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到深处悲寂寥 科学养生胜春朝

时间:2022-07-21 07:39:05

秋到深处悲寂寥 科学养生胜春朝

重阳一过,就是到了秋的深处,人有时会有一种懒散、惫怠的感觉,想睡懒觉,做事提不起精神,这可能是“秋乏”的表现。

民间素有“春困秋乏”的说法,这“秋乏”应该理解为机体的自我保护和协调措施。盛夏的炎热使人汗水不断、胃肠功能减弱、睡眠时间不足,对机体的内耗是明显的。秋风一扫严夏的酷暑,使人的胃口变好了,觉也睡得香了,这正是对夏季欠机体“账”的补充。因此,深秋的清晨想多睡一会儿,不能武断说成是 “懒惰”。

夏去秋来徒添伤悲

如果除了想睡懒觉,人的忧郁、低沉、伤感、迟暮感也比较明显,那么就要考虑是否属于“悲秋”状态了。

秋天,是美好的季节,也是多事的季节。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悲秋”始终是他们热衷表现的主题。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清照的“新来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等,是具有代表性的佳作。

从人的生理角度讲,“悲秋”不是无病。人们在经历了漫长夏季酷热的折磨之后,能量过于消耗的机体处于非常疲乏的状态。秋风送来的凉爽,使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开始放慢,机体进入了周期性的休整,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疲惫感。一种凄凉、忧郁、低沉、伤感、迟暮的感受油然而生,这就是“悲秋”。

不良情绪事出有因

有调查说,秋天,尤其是深秋,是一年之中精神病和自杀现象发生最多的季节,也是各种疾病发生率、死亡率最高的季节。秋天常见的疾病有以呼吸系症状为主的感冒、咳嗽、哮喘、鼻出血,以消化系症状为主的细菌性食物中毒、腹泻、痢疾,以循环系症状为主的冠心病、高血压、中风,以及疟疾和皮肤瘙痒、关节疼痛等,难怪人们把这个季节叫做“多事之秋”。

现代研究也为“悲秋”找到了根据,认为它是人体生物种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内激素变化引起的情绪异常变化。原来人的大脑中有一个仅有豌豆大小的腺体――松果体,它分泌的褪黑激素会使人情绪低落、昏昏欲睡、悲哀伤感。它的分泌受到自然规律的控制,白天强烈的太阳光能够抑制其释放,因而人们能够精力充沛地工作;夜晚它的分泌量增多,正好可以让人们安眠。秋天雨多寒多,光照不足,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明显增多,所以“悲秋”的情绪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这种情况的发生,一般女性多于男性,这与女性过于敏感的思维方式和应变能力有关。医学上把它称为“季节抑郁症”,属于心身疾病的一种。

且看“悲秋”变“欢秋”

悲秋是可以预防的,晒太阳是基本的方法。因为光照可以减少褪黑激素的分泌,使人的情绪提高。冬季光照稀少的加拿大地区,人们有每年秋冬季节飞往赤道生活一段的习惯,实际上就是针对这一情况而采取的应对措施。

增加户外活动,开展必要的体育锻炼,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一些不良情绪会在运动中消失。调节饮食和睡眠也有一定的作用,饮食应以清淡甘润为主,防燥防热;睡眠要有足够保证,起居有常。

最重要的是情绪调整,尽快使机体与外环境适应起来,用积极的态度、积极的精神状态去对待秋天的冷漠。刘禹锡的《秋词》写得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假设我们有了刘子诗中的博襟、广阔眼界、浩荡气势,再加上科学的态度,是足以可以把“悲秋”变为“欢秋”的。

上一篇:5种练习,有效康复肘关节 下一篇:从退休医生到居民健康的引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