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情绪幼儿案例分析

时间:2022-07-21 08:34:49

悲观情绪幼儿案例分析

【摘 要】本应无忧的幼儿为何忧愁?悲观情绪为何难以挣脱?影响幼儿性格特点的原因错综复杂,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一位悲观情绪幼儿的个体案例观察,从生态学视角分析幼儿其情绪行为形成原因,进而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此类幼儿的关注。

【关键词】人类发展生态学 幼儿 悲观情绪

一、个案描述

(一)研究对象

空降到大一班当班主任的第二周,一个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叫珊珊,是个长相安静秀气的女孩儿,很文静,但活动时也会主动举手发言,一周下来我对她的印象非常好。

问题出现在第二周的周一。我正和孩子们晨间谈话,珊妈皱着眉头,满脸愁苦焦急地进来,珊珊则躲在她身后,一副扭扭捏捏担惊受怕的样子。我连忙上前询问。原来,上周五午睡的时候,睡在珊珊旁边的萱萱不知道为什么对她说了诸如“我要杀了你”“我要掐死你”之类的话,珊珊被吓坏了,又不敢告诉老师家长,只是周末在家时一直跟妈妈说很害怕,再也不要去幼儿园了,一直到了周一上午在妈妈的一再追问下才道出原委。在我的再三劝说和安慰下,珊珊不情不愿地跟妈妈告别。因为上周五及周一午睡都是配班周老师负责,我便将事情告知了周老师,让她视情况为这两位小朋友调换午睡位置。之后,我便很快将它忘之脑后。

但到了隔天上午,珊妈又一次哭丧着脸走进教室。原来周老师虽然批评了萱萱,但是因为种种考虑,并没有为她们调换位置,而珊珊还是无法释怀,一直说萱萱要打她。于是,我们和萱萱的家人做了沟通,了解到萱萱因为家庭原因学会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偶尔会学着说但并不会使用暴力解决问题。之后,我就萱萱的不文明语言严肃批评了她,并为两人换了午睡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珊珊一直陷在悲观的情绪里,哪怕老师在批评萱萱,她也哭得仿佛在批评她。

(二)案例分析

在本次事件中,我发现珊珊表现出了一种对人对事都极不寻常的悲观负面状态,且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从中解脱出来。通过之后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还发现,除了偶尔忘情的游戏,珊珊脸上最常见的表情就是皱着眉、抿着嘴,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一个年仅7岁,本应无忧无虑的孩子,为何会有这样悲观的情绪反应呢?我对她及她的周围开展了一系列观察和了解。

二、个案研究及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对儿童发展特点的研究要强调其发展的情景性,即儿童的发展受到若干个互相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环境的制约,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在系统和宏观系统。

(一)从微观系统看

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环境中最里层的就是微观系统,它是指个体直接接触到的环境系统。对于一名7岁的幼儿来说,其微观生态系统主要指家庭和幼儿园。

据了解,珊珊是独生子女,爸爸是一个建筑公司的老板,收入很高但工作很忙,基本没时间照顾孩子。妈妈原来是一名护士,但从怀上珊珊开始就辞职在家当全职太太,在此期间更是基本断绝了自己的社交活动,一心一意为这个孩子。所以每当珊珊有点风吹草动,妈妈往往比孩子反应更加强烈。就如在本次事件中,面对有孩子“欺负”女儿,珊妈表现得比女儿更加不安焦虑。

在跟珊妈的进一步交流中我还得知,因为娘家的条件不如婆家,自己又全职在家没有收入,再加上有个比较强势的婆婆,因此珊妈自觉在家中的日子并不好过,内心一直有一种低丈夫一等的感觉。她有心出去工作却遭到丈夫家中强烈反对,又因为缺少朋友倾诉,情绪一直都很低落,无形中也影响着与她交往最多的女儿。

从幼儿园角度看,因为班额较大,通常老师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活泼好动的孩子身上,常常容易忽略那些内向安静的孩子。而这类孩子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位置,几乎少有能建立长久亲密关系的朋友。

