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阿勒邱”

时间:2022-07-21 11:44:34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阿勒邱”

“阿勒邱”是以人物为主线的一个典故,引申出来是一个如同古汉语一样的词汇。很多历史事实,谚语就以这样的形式流传下来。但“阿勒邱”,在纳西语里已几近失传;“阿勒邱”,从典故到变为口头禅到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而逐步丧失,再到今天被谱写成歌曲。这其中所经历的演变已经没有多少人了解,文化的事就是一种这样循环反复的过程。

《阿勒邱》的歌曲一被创作出来,丽江大研中学的校长和学佳就立即购买了很多套在中学里广泛普及,那么对于“阿勒邱”,对于这样的做法他又有怎样的想法?

涵蜜盒、阿勒邱、翁少蜜

关于“阿勒邱”的传说有很多种,以前的大研古镇里流传“阿勒邱”是一个漂亮、聪慧、勇敢、完美的纳西妇女,所有男人、女人所追求的优点她都具备,甚至连丽江白族都知道秀外慧中的“阿勒邱”。又说“阿勒邱”是木增之妻,她持家有道,教育子女有方,是纳西妇女的典范。还有一种可能是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阿勒邱”,只是因为地理区域和社会地位的原因而没有什么广泛的影响力,而以当时木氏土司作为丽江社会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来看,“阿勒邱”是木增之妻而声名远播的可能性更大。在和学佳看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阿勒邱”,只是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表达,彝族是“阿诗玛”,白族是“五朵金花”,藏族中是“卓玛”……这是每个民族对女性对人类、社会进步所做贡献的一种认可。后来逐渐从夸赞纳西妇女演变为对人做事完美的一种称赞, “阿勒邱”所表示的含义有了更高的提升。

纳西语中的另一个词汇“涵蜜金”是指生来就带着金钥匙的女子,是生来就有福气的人,它不同于“阿勒邱”,“涵蜜金”是生来即公主。与另一个名字“翁少蜜”,则是两个完全对立的形象。关于“翁少蜜”,有一个趣味的说法:翁少蜜是一个又懒又丑又馋的纳西妇女。她要渡金沙江嫁到江对面,出嫁打扮时自以为很美地披头散发,准备渡江时再梳理头发,过江时还臭美地回望(纳西族中出嫁的女子是不能回望的),不料一阵风将其刮到江对面的悬崖上。哪怕是贴在了崖上的她还继续作怪,方圆几里的村民风不调雨不顺,于是用明子去熏她,让她的形象不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但长久的风吹日晒过后她作怪的样子再次清晰,附近村子又遭殃了,就连上天都见不得她一样。一个如此讽刺的形象,现在用来形容很邋遢的女人,反衬了“阿勒邱”的美好和妥帖。

《阿勒邱》一歌和“翁少蜜”的传说,讲述了一个“真、善、美”教化的故事,和学佳校长要用《阿勒邱》,在学校里进行文治育人,在传承纳西语的同时让更多学生了解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阿勒邱”,一个文化符号

大研中学把《阿勒邱》作为6月份的一个音乐课题,在课间时间、午间校园之声播放,在多媒体中教学生演唱,甚至在放学后集合学生在大型音乐教室传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普及的结果非常理想。《阿勒邱》简单活跃的旋律朗朗上口,学生们都能唱了,其次是教育学生去更多地理解这首歌的深层次含义。

纳西语中有很多的“科空”(谚语)值得去发掘,很多歌曲传唱的是一种心情,而《阿勒邱》是一种文化的承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学佳校长找到了优秀民俗文化在学生中普及的一个载体。这样做首先是感动于“阿勒邱”所代表的“真、善、美”教化作用,其次觉得《阿勒邱》的普及符合大研中学“博学斯日大,深思谓之研”的校训,民族的优秀传统为文化赋予了灵魂,只要有能够“博学”的机会,校方就一定会去努力争取;同时,它也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大研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相符。

电脑要激活,而同样的,文化也常需要激活,才能一直升级。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文化教育的职责,和学佳在这方存放着“大砚”的校园里以《阿勒邱》为切入点丰富着学校的“大砚”文化,并且在承担着多元文化建设的重任。《阿勒邱》作为一个开始,他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任务中更多将民族文化渗透进去,在学校里出现更多个“阿勒邱”,希望民族文化符号能够深入人心。

上一篇:面向未来,回到过去 下一篇:阿勒邱的民间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