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龙头城市之广州――发挥“9 + 2”城市排头兵作用

时间:2022-07-21 10:32:29

大湾区龙头城市之广州――发挥“9 + 2”城市排头兵作用

作为珠三角的经济“枢纽”和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广州如何发挥其“枢纽”价值,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将是这一新兴湾区未来整合的关键。

广州,作为广东省会城市,集中了政治、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广州正在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一轮要素分配也正在启动,在这一过程中,广州将扮演积聚和分配高端要素的枢纽城市的角色。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广州基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经济的巨大潜能,将为这一新兴超级湾区的融合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和世界上其他湾区不同,粤港澳大湾区存在着不同的经济体制和文化心理。因此,作为珠三角的经济枢纽和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广州如何发挥其枢纽价值,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将是这一新兴湾区未来整合的关键。

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

在近期广州人大常委会上,广州市国规委主任彭高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称,2016年,广州市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7年,广州市将全面对接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以国际视野制定面向2040的城市发展战略。

全面对接,包括加快南沙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重点推进“一江两岸三带”、空港、琶洲、金融城等重点功能区规划建设,谋划推进第二中央商务区、白鹅潭中心商务区的规划工作,以更高标准抓好城乡规划。

广州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陆原指出,国家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广州对大湾区的规划建设要及早谋划,一定要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做好大湾区规划。要抓住机遇,只有先人一步才能走在前列,这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值得的。

据《机遇之城2017》报告显示,广州在智力资本和创新、区域重要城市、健康安全、经济影响、宜商环境、技术成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在全国主要城市名列前茅,综合排名第一,是中国最有机遇的城市。当下,改革、开放、创新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新常态下,广州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五位一体”发展理念,创新驱动,发展创意经济,实现两个率先。

广州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朱秋利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广州需发挥‘9 + 2’城市排头兵作用。广州在陆海空交通枢纽和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等方面供给侧改革已初见成效,希望在城市更新、规划设计、保护历史和文化旅游等方面也能取得新的成效。”

打造南沙为粤版“雄安新区”

粤港澳大湾区目前是“9+2”格局,即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带。

广州南沙地处珠江出海口和大珠江三角洲地理几何中心,是珠江流域通向海洋的通道,连接珠江口岸的枢纽,广州市唯一的出海通道,距香港38海里、澳门41海里。在整个大湾区中,南沙具有天然地理优势。 广州是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岭南文化的中心地、近现在革命史的策源地和当代改革开放的前沿地。

2年多来,南沙区的建设成果惊人。截至2017年3月底,南沙新设企业24671家,超挂牌前历年注册企业总数的2倍;已落户70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和103家总部型企业,中远海运散货、中交、中铁建、中铁工等龙头企业总部项目相继落户。

同时,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落艉皆宋锪髌笠3090家,全球排名前20的班轮公司均在南沙开辟国际航线并开展业务。国际枢纽港建设方面,挂牌以来新增25条国际班轮航线、5条内贸航线及20个“无水港”,开通3条国际邮轮航线,建成香港机场―南沙快船海运通道,海铁联运、“穿梭巴士”、“无水港”等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辐射到整个泛珠地区。

今年1月,广东省委书记到广东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广州代表团参加讨论,强调,建设自贸区是广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内在需要。广州要集中力量建设南沙自贸区,让自贸区真正成为对外贸易、吸引投资以及企业走出去的门户枢纽。要树立全球视野,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从更高层次上深化粤港澳合作,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贯彻重要批示精神,广州要集全市之力集中力量建设好南沙自贸区。”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建议:要把南沙自贸区建设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加快南沙轨道交通枢纽建设,尽快开建18号线和22线;加快南沙生活区第三产业发展,把南沙建设成为功能综合型城市副中心;与东莞虎门、中山三角和民众三镇一起构建“组合城市”,行政区划不变,合力建设港澳大湾区顶端现代化新城,使之成为广东“雄安新区”等等。

构建全新对外开放经济体系

近年来,珠三角各大城市纷纷进入“发达俱乐部”,湾区整合有了一定经济基础。2015年,广州经济总量赶超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同时,人均生产总值也突破2万美元,正式迈入高收入地区的行列。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已将全世界联为一体,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市的产业规划、政策也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不能“一本经书读到老”。产业发展的规划除了根据当地的传统产业、文化之外,还必须紧盯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结合市场的需求,制定好“现有产业、新兴战略产业和未来发展的产业规划”才能稳操胜券,立于不败之地。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温洋认为,对于广州,千年商都文化固然重要,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出会展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及金融、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打造广州的“云上丝绸之路”。