(二)从中间系统看

中间系统是指多个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间系统的水平往往决定了幼儿的过渡适应。在和配班老师的交谈中,我发现我的前任以及配班老师在谈及珊妈时都流露出强烈的不认同感,显然,之前的家园沟通是极不顺畅的。原来,由于珊妈的性格内向,又长期缺乏与外人交往的机会,平时她总是羞于主动找老师沟通交流,但只要孩子在幼儿园出了一些问题,哪怕问题极小,就会很快找老师反映,让老师们感觉她是个平时不管孩子、有点事就找老师茬的家长。老师无意识中流露的态度更让珊妈不敢和老师主动开展良性沟通。这种情况又导致了珊珊在幼儿园遇到问题时不敢主动告知老师,将问题积压在心里无法得到宣泄。

(三)从外在系统看

外在系统指个体不能直接接触,但对个体发展的微观系统产生影响的社会机构或组织,包括父母的工作、兄弟姐妹或亲友小孩就读的学校或班级等。

珊爸是建筑公司的老板,平时接触的都是比较有钱、有社会地位的人,对孩子的要求很高。但他自己平时工作忙,转而对珊妈的要求高,孩子一有问题,就认为是孩子妈没带好,珊珊的奶奶更是毫不掩饰地对珊妈有“我儿子养着你你不能连个孩子都带不好”的想法,这导致珊妈对孩子有一种盲目的重视和寄托,而这种重视和寄托在7岁的孩子身上就是一种重压,同妈妈一样内向的孩子也不懂倾诉宣泄,使得珊珊的负面情绪特别严重。

(四)从宏观系统看

宏观系统是指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的组织、机构和文化、亚文化的背景,它涵盖了前述的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并对它们发生作用、施加影响。珊珊是家中的独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也集万千期待于一身;同时,现实社会中对家庭主妇一职的偏见、经济地位决定家庭地位等观念也是导致珊妈和珊珊悲观性格养成的影响因素。

三、建议

(一)父母为榜样,自立自信

作为每天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人,妈妈显然是孩子性格养成最大的影响者。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在本案例中,珊妈无疑是一个非常负面的榜样。因此,珊妈应当从自己做起,改变家庭中“怨妇”的形象,包括与丈夫、婆婆开展良性沟通,建立自己的正常社交,将注意力从孩子身上分散一些到自己、到社会中,逐步建立自立自信的心理,用豁达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面对珊妈少有朋友的情况,老师引导她可以先从和珊珊班里的同学家长做朋友开始,利用班级微信群,多参与她们的聊天,多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等,与同龄的家长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有利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老师来沟通,融洽关系

融洽师生关系。面对珊珊这类内向、悲观的幼儿,老师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和那些活泼顽皮的孩子相比,他们的内心更敏感脆弱,在现实生活中也更容易被忽略。面对这类孩子,老师应当多给孩子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感受到被肯定的成就感和快乐,进而树立自信心。

融洽家园关系。家园间积极的双向沟通能帮助幼儿树立对教师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创设轻松积极的心理环境,进而促进幼儿的在园表现。面对不善沟通的家长,老师不能被动等待,而应更主动热情地与他们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解决。

融洽同伴关系。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同伴交往能力是孩子未来融入社会的基础能力。因此,老师应当采取多种途径、方法来引导幼儿产生交往兴趣,学习交往技能技巧,掌握交往能力。同时,面对珊珊这类性格内向的孩子,在鼓励她们积极大胆地主动交往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其他外向型的孩子去接纳她们、帮助她们,让她们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更多的善意和温暖,从而更愿意与人交往和沟通。

因此,幼儿园、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是幼儿入园适应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让各个环境中各个因素有机结合,共同发挥最佳作用,才能有效激发幼儿在生态环境中的发展潜力,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谷禹,王玲,秦金亮.布朗芬布伦纳从襁褓走向成熟的人类发展观[J].心理学探新,2012(02):104-109.

[2]蔡菡.从生态变迁的角度看入园适应――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角[J].学前课程研究,2007(07).

[3]刘杰,孟会敏.关于布朗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02):250-252.

上一篇:3~6岁幼儿偏差行为特点分析 下一篇:浅析电子商务环境下促销手段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