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结构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成效

时间:2022-07-21 07:01:20

优化结构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成效

【摘 要】积极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品质追求的必然归宿。通过优化课堂结构,能够不断掀起学习的高潮,能够让课堂充满期待与生机,本文通过“课堂再现”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分析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观念、学科规范、教学方式、学生活动、技术运用等情况,以期真正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成效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结构;教学成效

在我校举办的“聚焦课堂,优化课堂结构”研讨活动中,信息技术的活动内容选自《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章节为《图片的插入与编辑》,授课班级为两个中专班。我采用课例研究的方法,“课堂再现”了两位中专骨干老师对这一内容的授课过程。

一、课例的呈现与对比

1.教师A的设计

⑴情景激趣,引出主题:展示去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小报,回顾同学们去天目湖的情景。

⑵任务驱动,自主探究:任务一、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如何插入图片?教师提示采用插入菜单。学生相互帮助。

⑶实践运用,提高发展:任务二:如何改变图片的大小?任务三:如何移动图片的位置?任务四:如何调整图片和文字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师演示操作步骤,学生模仿。

⑷展示评价,归纳总结:通过学生作品的演示,教师的归纳,请同学们议一议如何使这些作品更加美观。

2.教师B的设计

⑴情景导入:课前展示学生学雷锋活动照片,创设主题情境;将一名学生上节课制作好的纯文本感恩征文和教师插入图片后的文档展示给学生看,提出问题:这两个文档有哪些共同点?哪个更吸引人一些?学生对比作品,回答问题。

⑵新课展开:发放学案,学生自主学习。根据任务书,学生试着完成起航篇的操作:将指定照片插入感恩征文,并对操作过程中有困难的题目做好标记。由组长汇总本组成员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反馈给老师。老师将汇总的问题作详细讲解和补充。讲授插入图片的方法。学生根据老师讲授的方法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二次加工。教师通过巡视,拿一学生的作品与学生一起分享,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插入的图片是否符合文章内容?图片的大小和版式是否影响整个文章的版面?

⑶巩固练习:学生根据学案继续完成引航篇:根据自己撰写的活动总结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作品,并填写好自我评价表。期间小组成员可相互协作。教师巡视,指导,督促,答疑。

⑷评价反馈: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简单互评,教师进行点评。

⑸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图片插入和编辑过程中的注意点,着重归纳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⑹课外作业:完成学案的远航篇:为雷锋月月刊设计一个封面。

同样的教学内容,两位教师以不同的形式共同完成了这次“异构”的呈现,给我们参加听课的老师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角度和思路,给了我更多地启迪。

两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设置递进式的任务贯穿全课始终,设计精美的实践小报引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任务设计”的第一着力点,把教学目标放在“任务设计”的首位,让学生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参与任务活动,从而习得知识与技能。学生练习的作品,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各抒己见,在建议中成长,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热爱。

学生合作自主尝试设置图片格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还让学生明白技能的学习就是要运用到图文的整体制作中,提高审美意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去寻找更加丰富的知识与技能,体会独特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给自己带来的。

二、观察与评价

听课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听和记”,而是“学”。“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的魅力在于如何将学生初始学习兴趣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提倡以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即学习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这堂课,学习目标是依照《大纲》要求,围绕信息获取、加工和交流,着力发展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主动解决问题中建构知识、提升能力。

因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往往隐藏在热闹和精彩的课堂背后,需要我们听课老师认真探究,仔细品味方能领悟的。所以“听什么?怎么听?”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教师要充当“听课人”角色,将自己置于“评判”的境地中。

1.听教学思想,感悟教师是否体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2.听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教学设计整体新颖,结构完整,重难点突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安排得当,注意课程整合。教学内容以目标为依据,灵活处理教材,教学内容生活化,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3.关注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过程,关注学生活动是否有一定的深度,活动是否充分,活动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是否符合学生、教学内容实际,活动内容是否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既做到全体参与,又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提出要求,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能力有所发展。

