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四大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意见研究

时间:2022-07-22 08:31:45

泉州市四大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意见研究

泉州市船舶、汽车、轻工、钢铁及有色金属等四大产业都肩负着开拓国内外市场和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重任。只是各个产业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各不相同,发展的途径各不相同。

一、船舶产业

(一)船舶产业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造船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新船订单大幅减少、企业融资出现困难、履约交船风险加大,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福建省船舶产业在全国地方船舶业中居第4位, 但是船舶配套业比较薄弱。船舶修造业是泉州市正在培育发展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目前泉州上规模的造船厂有11家,其中泉州船厂造船项目是列入国家规划的地方大型造船项目。

(二)发展途径

1、加大信贷融资的支持力度

到目前为止,泉州市对航运企业的融资仍然以一年期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船东融资难的原因是泉州的在建船舶大多在外地建造,银行方面的监控难度太大。也正是这个原因,泉州造船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泉州的造船业还远远不能满足泉州航运业的需求,如果泉州市政府、银行、企业三方配合,解决了船东的融资问题,泉州的造船业自然而然就解决了融资问题。

2、优化船舶产业规划布局

泉州市船舶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意见中已经提出: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未落实、规划不合理的项目,不予审批;严格控制技术落后、重复建设的小造船项目。在今后两年,除重大项目由省级及以上投资主管部门审批外,暂停审批现有造船企业船坞、船台的扩建项目。

二、汽车产业

(一)汽车产业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汽车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全行业产销同时出现了负增长、重点企业经济效益下滑,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形势严峻。2008年福建省的汽车产销量也明显下降。泉州的汽车产业被列为泉州市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之一。泉州市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多,年产值也高,但没有整车生产企业。目前,泉州市汽车及配件产业基础已初步形成,但要谋求长期发展,仍然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二)发展途径

1、加快资源整合

我们要加快资源整合的步伐,泉州市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意见中提出:泉州市政府要继续支持、鼓励国内外大型汽车集团来泉州并购重组,还要鼓励泉州市骨干企业对本市同行业中小企业实施并购重组。

2、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泉州市在国内具有较为完善的汽车及其零配件销售网络,但是现在整个国内汽配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因此,开拓国际市场已经成了泉州汽配企业的必然选择。金融危机之后,国外采购商为了降低成本,正在加大对中国汽车零部件的采购,现在国际市场存在很大的空间。

三、钢铁及有色金属产业

(一)钢铁及有色金属产业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十五”以来,福建省钢铁及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福建省钢材及有色金属产业出口明显下降,企业库存增加,开工不足,产品产量、价格大幅度下降,生产经营成本与产品市场销售价格出现倒挂,部分企业亏损严重,行业稳定发展面临挑战。泉州市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66.37亿元,占福建省的19.5%,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实现工业产值52.65亿元,占福建省的14.1%。经过“十一五”以来的建设发展,泉州市钢铁、有色金属行业有了显著的进步,形成了一些具有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在省内外市场中有较强竞争优势。存在的问题是:除三安钢铁公司、闽发铝业公司等少数企业外,全市钢铁、有色金属企业多为小型企业,达不到经济规模;装备水平较低,许多冶炼企业生产装备属于淘汰落后范围;企业的研发能力较弱。

(二)发展途径

1、淘汰落后产能

泉州市钢铁及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意见中提出:加快淘汰钢铁产业落后生产能力。严格实行淘汰落后产能的行政问责制。各县(市、区)政府要抓好钢铁产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工作,对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实施严格监管,防止擅自扩容改造或异地转移。妥善解决淘汰企业职工的安置、资产补偿、呆坏账核销、企业转产等方面问题,确保社会稳定。

2、培育龙头企业

做大做强三安建筑钢材生产基地。三安钢铁公司与三钢集团已完成资产重组,三钢集团总部将把建筑钢材的生产转移至三安钢铁公司。晋江三益钢铁有限公司的棒材生产线是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福建松立带钢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应福建省内冷轧钢带、钢管生产企业,闽发铝业公司有多条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铝型材挤压生产线,南安三晶硅品精制公司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生产经验,上述企业都已经被泉州市列为重点培育的龙头企业。

四、轻工产业

(一)轻工产业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轻工业是泉州市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吸纳就业人数占全市工业的50.5%,现已形成制鞋、休闲食品、工艺品、包袋、伞等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产业优势明显。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轻工业亏损企业达114家,亏损面5.1%;亏损总额2.02亿元。

(二)发展途径

1、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推动一批重点投资计划项目,推荐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列入中央新增投资计划和省重点产业调整与振兴计划,对列入国家、省重点产业振兴与技术改造投资计划的项目,协助申请国家、省专项资金扶持。建立市级技术改造项目库,每年组织对一批带动性强、发展关联效应大、支撑产业升级作用显著的技术改造项目进行专项资金扶持。组织实施轻工产业集群技术提升工程,将食品安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轻工新型材料(包括鞋用新型材料、改性塑料等)优先列为省科技开发重大专项或行业技术创新重大专项,并给予专项资金补助。

2、巩固和拓展国内外市场

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简化退税手续,加快退税速度;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利用出口信用保险降低收汇风险,对参保企业的保费给予40%补助;发挥拓展国际市场出口专项资金的作用,落实好国家新出台的加工贸易政策,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基金项目:2009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BS09233)

(李春虹,1972年生,闽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赵闻天,1958年生,闽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信贷理论。潘亚绒,1977年生,闽南理工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投资经济学。范荣帅,1979年生,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高级咨询顾问。研究方向:财务与战略管理。陈国霖,1978年生,闽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助教。研究方向:生产管理、经营管理。陈冰玉,1979年生,闽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助教。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上一篇:探索丘陵地区经济发展自主创新之路 下一篇:“十二五”面向市场需求的民生服务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