大湾区的产业发展也要注重自主创新,注重发挥高科技产业孵化器的作用,发展高科技含量的产业,现阶段是推动汽车、家电、电子信息产品的转型升级,发展新能源的汽车、太阳能空调及5G手机,未来要发展智能制造产业。

在推进继续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提高GDP增长中的质量,用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积极与国际市场接轨,广东这几年在全国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着开放改革先行者的作用。

对于广州来说,萝岗科技的创新发展,天河的服务业创新发展,南沙自贸区的开发建设,都体现着党中央的国家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再加上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在同一领域相同和不同的改革实践,共同对全国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效应。

中祺国御董事长伍岳峰认为,广州在大湾区中是最有潜力的,也是后劲最足的。“特别是金融产业方面,广州目前是比较薄弱的,如果在金融产业方面能够探讨出新的模式,会给大湾区注入新的动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深圳或者是香港比较发达。”

广东省城规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议:广州在学习重要指示的过程中,针对目前发展形势,应该要更加务实地搞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更加坚定地与国际接轨,利用香港特区的作用和自贸区的创新实践,构建一个全新的对外开放的经济体系,让更多的新型发展产业落地,是广州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改革排头兵应有的贡献。

发挥文化“软实力”独特价值

广州是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岭南文化的中心地、近现代革命史的策源地和当代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有2000多年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的广州,物流和商贸是它的传统优势。

但是广州今后的发展决不能只局限于商贸、金融、物流、文化这些现代服务业,除了国家层面推动的改革之外、省市层面的转型升级,广州的“软实力”也应该在湾区的整合中发挥独特的价值。

客观上,粤港澳在文化上是相同的,可谓同声共气。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建立有共同的根,广州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副会长谈锦钊建议,协调不同地区不同的利益,推动文化认同,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形成区域的科学分工,以广府文化作为粤港澳中重要的文化资源和黏合资源。

九三学社广州原提案委员会副主任蔡志华认为,可以从文化上M行融合,特别是一些容易做的事情上入手。“2005年的时候,我在广州政协提了一个议案,建立社会志愿者制度,当时没有人重视,没有人管。中国有70多个高校,培养了很多社工,但是找不到就业岗位。香港的社工制度发展得很快,我们受香港的启发,在内地宣传推广这一制度,目前在内地发展得很快,政府投入得也比较大。社工制度在社会服务和管理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有些东西比较容易操作的,比较方便可行的话,就先做。例如教育、医疗、养老,可以从广府文化方面入手。现在广州年轻人都到香港休闲,因为他们喜欢香港的文化。这样的话,比较容易操作,也可以带动很多的产业。”

“科技立市”,补齐科技创新短板

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广州与深圳的GDP总量差距不大。据广州市市长温国辉在记者会上透露:2016年,广州经济总量达到1.95万亿元,增长8.1%。深圳与广州,只差200亿,但是2016年深圳的GDP增长速度为9%。与深圳相比,广州的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企业活力相对弱一些。

广州必须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才能再创辉煌,起到引领珠三角各市发展潮流的作用。作为全国特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和成效备受关注。 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

据了解,2016年广州市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多措并举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集中资源补齐创新型经济短板,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和和创新主体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约1.95万亿元,增长8.1%。

“特别是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诸多国内外企业落户广州。”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晓波说,2016年广州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00多家,总数达到4700多家,科技创新企业超过12万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近190家,新引进世界500强项目16个、投资272亿元。

对此,温洋建议:广州需牢固树立“科技立市”的理念。强化自主创新和现代制造业的地位,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上做文章;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转型升级;实现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发挥土地资源多的优势,抓好科技成果转化的环节,建设大型的制造业专业孵化基地;发挥土地资源多的优势,抓好科技成果转化的环节,建设大型的制造业专业孵化基地。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办学校、办孵化器、办企业、办交通运输枢纽。

(文中多位专家来自华南城市研究会,言论参考于华南城市智库)

上一篇:从“区域史”到“全球史” 下一篇:穆迪对中国经济存在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