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端阳寻根问祖 探秘千年民俗

时间:2022-07-21 05:28:31

秭归:端阳寻根问祖 探秘千年民俗

哪里的地名是一个传说,却带着千年的期盼?哪里的名士被华人铭记千年,被子孙膜拜千年?哪里的农民能吟唱诗词歌赋,曲调千年传承?哪里的饮食为一人而开创,亿万华夏儿女共同分享?秭归,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名。秭归,一隅高峡出平湖的盛景。秭归,一片人才辈出的山水之滨。从夔子国走出来的秭归,一个从三千年前走出来的秭归,这里是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这里是三峡大坝电力输出的动力之所,是端阳节习俗的发源之地。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一个人杰地灵的端阳民俗圣地,两千多年来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经年不断。

屈原投江百姓闻之凄然,纷纷包粽子投入汨罗江,以保全屈原的尸体。消息传回家乡后,屈原的妹妹屈幺姑,天天登上家乡的山顶向南方呼喊:“我哥回!我哥回!”直喊到喉咙出血,抑郁而终。相传屈幺姑死后变成一只鸟儿,鸟儿喊叫的声音仍是“我哥回”,人们于是把这种鸟儿叫子规鸟,把屈原的家乡叫“子规”,以纪念屈原和屈幺姑的兄妹深情。后来“子规”渐渐演变成现在的“秭归”。

秭归乡土祭屈魂

“归来哟——归来哟——”用秭归方言唱和的招魂曲苍凉悠扬。又是一年端阳时,婉转悲恸的《招魂曲》,在屈原诞生地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乐平里上空久久回响。又是一年端阳佳节,自2009年中国端午节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文化节便成为了国家级文化节庆活动。6月16日上午,一年一度的秭归乐平里乡亲祭拜屈原仪式在屈原庙正式开始,这标志着2012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五大民俗活动就此拉开序幕。

秭归县屈原镇群山环抱,山色空蒙,宁静安详,青青田埂。当地的父老乡亲、三闾骚坛社员以及来自归州镇万古寺村的屈氏后裔早早地聚集在屈原庙内。屈原庙坐落在乐平里北沿的降钟山麓,既是当地祭祀屈原的固定场所,也是村民谈诗论道的地方。这是峡江地区明清时期典型的民居建筑,青瓦粉墙,外有飞檐,四角高翘。庙堂内装饰着艾草、修竹和兰草,屈原塑像神色凝重,举步欲行,塑像前安放着屈原的灵位。

在这个只有200户村民的小山村,千百年民风民俗沿袭至今,当地人满怀对屈原的崇敬,依然保持着最原始、最传统的祭祀方式,搭建祭台、摆放供品,用民间的方式祭祀屈原。庄严肃穆的屈原像前,摆上了屈原笔下最为钟情的香草、兰花,庙内外门廊上挂满了艾草、菖蒲。屈原庙前广场上,数十面楚旗迎风招展。

屈原后裔们入庙后,在雕像前慢行一圈,正襟束带,进献祭品,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三闾骚坛名誉社长、“为屈原守灵的诗人”徐正端恭读祭文。83岁高龄的徐正端老人义务看守屈原庙二十余载。三闾骚坛的“泥腿子诗人”、 身着素服的屈氏后裔,以及当地男女老少依次向屈原雕像跪拜行礼,寄托他们对屈原永远的怀念。

“归去来兮,天,不可上兮,上有云程万里……”这是屈乡特有的呼唤屈原灵魂的祭祀仪式——招魂礼。招魂曲是古代传承下来的,但祭文是主祭官根据自己对屈原的了解重新撰写的,每年的都不一样。今年追悼文是歌颂屈原的爱国之情。

屈乡乡民一直保留着先祖传下来的吟诵“楚辞”习惯。这里创立了全国唯一以咏“骚体诗”为主,以纪念屈原、宣传屈原为目的的农民组织“骚坛”诗社,延续至今。那时他们就用这种最传统、最古老的方式纪念屈原,每逢端阳节,这个“中国第一个农民诗社”社员们登台献诗,凭吊屈原,讴歌时代。在乐平里,男女老幼都好赶诗赛,诸事作诗,妇女、娃娃能随口出诗,堪称一绝。现代随着屈原庙的建成、政府部门的重视,民间祭祀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参加祭祀的人也从诗人扩大到周围的村民,远道而来的屈原仰慕者人数每年不断递增,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在这里唯一不变的,还是这种古老的祭奠方式。

祭祀现场唯一的女性是57岁领唱招魂曲的屈氏后裔黄祥年,她身着白底蓝花旗袍,庄严而肃穆。她告诉记者,每年她都会参加祭祀活动,从懵懂少女到白发老妪,现在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已经成为了她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三过端阳盛新春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蒲草插在大门上,家家斟酒品雄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人人皆春色,处处是端阳。”诗意山村乐平里,处处炊烟袅袅,蒸粑粑、挂艾蒿、制作雄黄酒、贴对联等习俗一如既往地在每家每户上演。秭归人从农历四月底就开始忙:碌泡糯米,杀鸡鸭,扫庭院,备锣鼓,修龙舟。借此之机,端午前,秭归嫁出去的女儿们会被娘家召回,带着女婿一起归家观龙舟,过个团圆的端阳节。这里的乡民告诉记者,在秭归每年最隆重的节日就是端阳节了,村里的热闹程度盛于过年。

在秭归县过端午节,人们每年要举办三次。第一次是在五月初五的时候,称为“小端午”, 这天各家各户都在凌晨出了门,为的是采集清晨挂着露水的艾叶和菖蒲,用红纸条扎成束后悬于门前,相传可以避邪。他们将前一年的艾草摘下泡水,给孩子洗澡,给老人洗脚,从古至今一直沿袭,据说可以治疗皮肤病。老人们则拿来自制的雄黄酒在孩子额头涂抹出个王字,期望孩子健康成长,不受蛇虫的伤害。秭归人还用桂皮、花椒、丁香、茴香、山奈,或白芷、雄黄、花椒、细辛、苍术制作香囊,佩戴胸前,称为“五香”,用于祛邪防病。而这里的女人们更为忙碌,除了制作粽子,还要制作秭归大粑粑,看起来是个巨型的大馒头。乡里妇人告诉记者,大粑粑相传是屈原母亲为其上学准备的午饭,蕴含了屈母深深爱子心。

到了五月十五大端午的时候,龙舟下水前,划手们随着“站头”叩拜天地,饮鸡血酒,隆重地将块红布挂于舟头,为“龙舟披红”。而后,各种口令声、敲锣声、打鼓声响彻江畔。古时,成千上万名秭归儿女会身着素服,在长江边聚集,两岸的群众高声朗诵楚辞。现在,颜色各异的龙舟在江中缓行环游,扮演屈原之妹的屈幺姑高唱《招魂曲》:“我哥哟,回哟嗬,听我说哟,嘿嗬哟!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万里,地不可下啊,下有九关八极!惟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随后,一艘花船载着 屈幺姑,从峡江深处缓缓驶出。一条龙舟带着屈原,出现在江中。十余艘龙舟会迎面驶来,这些龙舟代表着寻找屈原的父老乡亲。屈原饰演者大声朗诵诗歌,随后三声集体童声“我哥回”响起。接着,龙舟划手开始抛撒肉粽。岸边的大鼓方阵开始敲响,观众开始呐喊……巨型龙舟在花船的率领下、在众龙舟的簇拥下划向远方。在这个仪式结束后,才会正式开始龙舟竞渡。

上一篇:粽子的历史渊源和生态基础 下一篇:诗乡故国朝圣 屈子遗风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