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语语言学视角看翻译的多向面对等

时间:2022-07-21 08:09:35

从言语语言学视角看翻译的多向面对等

摘要:由于人类的根本认知模式具有相似性,因此,各不同地区,民族的人们可以通过翻译来相互交流,相同或相近的语义才可以被互相理解,可是这种等值作用并不是100%的,要想穿过原作的表面或字面意思而达到深层次的翻译对等就要考虑的语言产生的具体语境,即把言语的因素加入进去的多向面翻译,本文从言语语言学的视角,运用语用学的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了几个不同层面的翻译对等,以探求突破语言表层意义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语言;言语;翻译对等;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翻译是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是世界各地人民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由于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人的认知模式相同或相似,因此,语言有着统一性的特质,用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也就是说,译文与原文是可以达到等值的。因此,翻译才可以存在,交流才可以进行。

但是,毕竟由于地域、民族、文化等的不同,100%的对等又是不可能做到的,就拿英汉语来说,“英语和汉语之间对等词也只有40%”(许渊冲,2000)。所以,若想达到更多,更深层次的对等,仅翻译字面意思是完全不够的。而是要挖掘原作的真正含义,然后用各种译语接受者适应的方式把原作的意义翻译过去,因此,翻译是多向面的,它的方法是多样的。

翻译实际上是译文化。所谓“文化”是那些由后天造成的,成为群体成员之间共通具有并被保持下来的行为方式。尤金・奈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加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E.Sapir)对语言定义道:“语言是人类独有的、用任意创造出来的符号系统进行交流思想、感情和愿望的非本能的方法。而现实生活中,运用于活生生的,各种各样的情景之中的言语却被忽略了。有的语言学家认为,言语是“产生某一语言的一连串有意义的语音的过程或结果”;有的语言学家则认为,言语指某些“个人所说的话”。因此可以总结为,言语是语言具体运用的结果,同时又是文化行为的一种重要的具体表现。

言语语言学是一种联系过程到结果的相对动态的语言学。是一种联系语境的、外部的、交叉的、“异质的”语言学。它不但涉及语言的外部因素,也必须要有不同学科的知识,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文化学、甚至各种自然科学等交叉配合才能“异质”地进行。

索绪尔也定义了“语言”与“言语”之间的差异。他认为,言语活动的研究包括两部分:语言和言语。在他看来,语言是主要的,有固定的系统和组织结构;而言语是次要的,无规律可循。因此索绪尔以及以后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将重心放在了语言的语言学的研究上,而忽略了言语的研究。以此为理论基础的翻译研究也着眼于静态的语言结构和规律的研究,而使翻译活动脱离了现实发生的环境。许多与言语活动相关的要素,如言说主体、言说对象、场合、目的等等被排除在外。

至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可以归结为:语言是抽象的而言语是具体的;语言是一般的而言语是个别的、语言是工具而言语是对工具的运用。它们之间是具有静态与动态、结构与过程、同质与异质的区别。语言作为文化行为最重要的形式,而言语则是文化行为的一种重要的具体表现。

因此,对从言语语言学角度出发的翻译,其目的不是找出统一的翻译规律或寻找相对应的法则,而是充分冲破语言的字面形式以达到不同民族间思维理解的对等。

1、根据不同的语境求得语气的对等

由于言语语言学与语言的语言学的重要区别就是言语的语言学考虑了言语当时产生的语境。因此,翻译时应充分的体现原作的语气感和意味。如:(1)您下车吗?(2)你下车吗?(3)下车吗?这三句都是用来表达“你是否下车?”但其语气依次渐强。若把它们都译为“Are you getting off?”虽然基本的意思传递了出去,可这种译文无法体现原文中汉语由敬称“您”改为一般性称谓“你”,以及又改为无人称一般性问句的变化,因此,原作生动的语气感已丢失。若把以上三句分别译为:(1)You ate getting off aren’tyou?(2)Are you getting off?(3)Getting offor not?这样的话,原文的语言就立刻鲜活了起来。

