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热清治疗成人上呼吸道感染12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7-21 05:30:16

痰热清治疗成人上呼吸道感染120例临床观察

【摘要】为探讨痰热清治疗成人上呼吸道感染疗效,选择1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应用痰热清治疗,对照组70例应用双黄连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副作用的出现情况,治疗结束时发现两组间症状体征及副作用有明显差异,痰热清注射液对成人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明显优于双黄连注射液。

【关键词】痰热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227-01

痰热清是由黄芩、熊胆粉等中药提取精制而成,具有很好的消炎、退热及抗病毒作用,而且副作用小。从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我科应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成人上呼吸道感染120例取得了良好效 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及临床表现: 突然高热39~40℃,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及咳痰。体格检查:咽部红肿或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或有脓苔,两肺无湿音。血常规:白细胞4.0~10.0×109 /L,中性粒细胞小于80%。两组病例均排除肺炎、肠道感染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引起的高热,临床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组120例,男62例,女58例,年龄在21~60岁,平均年龄为35.7岁。对照组70例,男48例,女22例,年龄在22~61岁,平均36.2岁。两组病人在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上均无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痰热清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疗程7d。对照组用双黄连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疗程7d。两组病例均在发病24h内给药,其它对症、补液疗法均相同。

1.3 诊断标准

患者治疗后每天上、下午及晚上各测量体温1次,同时观察流涕、咽痛、咳嗽及咳痰症状的程度并列表记录,当体温变化与咳嗽程度不相符合时以体温变化为主。显效:用药后24~48h退热(<38℃)体温不再上升,咳嗽症状消失,全身症状明显减轻,食欲增加;有效:用药后48~72h退热(<38℃)体温不再上升,咳嗽较前减轻,全身症状稍改善,但食欲仍差;无效:给药后72h以上热不退(>38℃),咳嗽无减轻,全身症状无改善,精神及食欲甚差,体温不稳定。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0%,两组统计学处理(P<0.01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治疗组有74例(61.7%)给药后48h内退热,全身情况大有改善,食欲增加,而对照组仅30例(42.8%)显效。见表1。

表1两组疗效分析n( % )

P<0.01

2.2 副作用

治疗组有1例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经赛庚啶口服后症状消失,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过敏现象,表现寒战,T38.6℃,经予以非那根肌肉注射治疗,症状很快消失。

3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由含病毒或细菌的飞沫或污染的用具传播,当有受凉、疲劳等诱发因素和全身或局部防御功能下降时,可引起发病[1]。急性呼吸道感染在中医为风温肺热病,是由肺热病邪经口鼻侵犯肺系,以身热、咳喘、口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本病常以邪袭肺卫为首发证候,易进入里证期而出现气分症候,如痰热阻肺证,也有初起即为邪蕴肺胃里热证候者。肺胃受邪、宣降失常是本病病机的中心环节,热、咳、痰、喘是本病的常见症状。风热犯肺,肺失宣降,津停为痰或热灼肺津为痰。痰一旦形成,又可作为新的病因存在,如:痰浊化热,痰热交阻、肺失宣降则加重咳喘,所以风温肺热病的主要病位始终在肺,痰热阻肺是最常见的证型[2]。

痰热清注射液是以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及连翘五味中药为组方。黄芩作为君药,其味苦性寒,归肺、胆、胃、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是热病、肺系病临床常用的清热药物。熊胆粉、山羊角二药为臣药,熊胆粉其味苦性寒,入心、肝、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化痰解痉等功效。实验证明:熊胆粉具有解毒、抑菌,抗炎、祛痰之功效。山羊角药性同羚羊角,味苦咸性寒,归肝、心经,具有平肝熄风,清热解毒的功用[3]。金银花为佐药,其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宣肺解表的功用,药力表明其含有的绿原酸和异绿原酸具有广谱抗菌作用[4]。连翘为使药,具有升浮宣散之力,透肌解表之能,为治风热病之要药。全方五味相配,共凑清热解毒、化痰解痉之功效。

我们通过120例患者的应用发现该药有较强的退热、镇静、镇咳、化痰等作用,患者全身症状改善较快,而且其毒副作用轻、用药安全,不易产生抗药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12.

[2]张伯臾,董建华.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3-44.

[3]雷载权.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3-94.

[4]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72-573.

上一篇:甲硝唑注射液湿敷治疗感染性伤口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国产生长抑素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