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校新型人才培养探究

时间:2022-07-21 09:24:47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校新型人才培养探究

摘要: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战略不仅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办国际化水平的教育目标提供了机遇,也给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尤其是地方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地方高校应如何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新契机,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援外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一带一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2013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构想。“一带一路”是根据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针对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而提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战略。因此,一些学者也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视为中国自1979年以来的“第二次开放”。在实施“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过程中,人才是重要因素,而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需要包括基础建设、科学技术、金融资本、对外贸易、文化交流、民族风俗、等方面的人才作保障。“一带一路”战略对高校的要求就是培养应用型国际化人才。人才的培养要立足于国内,面向国际,才培养的规模与质量要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相适应。但在新形势下距离为我国建设“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以人才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培养为战略重心的教育方式的构建,是我国与世界实现互联互通的必然要求。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

1.创新创业人才匮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众多,涉及到相关领域较为复杂。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反映出学生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问题。由于缺少创新创业型人才,研发与市场脱节现象严重,创新创业的质量没有得到保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还不能充分反映出市场对人才的渴求。

2.跨国合作中面临语言障碍。目前我国跨国企业中精通多种外语的人才较少。据资料显示,与我国建交多达175个国家,涉及95种语言,“一带一路”在包括中亚、南亚、西亚等多个地区实行,40多种官方语言,而我国内地高校教授的语种仅有20种。长期以来,高校对英语等主要语言教育的投入较大,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特别是非通用语言投入较少甚至没有投入,精通多种语言人才短缺的状况远远不能解决,而且也满足不了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

3.贸易相关领域专业人才有限。“一带一路”战略急需贸易领域专业人才,主要涉及项目工程、技术、经济、管理、贸易、金融、法律等多个领域。这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才可以更好的协同对外经贸的发展,其中人才是重中之重,但从目前的人才结构和数量来看,还远不能达到“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实际需求。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加强专业建设,培育专业品牌与特色。优化课程结构,立足“一带一路”需求,建构应用型人才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为导向,整合学校的办学资源。对办学历史较长、具有一定区域优势的传统专业,在保持固有优势的同时,继续深化改革不断丰富专业内涵,拓宽服务,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逐步形成学校的专业品牌。充实完善新办专业的教学条件,加大对应用型专业的建设力度,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区域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专门人才的需求。整合相关专业,调整专业布局,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依托重点学科培育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具备国际化思维。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文化认同和理解是援外培训和合作发展的重要使命之一。高校可通过学术交流、文化讲座、社团活动等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体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国情、人文等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使学生对各国人民及各国风土人情有更客观、全面的了解,充分认识到各国历史传统、经济和社会文化差异,既能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又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援外内涵和合作交流的战略的意义。通过校园文化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让学生形成大格局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更好的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

3.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加强高校与产业的合作。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跨国企业不仅要求人才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能够及时创造商机、捕捉商机,利用商机,具备较强创新意识,能够迅速开展业务、适应市场、开拓市场。高校在培养对外经贸人才的进程中,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比如增设创新创业与国际贸易相结合的课程,举办国际贸易类创新创业大赛等,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增强学生个人就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有效性。此外,高校要加强与商业界相关企业、商会和行业协会的密切合作,产业界及时向高校输送人才需求信息,高校主动与产业界协同制定人才规格标准、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培训计划。

4.中外合作办学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中国加快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必然要求,高校应把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作为重要的方向,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进行通识化发展,以外语语言为载体,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融入跨文化交际环境。通过专业的外语人才培养方案,拓展复合应用型高端外语人才的培养,实施“2+2”的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开设分类课程、特色课程、发展课程和实践课程,构建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保证教学条件,细化教育指标的规范。强化实践训练,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语言与国际接轨,建立国内与国外联合办学的语言实践和学科实践基地,培养熟悉国际法则以及对外贸易规则的国际化人才,不断拓宽合作办学的空间、规模和层次,拓宽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充学校的教学资源,加强学校的办学力量,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实现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并重。

5.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规格要求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一带一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设计n程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及时将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纳入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合作学习”、“发展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教学方法,建构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数,积极推进实验内容、方法、手段、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瞿振元.“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教育新使命[N].光明日报,2015-08-13.

[2]魏晖.“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5(06).

[3]张琳.“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职业,2016(09).

上一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十个全覆盖... 下一篇:高校羽毛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