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实秋中庸翻译观的美学效果

时间:2022-07-21 08:59:22

论梁实秋中庸翻译观的美学效果

摘 要:本文通过对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位翻译大家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个译本的比较, 考察其中归化与异化这一对互为矛盾而又相辅相成的翻译策略运用问题,及梁译“中庸策略”所体现出来的和谐圆融的审美理念。

关键词:中庸之道 归化与异化 和谐圆融

一、归化与异化的中庸之道

“中庸”提倡对立的协调,它有着某种“中”的标准。儒家美学的核心是“中和”之美,它既是一种价值理性,也是一种具体的审美形态。文学翻译活动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审美过程。中外文化的差异造就了文学翻译的对话性特点,凸显了“异”的审美意义,“中和之美”则是对文学翻译的异化的审美把握,它以“适度”为核心精神,译者应该从整体着眼从局部着手,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在归化与异化之间把握“适度”原则。朱生豪和梁实秋对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不同选择,导致了各自译本迥然不同的风格。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从整体上来说,朱生豪先生更多的采用归化的意译;梁实秋则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下面试通过这两个译本的比较,来讨论梁实秋对于二者“适度”原则的把握是如何使译者的个性与原作者的风格在对立中求得和谐的。

二、梁译中庸翻译策略

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取其艺术性,异化策略有助于让读者直面异域文化的不同,从而扩展其经验视野。梁实秋在处理源语文化特有的概念、事物、现象和行为的词、词组和习语时,十分注重“文化传真”,保持了原文陌生感或异域性。下面以称谓语和典故的翻译为例,管窥梁实秋的中庸翻译观及其审美理念。

请看《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幕第四景中的一句台词:

PARIS These times of woe afford no time to woo.

Madam, good-night: commend me to your daughter.

梁实秋译文:

帕里斯 在这悲伤的时刻也不便求婚,夫人,晚安:请代我向小姐致意。

朱生豪译文:

帕里斯 我在你们正在伤心的时候来此求婚,实在是太冒昧了。晚安,伯母;替我向令媛致意。

这是朱丽叶(Juliet)的母亲卡帕莱特(Capulet)夫人与贵族青年帕里斯(Paris)之间的对话。帕里斯伯爵深夜来访,向朱丽叶的父母亲提亲,内心急切但语气谦恭。由于说话双方都是有身份的人,梁实秋和朱生豪译文都使用了正式语体。朱生豪使用了“伯母”、“令媛”等称呼,增强了交往者之间的情感距离,显示出一种亲和力,其归化译文反映了儒家文化对称谓的影响。梁实秋使用了“夫人”、“小姐”这样的中西皆可的称谓方式,带有礼貌性和尊他性的色彩,没有归化的痕迹,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距离感。这种译法在梁实秋的莎士比亚汉译文中多处存在。

请看下一例:

原文: FRIAR Be plain, good son, and homely in thy drift;

Riddling confession finds but riddling shrift

朱生豪译文:

劳: 好孩子, 说明白一点, 把你的意思老老实实告诉我, 别打着哑谜了。

梁实秋译文:

劳:讲清楚些, 好孩子, 不要那么累赘, 谜一般的忏悔只能得到谜一般的赦罪。

朱生豪先生所用的“打哑谜”, 是典型的归化翻译策略,而梁实秋先生则原文直译“ 谜一般的忏悔只能得到谜一般的赦罪”,保留了原文的基督文化色彩。梁实秋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之间的折衷点是以不引起读者对译文误解,又能再现原文的风格为度。梁实秋以“中庸”之道及敏锐的分寸感,使译文和原文保持了内容和风格的一致。

三、“中庸”和谐圆融之美

梁实秋尽量兼顾译文的充分与接受,较好的把握“中庸”状态这种翻译艺术,从整体上达到了原文与译文的和谐统一。梁实秋“适度”、“和谐”的翻译理念正是体现了孔子的“过度――中庸――不及”的思维模式。。这是一种“叩其两端”的文学审美范式,贯穿于理性认识之中,也融化在感性体验之中,中外皆然。比如,莎士比亚作品的特点之一,就在于以同一种气息融合了崇高和卑下、丑怪和优美,喜中有悲,悲中有喜,体现出了莎士比亚戏剧所特有的对称美,而梁实秋把严谨、传统、凝练的古典美学思想作为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过程中实现“中和”之美的尺度,从而实现了“中庸”的和谐圆融之美。

参考文献:

[1]郭著章:《译坛大家梁实秋》,中国翻译,1994。

[2]梁实秋:《罗密欧与朱丽叶・例言》,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远东图书公司,2004年。

[3]梁实秋:《文学的纪律》新月,1928年1月。

[4]张芳:《翻译的中庸之道――从的两个中译本看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年3月第一期。

上一篇:从修辞和语篇角度看《林湖重游》的文体分析 下一篇:浅谈影视艺术中人物造型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