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有效提问艺术

时间:2022-07-21 12:52:4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有效提问艺术

摘 要: 课堂教学艺术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是受制于教师个性风格,具有美学价值和创造性,运用各种教学艺术的个人才华的体现。在语文课堂中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主要方法是最原始的课堂提问。作者思考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的方法,教师提问要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并在教师的包容中努力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教学效果

衡量提问实效性,要抓住参与度与思维度这两个主要指标,设计出很好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提问能够把思维与参与的度提高呢?本文谈谈几种主要问法:设问、追问与反问,从而分析如何在其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提高问题的实效。传统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教师“满堂灌”的倾向。一些老师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往学生的头脑中填塞知识,而不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一定要注意提问的密度,做到有张有弛,张弛有度。

一、课堂提问要提高学生的兴趣

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发思维的出发点,因此语文课上的提问应是经过认真推敲,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能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通过比较启发,一方面调动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而学习一些写作方法。要使学生始终保持这种兴趣,并进而转变成主动探究的精神,教师还应善于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思考,从多角度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叶圣陶、朱自清先生早就指出教师提问的必要性,他们认为:“学生习惯未成,功力未到,恐怕他怕提不出什么,只随随便便地胡读一阵了事,就有给他们提示问题的必要。”他们还指出:“比较艰深或枝节的问题,估计起来不是学生所必须知道的,当然不必提出,但是,学生应该知道而未必能自行解答的,却不妨预先提出,让他们去动一动”。

二、课堂提问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提出的问题要有“思维性”,具有思维价值,能促发学生深度思维。那么,哪些问题具有“思维性”呢?我们可以根据布卢姆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要素”,将问题分成六类,这六类问题的思维价值是逐步加强的。在课文《木兰从军》教学中,老师连续发问:“这篇课文的主角是谁?”“花木兰是男的女的?”“花木兰为什么从军?”“她这样做好吗?”……老师问题多、学生声音大。这样的提问效果好不好呢?我认为不好。提问的最大任务是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提高思维质量,这是课堂效益的基础,也是提问实效性的标准。过去,很多老师的提问“为问而问”,注重设问,忽视追问与来自学生的反问,导致有的提问浮于表面,有的提问无暇思考,看起来课堂上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其实学生的思维没有参与问题,只是匆忙地应付老师的问题。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被激发,这样的提问是低效的。又如:《人类的“老师”》一课是关于仿生学的,课文后的练习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在小组里和同学们交谈”。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事实性问题,只是让学生搜集事实,扩大一些知识面,最多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但于思维培养无济于事。我们可以将其改造一下:如果要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就问:“你能否通过仔细观察某个动物,设想一个仿生学的产品?”这就变成了综合性、创造性问题。

三、教师课堂提问要有包容性

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们要由“小步提问”变成“大步提问”,一节课要有1到2个大问题以引起学生大块的活动。要给学生留下大块的思考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第三节讲南沙是个迷人的地方。老师根据文章的特点,采取了问、读、讲、诵、问的方法,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老师问:这一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采用了怎样的构段方式?学生初步明白从总起到分述再到总结的典型的段落结构,接着让学生动手划一划南沙景物的名称,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在学生理解熟读后,老师又问:文章是怎样写出景物特点的?引导学生得出作者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运用打比方等办法写景物的特点。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后质疑。这样,问题的密度适宜,有思考性,避免了那种一问一答,问问不休的毛病。

四、课堂提问要努力让全体学生参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在重点、难点的地方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提高他们的积极性。高年级学生自尊心较强,怕万一说错会被同学笑话,为了消除学生这种心理障碍,我就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进行个别谈话,树立他们的信心。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我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听说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多次锻炼的机会。经过几次活动,学生的胆子大了,表情自然了,思维清晰了。另外,我还特别注重弱势群体,给他们多点关爱,多点表扬,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水平。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画一画大榕树、树上的小鸟,再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只小鸟,那么你愿做一只什么鸟?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说得很好,在这样的动手动口中学生既明白了课文所讲的内容,又懂得了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又如,在《蚂蚁和蝈蝈》中,老师说:“你看过蝈蝈吗?你觉得蝈蝈的声音好听吗?蚂蚁与蝈蝈有什么区别呢?”于是有两个来自农村的小朋友举手回答。这样的提问好不好呢?我认为也不好。好的提问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就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参与。而这个例子中很多学生没有参与,因为他们没有看过,老师也没有对知识进行铺垫。所以学生的参与率是低的,思维的参与度更低,这样的提问当然也是低效的。

参考文献:

[1]王传科.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方法浅议,中国校外教育.

上一篇:写作之泉汩汩流 下一篇:丰富学生情感,语文教师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