(二)教师另一方面要充当学生角色,将自己置于“学”的境地中。

教学活动设计要体现行动设计、任务实施、项目评估、巩固拓展等环节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任务实施环节中,要遵循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引导学生按照任务实施步骤展开学习,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我们不能只是盯着教师,而应该多看看学生。因为教学效果往往是从学生那里反映出来的。有一位校长说:“好课的标准不好说,但只要课上孩子们‘小脸发红,小眼发亮,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这堂课一定不是差课”,这些都是看出来的。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时时关注身边学生听课和练习以及交流的情况,将自己置于“学”的境地中,适当参与他们的活动。我们就会对“为什么没有做完”、“为什么做得不快”、“为什么做得不规范”、“为什么做得不完美”等进行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

(三)我们更应该是“教师”的角色,将自己置于“教”的境地。

如果我是授课老师,我会如何设计这堂课?与这两位年轻老师相比,我的教学优势有哪些?他俩的课堂与自己的课堂会有哪些共性和相通之处?哪些亮点对我有启示和借鉴的?又有哪些小失误是可以规避的,应该怎样做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另外,如果听课教师手里有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就能依据量表确定听课的着眼点,大大减少听课的盲目性。譬如,根据这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可以在老师引导下关注以下几个“观察点”列举的内容,进行自评或互评:1、搜集的信息主题是否突出;2、纸型设置与要求是否相符;3、文档中有两幅以上与文档主题相符的图片,并设置了合适的环绕方式;4、所有内容控制在一页之内;5、报头采用艺术字制作,大小、位置合适;6、正文设置了合适的分栏效果,字体及段落格式合理;7、内容与形式均与主题相符;8、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三、交流与创新

在听课过程中,由于我们自身的素质、所处的位置以及听课时候视角的不同,每个老师对于课的理解也自然有所不同。那么在听课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和其他听课老师合作,听课教师的位置可以分布在教室的各个地方,最大范围地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可将听课项目分解成一些细则,分给听课教师,让他们重点进行该方面的情报收集。教师在听课过程中,不但要认真听,还要仔细记,特别是问题解决的部分,更要关注细节。不但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程度以及活动的开展情况,要善于思考,全身心投入分析、判断、归纳、概括、总结课堂中的现象和本质,以便于交流时能有的放矢。

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只有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经过课堂教学的检验,才能看到效果。学生是检验效果的唯一标准。当一堂课听下来,教学的效果如何?我们不妨问三个问题:第一问,学生参与了没有?第二问,学生是如何参与的?第三追问,学生参与的效果如何?

听课之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反馈系统,它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一是要和听课老师进行交流,将自己对所听之课的“感觉”、“疑惑”真实呈现,与其他老师进行探讨,引发自己向更深层次思考,并实现教师间观点的共享和思维的碰撞。二是要与授课老师交流,重点针对听课过程中自己所产生困惑与他们进行交流,领会授课者的设计意图,对课进行深度剖析与品味,消化和吸收这堂课中的养分。当然交流要针对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情况,在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同时,要认真听取同伴之间的评价,积极参与讨论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便执教者和自己都能在交流、讨论、研究,改进中不断进步。

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一种对话性实践。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性认识,是需要从自身角度来建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如此,故而在做好评价、交流等环节的同时,还需要做好相应的行为跟进:一是及时将听课后的体会付诸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实现学以致用从而提升自我;二是在实践中要有所创新和突破,对他人先进的课堂艺术和做法吸收其精华,巧妙融入自己的教学特色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积极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品质追求的必然归宿。通过优化课堂结构,能够不断掀起学习的高潮,能够让课堂充满期待与生机,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时候,就要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观念、学科规范、教学方式、技术运用等情况予以高度整合,从而真正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成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芒,张志祯.编写《现代教育技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11)

[2]R.M.加涅等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

[3]孙娜.“听课之后,我们还应该干些啥”,《江苏教育研究》,2015年5B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

上一篇:人性化的车厢 下一篇:《阿Q正传》意象群浅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