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时间:2022-07-21 10:30:20

试论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摘 要 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和睦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值得借鉴的重要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我国传统儒家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和谐思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Harmonious Thought of the Confucian of the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ZHANG Weiwei, WU Libi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Abstract Confucian culture contains the harmonious and amicable thinking, and it provides important resour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n China's traditional Confucian "harmonious" thinking. Harmonious thought of Confucian culture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Key words Confucian culture; harmonious thought;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它在根本上是一种个人、家庭、国家和世界和谐的哲学。儒家形成了一个以“和”为核心理念,以追求和谐与实现和谐为价值目标的文化观念体系,它所宣扬的和谐思想源远流长,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

1 儒家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

1.1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把“人生活的世界”看成一个大范围的“世界”,它包括天、地和人类社会三个组成部分,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具有统一的法则,两者是统一体,思考问题时习惯进行整体系统思维与动态平衡。一是坚持天人同类。传统的八卦、五行、阴阳这三个思想体系中,天与人都是一一对应的。《周易》认为,最高统治者是“天”。天是整个自然界,人当然是这个自然界的产物,与自然界有一致性。二是强调天人同性。《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道好生,仁人亦好生。这里说的仁人能够存心养性,以思行善,行善就是好生。因此,仁人具有贵善好生的本性,仁人是与天道相一致的人。三是坚持天人一气。庄周说“通天下一气耳”,人就是气聚合而成的,因此,与万物没什么不同,与天也是一致的。张载就明确提出宇宙只有气,万物的本质就是气,人与万物都是气聚合而成的,一旦消亡,就会又回到气的状态。①

1.2 和而不同的认识论

“和而不同”指不同的东西,有差别的东西构成一个协调的统一整体,而整体中的各个部分能够和谐相处。这就启示我们,既要正确认识事物的差别性,又要及时主动地发现矛盾,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和”。孔子对“和而不同”进行了论述,他把“和而不同”发展为一种普遍原则,其实质是追求一种多样性的统一。孔子指出社会多元的利益结构,若能有合理的制度安排,各利益集团就会相互尊重而和谐相处,达到“有序的和谐”。他就如何处理社会关系展开了论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就是说,君子之间和平相处,却不一定事事相同;小人表面看起来观点相同,但实际上是面和心不和。

2 儒家和谐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儒家和谐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建立“大同世界”等理想的和谐社会。当今,我国提出“和谐社会”的理念,不仅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理性主义成分,更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其新的内涵。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和偕。儒家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他把一切礼乐教化的目的归结为人与人关系的相互敬爱与和谐。孟子主张爱人要由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爱所有人,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二是人与社会和谐。儒家在处理人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上,认为人是一种“群”的存在,个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个人的命运与群体息息相关,只有群体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只有把个体融入群体中,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天下大治。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它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这种天人和谐观的现代转换,无疑能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对人的行为方式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促使社会向更高级的生态文明转型。

3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儒家和谐思想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和谐思想所包含的理性成分,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3.1 儒家的和谐政治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当今中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图景,与儒家推崇的“民唯邦本”的思想,二者的本质是一致的。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都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进步之基;此外,儒家的“民贵君轻”等重民、爱民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有其闪光点。建国六十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发展、建设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发生的翻天履地的变化,根本就在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地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群众共享。

3.2 儒家的人际和谐思想对处理现时代的人际关系很有启迪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同时也是社会和谐的主体,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儒家思想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际交往思想,儒家和谐思想的特色,就是强调社会和谐功能,调解人际关系,使之趋向和谐。它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它强调“仁爱,忠恕”的原则,要求“推己”首先必须“正己”,要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社会成员之间,有了这种爱心和宽容,自然可以出现和谐、和睦、和平的局面,这种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这样的人生才是和谐的人生。儒家的这种人际和谐思想有利于群体间的和平共处、精诚团结,有利于社会稳步前进、和谐发展。

3.3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有重要意义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必须认真处理的关系。在儒家看来,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只要达到了自然而然的状态,就体现了所谓的“天”的境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存在人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一面,而且还有保护自然化育万物的一面。这种崇尚和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它既可以给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某种理论支持,又是我们今天研究和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视角。因此,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充分挖掘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汲取其有益成分,进一步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只有做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才能为人类本身的和谐开辟道路。②这些思想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智慧。

3.4 儒家的“身心合一”思想对实现人与自身和谐有重要帮助

身心关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儒家主张身心合一,心为主宰。这种“身心合一”的思想体现了对生命的重视和对人的关怀。它告诉人们要学会善待自己,既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又要保持身心的健康快乐。首先是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保持和谐的形体。其次是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学会调节自我,掌握心灵的快乐之道,从这个层面讲,儒家的“身心合一”思想无疑对人们身心和谐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③第三是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儒家主张身心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所谓修身养性,就包括对身体的调适,也就是孟子的“践行”。

总之,在快节奏的年代,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加之人们的浮躁心理,许多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不安定因素。因此,人类加强自身修养,崇尚社会和谐就显得非常重要。

4 利用儒家和谐思想构建和谐社会

4.1 加强道德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的代表思想大致可以归纳为:天人合一观、内圣外王观、仁民爱物观。所谓“天人合一”指人当效法大自然所显示的高贵精神,将自己的道德生命与天地人合一。而“内圣外王”是指人以修养心性培育高尚的理想人格,将行为表率锻炼成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并将人的人格和人的才能融为一体,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和众人,促进社会进步。“仁民爱物”是指人要有仁心和爱心,人与人之间应以仁慈互待,以博爱精神看待万物。“天人合一”在于以道德实践成就人类的一切事业;“内圣外王”在于以人文化成培育高尚的人格;“仁民爱物”在于以大同境界构建安定祥和的和谐社会。孔子、孟子、董仲舒和朱熹以道德实践去成就一切事业的思想,值得我们反省、深思、感受和领悟。特别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更有借鉴启发意义,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强有力的道德支撑。

4.2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实现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作为美好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字最早见于金文,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从孔子的“和为贵”到墨子的“兼相爱”,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在当今时代,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增强公仆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构建起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2011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DB:2011165)

注释

① 何君陆,吉雯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7:18.

② 季羡林.21世纪文化瞻望――“天人合一”新解.红旗出版社,1996:171.

③ 于春梅.儒家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现代意义[J].理论探讨,2007(3).

上一篇:马克思语境中的现代性批判 下一篇:比较研究法在比较政治制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