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做”向“我要做”看齐

时间:2022-07-21 04:04:26

摘 要: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人与人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彼此的约定。遵守规则是个体的人要立足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国际交往中保证平等、诚信、交往成功的基础。一个没有规则的社会一定是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一个不正常的社会,一个不能发展甚至不能生存的社会。守规则是文明人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那么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也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规则;区角;调节;协商;内化

【情景再现】

果果既不喜欢画画,又不喜欢跳舞,所以,美工区和小舞台总是果果避之不及的地方了,唯独对各种各样的插塑积木情有独钟。每次一到区域游戏的时间,果果总是迫不及待地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建构天地用雪花片拼搭各种各样的车和房子,拼完后还很陶醉地自我欣赏还不停地摆弄。而跟果果完全相反的则是小恬,她最喜欢的就是小舞台,每次区域游戏的时间一到就会争抢着到小舞台去,就算有再好的好朋友来邀请她去其他区域,她也不舍得轻易离开小舞台。

这一天,教师要求的是给《小熊图书馆》续编一个好听的结尾,并把它画下来。这个任务说难也不算难,因为此时处于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已经达到了能自由续编故事结尾的能力了;说简单也未必简单,很多孩子脑子里有很多新奇的想法,但不一定能把它画下来。所以,当区角时间开始的时候,果果、小恬和hh三个小家伙还在继续绘画。无奈的小家伙们不得不把自己的位置移到了美工区,美工区恰巧也是他们最不待见的地方了。

时间一点一滴地飞逝着,小家伙们的鼻梁上已经慢慢地沁出了汗。“老师,老师,我的画终于画完啦!”两个小家伙几乎同时举起了手,以请求的眼光盯着我。我笑着点了点头:“怎么啦?还有什么问题吗?”只看见两只小头一直点啊点着:“老师,我想去我最喜欢玩的小舞台!”“老师,老师,我想去我平常经常去的建构天地!”我笑了笑应允了。(由于最近进区卡要更新了,所有的进区卡全都卸了下来重新制作。所以,孩子们对于自己能不能进区角总要先观察一番,实在无法解决了,再找老师。)

“老师老师,咱们的小舞台已经满人了,小恬和hh还过来跟我们挤,害得我们都玩不下去了。我们本来玩得好好的,她们一来,我们玩得就不高兴了!”国霖蹬蹬蹬地跑过来告状了。紧接着,“老师,你看,我们建构区的人已经很满了,每个人的面前都没有多少玩具,果果一来我们都没地方坐了!他还硬说那个位置是他经常坐的,老师平时都说了要交换的。”

就着这个问题,大家一起讨论了一下。决定了――进区卡取消,让大家自行观看每个角的人数,如果区角满,则自由调节移至其他区角。每隔两天更换区角进行游戏,不遵守游戏规则者,坐在静思区(教室中间)思考错误。

【应对策略】

一、随机灵动,有效教育

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教师帮助孩子们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唤起大家的生活、学习经验。集思广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幼儿为主,参与互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此教师在平时的一日活动中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让孩子参与规则、遵守规则。让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让其理解规则、制定规则、执行规则,最后成为规则的主人。

三、规则的内化与认同感

“规则内化”是在玩伴自由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而总是在权威强制下执行规则的幼儿,一旦离开了权威就会违反规则,因为规则对于他们来说是被动的。而在自由交往中经常体验成功交往经验和失败交往经验教训的幼儿,能够自觉按照规则行事,因为规则的公正性常常使他们受益。本案例中幼儿通过执行规则的被动性――不愿意遵守区角里人数的限制规则,体验到了这样做的后果――大家都玩得不开心,不够尽兴。最后幼儿通过协商自动调节,然后自己制定出强制性规则――违反规则者去静坐思考,以示惩罚,成功完成了区角规则从“要我做”向“我要做”的完美过渡。

参考文献:

[1]孙云晓.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M].北京出版社,2006-05.

[2]孙宏艳.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M].北京出版社,2006-05.

[3]华爱华.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游戏的自主性[J].学前教育,2012(06).

上一篇:调动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之我见 下一篇:幼儿园室内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