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秦国信息化”学习

时间:2022-07-21 03:34:04

向“秦国信息化”学习

观 点

一些行业企业信息化推进难,在于它们不理解两千年前的秦朝就已经明白的事,根本原因就在于制度形同虚设,或者干脆制度缺失。

说起信息化,人们想到的多是电脑、网络这些个数字装置,或者与数字化相关的信息系统和工程项目。这也难怪,在很多企业CIO的观点中,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前提,没有数字化哪来的信息化?可如果有人对你说,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连纸张都没有的秦国就已实现了信息化,并且是“空前高度的信息化”,你能认同吗?

这个让人匪夷所思的观点,是位叫张华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通信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技术部主任)的专家在一个电力信息化会上提出的。张认为,信息化不等于数字化,这是两个层面的概念。具体而言,数字化属“器物层面”的概念,其标志物如电脑网络等,只是处理信息的工具;信息化则是“制度和机制层面”的概念,它标志着社会具有完善的信息采集、管理、应用和反馈等机制,能够保证相关组织(政府、企业等)的人、财、物诸要素处于协调有序的状态,实现管理效率最大化。

所谓“秦国信息化”,便是从后一个层面上来说的。以长平之战为例,当时仅500万人口的秦国,能在战前的短时间征募到60万精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信息管理机制,如户籍制度、兵役制度、农业预测制度、信息报送制度、信息统计制度等,其户籍档案除记载百姓的姓名、年龄外,更有健康情况,甚至详细到是否缺胳膊少腿儿;农业预测甚至详细记录着刮了几场风下了几场雨,从而保证了决策者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实现效率最优化。这也是秦国能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连续数年动员大规模战争,统一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华钦据此认为,秦国堪称中国信息化最古老,同时也是最经典的范本――尽管其时还没有“信息化”这个词。而相比之下,今天不少企业/行业虽然拥有先进的IT工具,却不能说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因为在它们耗巨资建起的信息系统里,“需要的数据得不到,不需要的数据一大堆”,即使采集整理出有价值的数据,也没有严密的制度确保这些数据能够发挥管理效用,这样的“信息化”充其量不过是“数字化”而已。

这当然不是说数字化不重要,但如果“制度和机制缺失”,再先进的数字工具也只是个摆设。制度之于信息化“犹如水下的冰山”,虽然肉眼看不到,却是冰山的主体部分,对信息化的成败起着基础性的支撑,相比之下,数字工具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信息化的本质问题是制度层面的变革。”这与交通的秩序化类似,如果仅有交通法规、交通信号却没有严密的警务执法系统,那么交规就是一个摆设。

秦自公元前359年开始商鞅变法,此后持续不断地改进优化信息管理体系制度,全面推进法制与标准化(至秦王政元年持续了100多年),形成了一套相互关联、行之有效的法规与监督执行体系。这期间虽有反对派,但“没有任何人的意志、任何事件的影响足以改变变法的过程”,制定法规、执行法规、改进法规,已成为民众的习惯,“事皆决于法”(《史记》)。

而我们不少企业信息化推进难的问题,正出在仅仅把信息化看做技术层面的东西,缺少制度与组织的变革,“信息孤岛的背后是管理孤岛”。以电力信息化为例,我国电力行业20年来多次制定信息化行业标准,都未逃出“不能执行和落实的结局”(张华钦语),原因就在于缺少一套保证标准实施的机制――“只有制定,没有体系,缺少反馈。往往今年制定的东西,明年就没了踪影”。

上一篇:基金会让Linux更“团结” 下一篇:IBM失去的将不仅是打印机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