溺爱型、忽视型和专制型。

权威型和专制型的父母对儿童的管教严厉,要求事事服从,这容易使儿童产生逆反心理。溺爱型父母由于过于宠爱子女,对儿童的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都给予满足,久而久之,儿童逐渐产生自私、任性的不良心理。而忽视型父母一般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很少在孩子的身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对孩子的要求也很少做出反应,更谈不上指导孩子,往往任其自由发展,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幼儿也表现出较多的敌意和攻击。由此可见,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的发展和行为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2.家庭环境

在影响儿童行为的环境因素之中,家庭环境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家庭关系、家庭条件、父母的职业及受教育水平等都对儿童心理及行为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和睦的家庭相比,经常有暴力冲突的家庭中儿童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要高;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及家庭条件差的儿童与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家庭条件好的儿童相比,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也较高。经常吵架的父母容易使儿童处于紧张的状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冲动。除此之外,亲子关系也会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与行为表现。

三、教育建议

1.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

首先,在家庭中父母应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但又不失权威的形象。对待孩子要做到尊重、信任,对孩子出现的不成熟的行为应进行限制,并用理性的态度与孩子交流,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以促进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

其次,父母应改变以往不合理的教养方式。父母疼爱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把握一定的度,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应学会放手,不要过度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完成,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独立性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父母应教导孩子学会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如果幼儿将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积压久了而不发泄会导致心理上出现问题,应让幼儿学会将内心的不愉快告诉家长、老师或同伴,或通过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体育活动等进行合理的宣泄。

2.营造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注重亲子关系的发展,培养与幼儿之间的情感,履行教养责任。有些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爷爷奶奶,自己却没有担负起为人父母的责任。父爱、母爱的缺乏对孩子不良性的形成都会造成深远影响。

因此,父母应抽时间多陪孩子,培养亲子情感,履行教养责任。此外,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能给儿童以安全感,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可以多些体贴和耐心。

幼儿时期是个体体格发育和心理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个体的一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要特别重视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家长除了要了解幼儿身心和行为发展的规律,还要改善不良的教养方式,并给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保证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纪林芹.儿童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及其家庭相关因素[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2]王秀珍.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667-668.

上一篇: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之构建 下一篇:基于彼得原理视角看待“学习高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