2、译出说话者的言外之意达到思维理解的对等

言外之意对与操原语的读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而在翻译中就应注意那些言外之意与话语的内容不一致的某些词语或句子的理解与翻译。如;一个英国军官问他的士兵是否愿意去上前线,士兵回答:“I am an Englishman.”如果但从字面意思把它直译为“我是一个英国人”,汉语读者会难以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在英国文化中“Englishman”意味着坚强和勇敢,所以士兵的言外之意是他很勇敢,愿意上前线。因此,恰当的译文应是:我是勇敢的英国人,我当然愿意。

3、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来使同一个译作达到不同的言语目的对等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作为言语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它的意义在于,为分析说话人的话语提供了工具。名著《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由英国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奥斯汀(J.L.Austin)在一九六二年出版。从此以后“言语行为”(speech act)就成了语用学上的重要课题。

奥斯汀把言语行为划分为三个层次: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与传统意义上的“意指”大致相同。言外行为寄寓于言内行为之中,它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即以言做事。人们可以通过说话做许多事情,如承诺、警告、否认、或让步、请求等。言后行为指的是说话带来的后果。即言后之果。以下例子可以清楚地表明在不同的语境中,说话者用同一句话所要做到的事情/达到的目的是不同的。例:A:I really dislikedthatmanyouintroducedmeto,B1:Actually,he’syournewboss.B2:Anyway,he’s your new boss.B3:After all,he’s your newboss.B4:Still,he’s your new boss.B5:Well,he’s your newboss.根据逻辑连接词在上下文所隐含的意义,B1的actually表示警告,可译为:“说话谨慎点,他可是你的新老板”;B2的anyway表示耐心的说服,可译为:“别那样,他可是你的新老板”;B3的afterall是建议不要对新老板表示讨厌,可译为:“他毕竟是你的新老板嘛”;B4的still是好意的劝告,要对方朝好的方面考虑,可译为:“你还是算了,他可是你的新老板”:B5的well表示安慰,暗示A有些问题,可译为:“好自为之吧,他可 是你的新老板”。这样原作中隐含在语言中的意图才清楚地表达了出来。

4、根据语用学、语用差异理论实现文化词的对等翻译和言语行为表达方式的对等

在语言学中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的一种研究。语用知识是指说话人能在语句的表层中蕴存着自己的不言明的意图,而受话人能通过表层意义悟出对方的深层用意。在现实中,不仅要说出“正确的,无语法错误的”话,还要说出“恰当的”话。因此,光有构成性规则是不够的。在实际使用中还需要调节性规则,即语用规则。但是由于各民族和地域等的不同,语用差异势必会存在。语用差异包括两种,一是语言文化内涵的差异,另一种是两种语言中言语行为表达方式的差异。比如说汉语的谚语“说曹操,曹操到”,在共享中华文化的汉民族中,其意义不言而喻,而要把它译成英语该怎么做呢?一般而言,我们可以在最大程度的保留原语文化词的基础上,辅之以注释的手段,因此,该句可译为Speak ofCaocao and he is sure toappear.(Caocao was a prime minister iIl ancient China and wasnotorious for his ambition to usurp the imperial power and hissuspiction about others)或者用译入语的一般文化词替代原语特有文化词,而只保留原语的文化意义,所以,该句还可译为Speakofthedevilandheis suretoappear.因此,原作中涉及到的文化词在翻译时也应做出相应的转换。

由此看来,翻译不是生搬硬套,译者应根据原语的深层语义,摆脱原文的表层性语言的束缚,充分体味原作的语境,从言语的多方面对等来考虑,力求达到更高水平的对等。

参考文献:

[1]R・R・K・哈特曼,语言与语言学词典[M],黄长著等,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2]岑运强,言语交际语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顾嘉祖,语言与文化[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4]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5]王宗炎,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z],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谢旭升,特色汉英翻译教程[M],新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9

[7]张韧强,语篇连贯的认知图示方案[J],外国语,2002(2)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体育成绩评价操作方案的探索 下一篇:浅谈解剖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