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松与紧

时间:2022-07-21 07:40:03

练习太极拳的人都知道,练拳要放“松”;至于还要收“紧”,却鲜为人知,似乎是个悖论。根据笔者多年练习的体会,可以肯定地说:有“紧”!这不仅不是悖论,而且属于传统太极拳本来应有之义。但这种“紧”,用的是“意”和“气”,而不是“力”,与日常人们感受中的那种“僵”、“硬”的“紧”的概念,完全不同。

不应忽视,太极拳中有个基本规则――对称对应关系,即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内与外以及虚与实、开与合、呼与吸等等。而“松”与“紧”,也是整体对称对应关系中的一对。这些诸多的对称对应关系,或者说矛盾关系,彼此是缺一不可的。二者之间若缺其一,就失去了对称对应;失去了对称对应,就会出现不平稳;立身不平稳,是拳家所忌,尤其作为内家拳的太极拳,更是大忌。这里,单说“松”与“紧”,就从“松”与“紧”的关系中,来看彼此的互相依赖和不可或缺性。

“松”与“紧”之间,是互为条件、互相联系、协调动作、相得益彰的统一体。

“松”,以“紧”为存在前提;反之,“紧”,以“松”为存在前提。没有“紧”,就没有“松”;有“松”,就必然有“紧”。

“松”与沉、下相连;“紧”与起、上相随。如果,只有“松”而没有“紧”,这身躯不整个儿向下松塌了吗?设想,这时“起”、“上”都不存在了,拳架还如何能盘得起来呢?这正是明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指出的毛病:“偏沉则随”。

“松”与“紧”,在盘拳架中表现为下述三种状态:

(1)“松”、“紧”互有侧重

一般在起、转时,“紧”的状态要重些、多些,因为这时用的是“顶劲”,“顶劲”可使力位上移,减轻下身负重,转招换势就显得轻灵了。

一般在“开”之稍前,即寓“合”意,“合”时,“松”沉的状态要重些、多些,因为这时用的是“沉劲”,“沉劲”可加大“开”的力度。

(2)“松”、“紧”各半或对等

指对称对应位点,相称相应和对拨对拉的劲势。

(3)“松”中有“紧”,“紧”中有“松”。

《太极拳论》上讲:“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又说:“如意要向上,即离下意”;反之,亦然。前后左右,同理。譬如,在盘拳架中,当“松”开下沉时,即寓上意,当收“紧”上起,同时下、上有“松”有“紧”,相称相应,对拔对拉,使身体自然趋于中正。完成这一动作,靠的是“意”领“气”促,虽说有“紧”,并不是硬、僵、绷意义上的“紧”,而是增进了“松”的境界。这是因为有对立面,即“紧”的调节。调节之后的“松”,属于再“松”;再“松”,比初“松”,在“松”的程度上要大些。反之,“紧”,有对立面,即“松”的调节,调节之后的“紧”,属于再“紧”;再“紧”,比初“紧”,在“紧”的程度上要大些。这样,“松”、“紧”交替进行,并加深着“松”和“紧”的境界和力度。“松”到极致是“紧”;“紧”到极致是“松”。这是“松”、“紧”互相联系和转换中的自然劲势和实际感觉,反映了“松”、“紧”相通,物极必反的道理。

当“松”时,是“呼”气;当“紧”时,是“吸”气。所以,“松”与“紧”,体现在“呼”与“吸”中。

“松”与“紧”,同“虚与实”、“合与开”。是相一致的,因此,“松与紧”、“虚与实”、“合与开”,都体现在“呼”与“吸”中,或者说,“松与紧”、“虚与实”、“合与开”这些相称相应关系,是统统通过“呼”与“吸”这一对对称对应关系来协调和动作的,正如拳论中所说:“气为旗”。

随着盘拳架中的上起下落,左旋右转,进步退步。“虚与实”、“合与开”、“松与紧”,在“呼与吸”的协调动作下,配合得极其顺遂,非常默契,十分自然,从而使周身出现一种松柔绵缠的轻灵势和伸筋拔骨般的舒展感觉。这时,你就会对太极《十三势行动心解》中所说:“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有一些领悟了。

上一篇:心意拳十大灵法 下一篇:大成拳实战圈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