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入词语 点亮文旨

时间:2022-07-20 10:41:51

微型课,顾名思义,就是比正常教学时间短、教学容量小的课。微型课上课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需要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构建完整的课堂结构,而且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低年级阅读教学微型课,面对的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面对的是一两百字的文本,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领悟主旨,难度的确很大。笔者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浸润文本、打开词语,通过对几个关键词语的解读,以寥寥数词的“星星之火”,必能燎洋洋文本之“原”。

一、沉入词语,细读文本,切入口小而准

同样的文本,不同的解读就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取舍与设计,也就会选择不同的切入口。如何展开文本细读?就低年级阅读教学而言,用南帆先生的话最恰切,那就是――“沉入词语”。这样,才可能精确地选择小而准的切入口,更好地带着学生进入文本。

【案例】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

梅兰芳苦练眼神是课文的重点,文中是这样描写的:“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这句话中最能体现梅兰芳“勤学苦练”的是三个词语:“常常”“紧盯”“注视”。然而,因为沉入词语、文本细读的程度不同,因为切入口选择的不同,却造成了阅读教学效果的迥异。

文本细读1:移情体验练“紧盯”,浅尝辄止

教师甲认为,“紧盯”“注视”是一对意思相近的词语,都有看的意思。透过“紧盯”和“注视”,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梅兰芳是如何勤学苦练的。教学时,让学生说说“紧盯”“注视”分别是怎样地看,而后“紧盯”“注视”多媒体课件中飞翔的鸽子、游动的鱼儿,通过移情体验,就能直观感受“紧盯”“注视”的苦与累,感悟梅兰芳练习眼神的辛苦与勤奋。然而,课堂上学生们知道了“紧盯”“注视”是目不转睛地看,也能在课件的辅助下专注地练习“紧盯”与“注视”,但只是觉得眼睛有点酸、有点累而已,有的学生甚至笑着说挺好玩的。后来,教师在导读后话锋一转:“从‘常常’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学生无人应答。在教师的一再启发下,学生好不容易迸出几个干巴巴的词语:“很累”“很不容易”。

这样的文本细读,虽然顾及了文本的关键词语,却没有潜心阅读、细心品味出教学真正的着力点,因为“常常”的滞后与缺席,教学只是为“紧盯”而“紧盯”,为“注视”而“注视”。这样浅尝辄止,对感悟梅兰芳勤学苦练的精神只是隔靴搔痒罢了。

文本细读2:浓墨重彩探“常常”,深入人心

教师乙认为,“紧盯”“注视”与“常常”这三个词语,都是感悟梅兰芳勤学苦练的抓手,但哪个词语最能体现梅兰芳的勤学苦练呢?是“常常”!因为,练习“紧盯”与“注视”其实并不难,难的是一有空就“紧盯”与“注视”,一站就是数小时,难的是不论寒暑,风雨无阻,练了十年的“紧盯”与“注视”。因此,唯有透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动词“紧盯”与“注视”,深入理解“常常”这个副词中隐藏的深刻内涵,才能触摸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内心。课堂上,在学生们大致理解了“紧盯”“注视”的字面意思之后,可引导学生想象梅兰芳“常常”紧盯、注视,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可能会吃哪些苦?学生们说得头头是道,读得有声有色,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的文本细读,明确了“注视”“紧盯”是体现梅兰芳练习眼神辛苦和劳累的抓手,但“常常”却是这其中的“神”,理解“注视”“紧盯”应该为理解“常常”服务。事实证明,真正做到了以词语为抓手、以关键词为突破点,领悟文旨则水到渠成。

二、打开词语,点亮主旨,训练点活而实

如果说沉入词语是教师自己阅读文本的方式,是自己的浸润与解读,那么打开词语则是教师带领学生解读文本、领悟文旨。因为不同词语的打开,因为词语打开方式的不同,学生们习得语言的方式、领悟文旨的过程也完全不同,学习效果也大相径庭。

【案例】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蜗牛的奖杯》

文中有这样一句:“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被别人偷了去。”两位教师进行了不同的解读,打开了不同的词语,进行了不同的语言训练。

教学片段1:感悟“成天”,触摸“害怕”心理

师:蜗牛捧走了冠军奖杯后是怎样做的?默读第三小节,用“ ”画出来。

师:“成天”就是――(生答:整天)

