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厂不如买厂 买厂不如买店

时间:2022-07-21 06:08:53

经过27年的持续改革和高速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已进入到与世界经济互动的时代,而世界经济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不断加快全球化步伐,这二者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全球化的重要动力,而全球化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经济的崛起改变了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目前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意大利并可能很快进一步超过英国和法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但未来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的能力,以及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互动导致中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中国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全球化的本质,善用全球化中的有利因素,并化解全球化中的风险。

长期面临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问题

与历史上英、美等国的崛起不同,中国崛起面临着新挑战。18世纪大英帝国的崛起靠的是殖民和军事侵占。其时全球金融一体化尚未完成,国际金融市场尚不太重要。大英帝国的工业化所需要的原材料是靠殖民圈地,直接占领原材料市场来完成。大英帝国的剩余劳动力靠殖民输出,因此不存在多余劳动力的问题。海外市场也是靠殖民和军事霸权来实现的。其时,随着大英帝国的崛起,全世界超过七成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交易均在英国伦敦完成。

19世纪末,美国地大物博,人口稀少,且在当时的世界版图上偏于一隅。其自有的原材料即可满足其工业化的需要。由于人口稀少,美国也不存在多余劳动力的问题。因此其崛起不存在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问题。

其他一些国家的经济崛起由于国家较小、人口较少、或者因为政治原因得到西方大国的无条件市场开放,与今天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相当不同。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很少。今天的中国要和平崛起,既不存在大量移民的机会,又必须面对国际金融市场巨大的压力和影响。由于大量的人口输出已不现实,中国的崛起必然长期面临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问题。中国富裕的是人力资源,缺少的是自然资源和市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有效利用全球自然资源和市场。

由于全球金融一体化已经完成,国际金融市场变得非常重要。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增长但金融市场欠发达的国家而言,其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自不待言。设想有哪一个大国有中国的近三十年的持续经济高速增长?但由于中国金融市场欠发达,不少外国机构投资者不得其门而入,因此必然依靠国际投资甚至投机来分享中国持续经济高速增长的回报。由此引起能源资源和原材料价格高企是自然现象。

解决人口和经济增长问题有赖于有效利用国际市场

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资源状况,决定了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中国人均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只是韩国和中国台湾在上世纪70年代的1/3,即使靠节约消耗、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消费产业,人均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进口国,如果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则会严重危及中国经济成长。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均收入仍然较低,劳动力便宜,而且城市化尚未完成,决定了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需要国际市场的需求来带动国内经济增长。换言之,解决中国的人口和经济增长问题有赖于长期利用国际市场。

在中国国际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日益增加的前提下,应该大力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尤其在原材料和批发、零售业进行跨国并购,取得原材料生产和市场的主导权。中国不怕竞争,但不走出去就没有竞争的机会。联想并购IBMPC和海尔试图并购MAYTAG均同此理,应大力鼓励。

跨国并购应以获取市场销售渠道和长期原材料供应为重点

在近期,中国的企业不必以获取高新技术为跨国并购的主要目标,而应以获取市场销售渠道和长期原材料供应为重点,以加强中国进出口产品的报价和定价能力为目标。

对许多国内企业而言,在国内建厂不如在国外买厂(即建厂不如买厂)。由于发达国家工人工资待遇难以下调,随着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的竞争越来越大,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类似GM(通用汽车)的公司股价大跌。并购这类厂其利有二:买了难以获取的(成熟的)技术产权和商标,并以低价获得了在海外的销售渠道。

对有能力的国内公司而言,在国外买厂不如在国外买店(即买厂不如买店)。这是因为买店则得到了从所有生产商包括来自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获取利润的可能。精明的中国企业家应该开始把眼光盯住HOMEDEPOT那样的公司,守时待势。

走出去同时需要国内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发展壮大

与此同时,中国到了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时候了。中国实体经济发展迅速但金融经济发展缓慢,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间的不匹配和不相容成为日益突出的矛盾,并已成为制约中国能否持续稳定地增长的关键之一。以外汇现金来进行跨国并购不仅金融成本高,而且容易引起被并购方的猜疑甚至误解。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需要中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发展壮大并走出去,但如果没有相当强大的国内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走出去的战略难以实施,中国经济的崛起难以实现。

在国家层面,中国自1998年以后在实物商品经济领域已经事实上部分地左右了世界经济,中国进口增长,则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抬高;中国出口增长,则全球通货膨胀水平降低。但是在金融经济这一部分,在对世界经济影响力重大的金融市场、金融衍生产品领域,由于中国发展的落后,而使自己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只要中国资本市场欠发达的状况不改善,中国面临的原材料和市场危机就不会解除,不管中国在实物商品经济领域成就多大。

因此中国必须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场,包括外汇和商品期货市场,并争取尽快确立中国在世界原材料期货市场中的定价中心地位。

上一篇:不宜高估外资“活雷锋”精神 下一篇:投资减速显现 拉动内需急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