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关何处》:苦难是泪水酿的酒

时间:2022-07-20 11:24:28

苦难是凭空落下的巨石,它不但会砸毁前行的道路,也会给一个人、一代人留下永难愈合的伤口,如果生命因为平安而显得浅薄,那么我们宁愿要这浅薄也不要苦难所带来的深重。

《乡关何处》是一本被强烈感情驱使着写作出来的书,作者野夫尽管行文克制、毫无煽情之意,但事件本身已经超越于文本之上,开始控制读者的情感,因此读时要忍住内心的啜泣,才能将一篇文章完整地读完,这啜泣不是因为同情书中人物的遭遇,而是生而为人对苦痛近乎本能的共鸣。

在书中作者数度写到自己与亲人失控哭泣的情形,大放悲声,匍匐痛哭,泣不成声,哽咽不已,泪流满面……在母亲投江后多年,野夫想到母亲的遗书而流泪,“彷佛沉积了一个世纪的泪水陡然奔泻”,为了实现外婆遗愿,把入土12年的外婆带回故乡,“我跪在坟前哭泣焚纸,洒酒祭拜,望空祈祷”,作为读者,没法不被带入情境之中,与作者同哭同悲。

这是一本用泪水撰写的书,里面隐隐透露着血的浓烈与悲怆,血与泪充斥着一个家族的命运,也是那个时代所有人的命运,《乡关何处》之所以能让章诒和读得“痛哭流涕”,也能让对那个时代有所了解如我一样的70后读得心如刀绞,原因大抵是感受到了个体的渺小与无助,体会到了尊严被践踏之后的绝望,发现到了“活着”居然是如此地艰难。

这本书写到的情感是如此真实,唯有经历过才能写得出来,它字里行间被浸满的真情,让活在薄情寡义年代的我们,读来竟然有些羡慕,忘不了《畸人刘镇西》一文中写到,老刘感念野夫多年帮助,在野夫离乡之前执意要请他吃顿饭,野夫和朋友一起上门,到家后发现桌上居然只有两副碗筷和酒杯,邀主人一家上桌,老刘喃喃说都吃过了,能看到客人喝酒聊天就已心满意足,患难的朋友,平生难遇的饭局,微醺后的二胡和如泣如诉的吟唱,主客各自流泪的场景,这幅由苦难中的真情所刻绘出的“图画”,怎会不刻骨铭心。

读《乡关何处》如饮烈酒,这酒是由泪水酿成,入喉辛辣、难以下咽,入肚之后让五脏六腑都翻腾不已,但苦痛过后,又有甘甜,多少人就是依赖着这一点点的甘甜,支撑着熬过生死鬼门关,挺过死不瞑目时。人活着需要一种信念,但信念需要坚强来支撑,在万念俱灰的时候,信念如风中之烛,想要保持它不灭,得付出难以想象的生命力。

从书名看,《乡关何处》追寻的是故乡的踪迹,但苦难之人怎会有故乡?他的心灵早已成为自己的故乡,他和自己的故乡随时流离失所,随时又相依为命。物理上的故乡要么是“必须扔掉的裹脚布”,要么是一堆愁绪的聚集地,对故乡的爱恨交织,会让飘零的人成为怕痛的孩子,要通过远走才能避免疼痛、保留一点思念。曾无数次听说过,苦难是一笔财富,但在看完《乡关何处》之后,却很难再认同这个观点,对苦难有了新的认识,苦难是凭空落下的巨石,它不但会砸毁前行的道路,也会给一个人、一代人留下永难愈合的伤口,如果生命因为平安而显得浅薄,那么我们宁愿要这浅薄也不要苦难所带来的深重。

这几年苦难之书看了不少,《夹边沟记事》、《巨流河》、《寻找家园》等等,每次读完都久久不能释怀,书中人物的苦难并非属于他们自己,也属于后人,后人应当继承这笔苦难,并用之时时刺激或麻木或享乐的精神,现在这个年代欢笑不多、泪水更加稀少,我们不得不借助前人的泪水来反思自身的存在,愿这杯泪水酿的酒能呛出我们一点感慨,让每天这过于甜腻的、虚假而重复的生活,因为重新拥有疼痛而变得沉甸甸的。

上一篇:江阴中关村数码广场吹响升级战号角 江阴数码“... 下一篇:别让聘礼难为了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