师:是呀,蜗牛早上背着它,中午背着它,到了晚上,索性睡在了奖杯里。可以说,蜗牛从早到晚一直背着它。“成天”就是――(生答:天天)

师:蜗牛今天背着,明天背着,后天仍然背着。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因为蜗牛害怕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所以把奖杯背在身上。

生:因为蜗牛生怕奖杯被别人偷掉,所以睡在奖杯里。

师:哦,原来蜗牛这样做是因为害怕呀。文中哪两个词有害怕的意思?(生答:唯恐、生怕)

师:蜗牛怕什么?

生:蜗牛怕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

生:蜗牛怕奖杯被别人偷掉。

师:这两件事,蜗牛更怕什么?

生:蜗牛更怕奖杯被别人偷掉。

师:那么,“唯恐”“害怕”的顺序能交换吗?

生:不能。

师:你能读出蜗牛的担心与害怕吗?(指导朗读)

教学片段2:丰满“背”“睡”,走进“害怕”内心

师:蜗牛捧走了冠军奖杯后是怎样做的?默读第三小节,用“ ”画出来。

师:蜗牛背着奖杯,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生:蜗牛背着奖杯,会到处给别人看,到处炫耀!

师:到了晚上,它睡在奖杯里,又在想些什么呢?

生:它在想:要是有人来偷奖杯就糟了!我得看着奖杯!

师:原来,蜗牛晚上睡在奖杯里,是为了看好奖杯,不让别人偷走啊!蜗牛是这样想的,所以才这么做呀!一起读一读。

师:透过这个“背”和“睡”,你读懂蜗牛的内心了吗?

生:我知道蜗牛非常喜欢奖杯,所以害怕别人把奖杯偷去。

生:我知道蜗牛得了飞行冠军很得意,想让所有人都知道。

师:蜗牛害怕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害怕奖杯被别人偷去。文中哪两个词表示害怕的意思?(生答:生怕、唯恐)

师:蜗牛怕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怕奖杯被别人偷去,这两件事,它更怕什么?

生:蜗牛更怕奖杯被别人偷掉。

师:你能读出蜗牛的担心与害怕吗?(指导朗读)

同样的一个句子,同样以“词语感悟”为抓手,因为教学理念的不同、文本解读的不同、教学方式的不同,却有完全不同的引领过程,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也取得了完全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学片段1,抓住副词“成天”,联系学生的旧知,用换词法帮助理解,在学生换词的基础上辅以精当的言语点拨,以触摸蜗牛得意的外在行为与内在的害怕心理。教学片段2,抓住动词“背”“睡”,引导学生潜心读书,读出词语背后的意思,而后通过想象练说的形式,既练习了准确的言语表达,又逐渐走进了蜗牛得意行动背后的害怕内心。

抓住“成天”,对蜗牛外在的得意行为进行了浓墨重彩式的渲染,可以触摸蜗牛“害怕”的心理;紧扣“背”“睡”,对蜗牛内在的害怕心理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可以走进蜗牛“害怕”的内心。两个关键词语的解读与打开,都直接指向感悟蜗牛害怕的内心,但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教学片段1的学习效果比教学片段2稍逊一筹。原因有二:其一,片段1采用了换词渲染法感悟文旨,训练点比较死板。而且,对于教师精当的语言点拨,学生一时之间难以准确地想象画面,自然也就无法真正读懂蜗牛害怕的内心。片段2采用重点词想象突破法,训练点比较灵活。通过“背着做什么、睡着想什么”这一提问,想象补白的空间容量较大,也便于引导学生触摸蜗牛得意行动背后的害怕心理。其二,采用片段1的策略,抓重点词“唯恐”“生怕”来理解害怕内心,还得重起炉灶,耗时费力,理解词语和体悟文旨有割裂之感,训练点可谓“虚”而不实。采用片段2的策略,因为有了直观形象的想象点的铺垫与语言表达的训练,只需透过“背”“睡”的人物动作就能直接指向人物心理,感悟文章主旨则水到渠成、自然顺畅,真正彰显了“实”效。

上一篇:捕捉资源 引导生成 下一篇:以“活教”促“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