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开展高校精细化职业指导

时间:2022-07-22 12:16:32

试论如何开展高校精细化职业指导

摘 要:1999年,我国高校正式开始扩招,经历近15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大学生毕业数量已空前高涨。在当前形势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不乐观。大学生就业问题无疑已发展成为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如何将学生的职业指导做细、做精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提出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内涵及对大学生实施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大学生实施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精细化 职业指导

“精细化”是日本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逐步流行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之所以会提出精细化企业管理理念,主要是由于受到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的影响所形成的。所谓的“精”,主要是指要切中企业管理中的要点问题,要做到精益求精。而“细”则是指细节,它也是最小的工作单元①。目前,精细化的理念已经逐步运用于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并且被广泛推广运用,其中也包括我们的高校,精细化职业指导就是高校践行这种理念的具体体现。

一、高校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必要性

(一)精细化职业指导释义

所谓职业指导主要是指帮助求职者选择或准备从事未来职业的一个过程。在职业指导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采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求职者分析自身的心理特点,分析求职者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帮助求职者了解当前的职业环境,并最终帮助求职者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而精细化职业指导则是指更加个性化和规范化的职业指导②。在精细化职业指导的过程中不但要包括对求职者的宏观职业指导,还要包括针对不同求职者的个性化的指导;不仅要帮助求职者解决当前必须要面对的就业问题,还要包括对求职者更加长远的职业发展问题的指导。

(二)精细化职业指导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这一点已众所周知。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字,2013年是699万人,2014年将达到727万人。面对如此之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高校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就表现的日益凸出。纵观高校以往的职业指导工作发现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第一,职业指导队伍素质普遍不高。部分高校对于职业指导仅仅当作一项基本任务来完成,在对大学生职业指导队伍的建设上并不是非常重视,职业指导队伍的素质普遍不高③。第二,职业指导尚未形成体系。部分高校在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方面做的较为随意,没有对职业指导做出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形成规范的职业指导体系。第三,职业指导方式简单,渠道单一。部分高校仅仅为大学生提供非常狭隘的职业指导,大多局限于书面知识层面,包括具体的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技巧等等。在专业职业指导人员方面也非常匮乏。基于上述论述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传统的职业指导存在诸多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们的职业指导需要做到精细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大学生就业进行服务。

二、对大学生实施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具体策略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对大学生实施精细化职业指导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着手:

(一)高校应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职业指导队伍

为了保障对大学生实施精细化职业指导的顺利进行,高校必须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指导队伍。当下,很多高校的职业指导人员大都是一些非专业人士。主要包括:就业指导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书记、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等。这几类人员均为非专业职业指导教师,他们的职业指导水平有限,对于大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效实施精细化职业指导,高校必须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指导队伍。这个队伍当中既应该包括专职的职业指导人员也应该包括兼职的职业指导人员。

(二)构建全面科学的大学生精细化职业指导体系

对于大学生所开展的精细化职业指导要从大学生入学时就进行,并且要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实现职业指导的全面、科学、可持续性发展。

笔者所在二级学院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在全校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对职业指导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与细化。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即由分院领导、各教研室负责人向大学生进行专业介绍,详细讲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告诉学生未来就业的方向及可就业单位(可以去哪种类型的单位),使学生从入学之初就逐渐树立起职业规划的意识,给了刚入学的新生一个方向。此外,与相关用人单位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单位具体要求进行相应的课程调整,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成功率。如:深圳为海集团订单班学生的二年级第一学期专门用于下工地学习实践,让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消化吸收专业知识,并灵活加以运用,同时积累实践经验。再如:中联世纪订单班,在一年级即可分班,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课程,既满足了企业的客观需求,也为有志于此项事业的学生打开了就业大门,形成了企业、学校、学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为此,笔者认为高校对于大学生的职业指导需要分步骤有层次的进行,对于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大学生所采用的职业指导措施都应有所区别,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保证精细化职业指导的顺利、有效开展。

