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底层框架

时间:2022-07-21 02:24:31

某底层框架

[内容提要]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在历次地震中震害均较严重,做好该类结构的设计,满足抗震设防的要求,是结构设计的重点、难点。本文通过对某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结构设计的分析、总结,对该类房屋在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层间刚度比的控制、过渡层的加强措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底层框架-抗震墙层间刚度比过渡层低矮抗震墙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是指建筑物底层或底部两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上部几层为纵横墙较多的砖(砌体)墙承重结构。这种房屋的底层或底部两层可获得较大空间,可作为商店、餐厅等,上部楼层可作为住宅、办公等用房,多用于临街的建筑。这种结构具有较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造价低和便于施工等优点,但抗震性能较差,底部宜作成一层框架-抗震墙结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以下简称《抗规》)把底部为一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称为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如何保证地震区的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满足抗震设防的要求,是结构设计的重点、难点。

2 工程概况

邯郸市城投市政公用建设动迁有限公司所开发的综合楼,共5层,底层用于开敞办公(或商店、餐厅),需要较大的使用空间,层高3.6米,上部4层为办公用房,层高3.2米,主体总高17.0米,无地下室。结构型式采用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为丙类,Ⅲ类场地。结构计算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MCAD软件(2005年11月版)。

3 结构设计

该建筑原方案未设缝,建筑总长约为63.0米,超过《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伸缩缝最大间距限值(50.0米)较多,为了避免和减少常见的由建筑物超长所导致的温度裂缝,经与建筑协商,在建筑物中间部位断开,设100mm宽变形缝。本工程结构设计(建模计算)对变形缝两侧部分分别进行。

为保证地震剪力传给抗震横墙,应使抗震横墙间距不能太大,对抗震横墙间距的规定见《抗规》7.1.5条。本工程7度设防,间距不得大于18.0米。本工程上部楼层用于办公,开间较大(3.6~4.2米),且与一般住宅相比,横墙较少。据《抗规》7.1.8条,地震烈度为6、7度且总层数不超过5层的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砌体抗震墙。但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经多方案比较、反复试算,决定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抗规》要求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5,且不小于1.0。这是因为若要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就应使在地震作用下弹性层间位移反应均匀,并减少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集中(即不至于出现突出的薄弱楼层),这是控制层间刚度比的原因。布置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墙时,应注意两点:(1)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2)底框部分纵、横两个方向的抗震墙,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

底框结构底部抗震墙的位置、数量由构造要求和层间刚度比控制。一方面,应满足抗震横墙间距和均匀对称布置等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层间刚度比的要求。在布置抗震墙的过程中,极易出现低矮抗震墙(高宽比小于1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由于低矮抗震墙抗侧力刚度和承担的地震剪力较大,变形和耗能能力较差,破坏形式为剪切破坏,一旦墙体开裂或丧失承载能力,将对其他抗侧力构件产生很不利影响。故在实际工程中应避免使用。为此,文[3]指出,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底层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宜开设洞口形成若干墙段,各墙段的高宽比不宜小于2。对于不便开设洞口的带边框低矮抗震墙,应在墙中设置竖缝使墙体分成两个或三个高宽比大于1.5的墙板单元。本工程将所有易形成低矮抗震墙的墙段均采用开竖缝的方式处理,使之分成几个墙段。在结构建模时,在缝两侧分别设节点,将各墙段作为独立墙体分别输入。抗震墙开竖缝采取的具体构造措施如下:(1)开100mm宽的竖缝至梁底,使墙体分成两个或三个高宽比大于1.5的墙板单元,水平钢筋在竖缝处断开;(2)竖缝处放置两块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板,每块厚50mm,宽度与墙厚相同;(3)竖缝两侧设暗柱,其截面范围为1.5倍墙厚,其纵筋、箍筋根据计算结果配置,且纵筋不小于4φ16,箍筋直径不小于φ8,间距不大于200;(4)边框梁箍筋除满足规范加密要求外,还应在竖缝两侧1.0倍梁高范围内加密,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经过反复比较,调整抗震墙的布置,变形缝两侧的层间刚度比均满足规范要求,具体结果如下:缝左侧,K0=1.49,K90=1.44;缝右侧,K0=1.40,K90=1.65。底层框架柱、抗震墙布置见图1所示。

图1

图2

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是由两种材料和承重体系组成的结构体系,其过渡楼层(第2层)受力复杂,担负着传递上部的地震剪力和倾覆力矩等作用,必须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抗规》规定过渡层的底板(本工程即首层顶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厚不应小于120mm,并应少开洞、不开洞,当洞口尺寸大于800mm时,洞口周边应设置边梁。由于本工程上部为办公用房,开间较大,首层底框榀距亦较大,最大为8.4米,最终确定过渡层的底板厚度为140mm。过渡层除在所有横墙(轴线)与内、外纵墙的交接处和楼梯间四角设置构造柱外,在所有外纵墙上3.9~4.2米开间的不小于2.1米的洞口两侧、内纵墙上相应开间的门洞边以及长度大于5.0米的横墙中部增设构造柱,截面240mmx240mm纵墙4φ16,箍筋φ6@100/200,且要求纵向钢筋锚入下部的框架梁、柱内长度不小于40d。另外,每层均设圈梁,断面240mmx240mm,4φ12,箍筋φ6@100/200(箍筋加密范围为构造柱两侧各500mm范围内)。为提高过渡楼层的抗弯能力,在该层外纵墙的窗台板下设置60mm厚,240mm宽的配筋混凝土带,C20砼,3φ6,且锚入两侧构造柱内。过渡层平面布置见图2所示。

据《抗规》7.1.10条,本工程底层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为二级(设防烈度7度)。其构造要求应满足规范有关规定。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过渡层构造柱要锚入框架梁内,相应部位框架梁要加强,且抗震墙开竖缝处框架梁亦要采取加强措施,结合《抗规》7.5.4条(强条),本工程框架梁均全长加密。(注:本工程框架柱尺寸500x500;主要框架梁尺寸350x900、350x600、350x500等;抗震墙厚内、外纵墙240,横墙200。单位:mm)

为增强结构整体性,并结合地质条件,本工程采用筏板基础。屋顶板厚均为120mm,且在板上皮未配筋表面设置双向钢筋网片φ6@200,并与支座筋搭接。

4 结语

历次地震中,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震害均较严重,做好此类房屋的结构设计,满足抗震设防的要求,关键是调整好底层抗震墙的布置,使之满足层间刚度比及构造要求,这是难点所在。对过渡层采取加强措施,是概念设计的重要内容。工程实践表明,只有通过反复试算,多方案比较,精心设计,才能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高小旺 龚思礼等.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陈岱林等砌体结构CAD原理及疑难问题解答.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上一篇:模板施工工艺 下一篇:抗渗砼施工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