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后裔捐赠国家的两件珍藏

时间:2022-07-21 05:14:27

邓石如后裔捐赠国家的两件珍藏

清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有一方很特殊的铁铸砚台,叫“笈游道人”铁砚。它既是一件文房实用器,也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这方铁砚记录了清湖广总督毕沅和邓石如一段感人故事。

“笈游道人”铁砚为圆形,两范合铸,范线在砚侧中部。砚面下凹,砚底相应鼓出,侧壁较高,下部形成圈足。砚底铸有篆书“笈游道人”四字。砚高4.3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6.1厘米。为邓石如心爱之物。

“笈游道人”为邓石如号。他出生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嘉庆十年(1805年)卒于家中。安徽怀宁县人。原名琰,因避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讳,遂以字行,后更名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龙山樵长等。邓石如出身寒门,祖父、父亲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石如9岁时读过一年书便因家寒而辍学,靠卖面饼糊口。但在其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对书法、金石、诗文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并有长足进步。17岁时开始以写字、刻印谋生;32岁时到秦州(今寿县)教书,并常为循理书院诸生刻印和书写扇面,深得书院主讲赏识,遂推荐其到金陵(今南京)举人梅谬家学习。梅家既是宋以来的望族,叉是清康熙帝御赐翰墨珍品最多的家族,家藏“秘府异珍”和许多金石善本。邓石如综观博览,潜心研习。8年后,他离开梅家,“戴草笠,着芒履”,遍游各处名胜,临摹古人碑帖,锤炼了自己书刻艺术,创作了大量作品,书名大振。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49岁的邓石如被兵部尚书湖广总督毕沅聘为幕宾,在署3年,二人友情甚笃。

毕沅生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卒于嘉庆二年(1797年),比邓石如大13岁。江苏镇洋(今太仓)人,字缞蘅,一字秋帆,号灵岩山人。乾隆进士,官至湖广总督。其博学多才,做官从政之暇,辛勤笔耕,著作等身。他“礼贤下士,爱才尤笃,人有一技之长,必驰币聘请,唯恐其不来,来则厚资给之”(《更生斋集文甲集》)。邓石如虽然受到优厚待遇,但总不甚合意,“看不惯官场群蚁趋膻,也不愿阿谀权贵”,于是决意离去。当邓石如告归时,毕沅特制“笈游道人”铁砚相赠,并“厚资给之”。同时还赠以详加题记的篆书八言联。

毕沅篆书言联:“岭迥山幽流云夹道;祠兴本报景福来廷。”纸本,纵198厘米,横28厘米。其字受《峄山碑》及唐李阳冰篆法影响,参入《石鼓文》笔意,方圆并用。通篇以隶书作篆,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表现出徽方的特色。上下联两侧用草书分别题日:“乾隆五十八年癸丑长至,余幕友邓生石如归皖,言其族人新构祠堂,乞余联以为颂祷之辞,意甚嘉之。适抚汉三公山碑,爱其古朴淳厚,有似邓生,则其族可知。三公,尊爵也。因辑此碑字,以为邓氏后来之兆。镇洋秋帆毕沅题。”下钤两方印章,上联钤有一闲章,印文已无法辨认。“乾隆五十八年”,即公元1793年,可知此联距今已有219年历史。一说此联为邓石如之作。

邓石如回归故里,将毕沅“丰厚馈资”置田数十亩和建造一栋平瓦房,自书匾额“铁砚山房”悬挂门楣,是为书斋之名。并珍藏铁砚于其内。此砚造型质朴,与主人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的布衣本色相得益彰。

时人对邓石如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晚年邓石如家境并不宽裕,但他还是常将书刻售资救济乡人,“贫不能葬者,都尽力资助”。他的好友、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曾给他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

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益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

“笈游道人”铁砚与毕沅篆书八言联,20世纪60年代由邓石如后裔分别于南京、北京捐赠国家,现均藏安徽省博物馆。

责编 水清

上一篇:宋“天庆观”黑釉剔花胆瓶 下一篇:李宇春再不疯狂牙齿就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