(三)丰富精细化职业指导形式和内容

高校原有的职业指导并不是没有一点可取之处,笔者认为可以在原有职业指导的基础之上打造精细化职业指导,丰富精细化职业指导形式和内容,为大学生就业实施创新服务。

1、丰富职业指导形式

高校传统的职业指导大都只是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以及就业所需要的应聘、面试技巧方面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重塑就业观念强调的比较多,很少有学生主动参与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当中,他们大都是被动的。基于此种情况,必须要对职业指导的形式进行丰富。笔者认为可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①积极调整指导渠道,增强职业指导实效性。在职业指导具体过程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职业指导效果会有较大优化,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当今网络发达、科技发展迅速,新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大学生是新媒体掌握和运用的主力军。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指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飞信、数字期刊等新媒体形式开展个体辅导和交流,在日常教学时引入当下热播的大型求职类节目视频,用便捷的通道、最新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实时职业指导,既方便快捷,也便于学生接收和消化,增强了职业指导的吸引力。

②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构建个性化辅导模式。职业指导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揣摩学生的心理,关注特殊群体,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经常进行点对点的交流与接触,洞察学生的就业倾向,引导学生克服就业心理障碍,正确对待就业压力和挫折,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③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形成职业指导合力。高校要主动加强与人力资源部门、企业、就业培训中心的接触,既要提供机会让师生“走出去”开拓眼界、提升能力,也要主动“请进来”,邀请职业指导专家授课,为老师、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指导讯息,形成充满活力的就业指导形式。

2、丰富职业指导的内容

在上述论述中笔者已经提及到:高校传统的职业指导方式大都只是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以及就业所需要的应聘、面试技巧方面的指导。但是对于人力资源方面和职业规划方面却缺乏较为深刻的开发以及研究⑤。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高校的职业指导很难照顾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在职业指导内容方面进行革新,需要进一步丰富职业指导内容。在具体的职业指导过程中还需要让大学生了解到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策略、理论和知识。

在此笔者以三年制专科为例分享所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职业指导所涉内容,具体设置情况为: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行情,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自己设定一个方向(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二年级重在职业技能掌握,以各自专业课程为主,同时结合所学专业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就业准备、求职简历的制作、面试技巧及就业政策等方面给学生提供系统的指导。这些课程的设置能够帮助在校学生不断审视和调整自身的职业规划,为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四)创新精细化职业指导服务载体

高校应该针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开展创新服务。例如,可以建立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在基地中进行具体的职业实践,帮助大学生选择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职业;邀请一些用工单位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在专题讲座中应该提及到用工单位招聘员工时的具体要求以及相关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让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做到心中有数;邀请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到母校进行相关方面的职业报告,讲述自己的就业经历、就业现状,给师弟师妹以经验上的借鉴等。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时候,不应该单纯的教授他们如何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这样的职业指导方式是比较片面的。我们还应该依据大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挖掘他们的潜力,帮助大学生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职业⑥。通过诸如上述几种服务载体,可以有效保障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实施,进而保证大学生在进入职场时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对大学生实施精细化职业指导的过程就是从传统的粗放型职业指导向集约型职业指导转变的一个过程。对大学生实施精细化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进而促进他们顺利的实现就业。与此同时,对于大学生稳定就业以及高质量就业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新的精细化职业指导策略,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大学生建立更好的职业发展观念。■

参考文献

(1) 林云. 职业指导助推“精细化”就业服务[J]. 职业. 2013(03):45

(2) 杨喜红,刘荷花. 试论职业指导在“精细化”就业服务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J]. 山西教育(招考). 2012(12):86

(3) 张小燕,尹杰.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初探[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11(06):38

(4) 范仲文. 论职业指导与“精细化”就业服务的相关关系[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19):47

(5) 王月仙. 论高职院校精细化职业指导[J].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1(06):75

(6) 谭卫. 为高职学生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做法探究[J]. 广西教育. 2011(21):29

作者简介:

李心怡,女,汉族,江苏扬州市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上一篇:浅析磁盘配额的管理 下一篇:“顶岗置换”实习模式下师范生实习的调查及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