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人要写一封信

时间:2022-07-20 10:20:20

子衿,你知道信吧?

我当然知道啦,老师还让我们写过信呢!

信的历史你知道么?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古代人是怎么寄信的?

这,这老师没说……

那我们就穿越到古代去看一看!

一阵风吹来,子衿和妈妈来到了古代。

古人把“传递消息的人”叫做“信”。瞧,古汉字“信”的左部表示“人” ,右部表示“语言”,意思是靠人来传话。送信人既包括递交函件和传递消息的人,还包括外交使臣。

原来“信”最初是指送信的人呀!那我猜,“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对吧?

没错,瞧,这个人正准备给远方的朋友写一封信呢!

行书律

古人写信,一开始写在木板上,故称“尺牍”。“尺牍”又叫做“检”,在“检”上签字称为“署”,现在的“署名”由此而来。有的“检”上还有一块凹陷的装饰叫做“函”,这就是今天“信函”“函件”的来源。

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讲述了秦国一位妇人收到丈夫从远方寄来的绢帛书信,信放在两块刻成鲤鱼形状的木块之中。后来就有了“鱼传尺素”这个成语。鲤鱼木块也就是最早的信封啦!

古人们还曾把信写在一种又轻又薄的丝绸――绢帛上,称为“尺素书”。

古时候,传送紧急文书,在封套上插鸟的羽毛作为标记,这种信必须迅速传递。后来,鸡毛也得到越来越多地使用,这就叫“鸡毛信”。古人把鸡看作吉祥的象征,有逢凶化吉的寓意,这或许也是鸡毛信得以流行的一个原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有驿站用于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秦代就设立邮亭,还制订了我国第一部有关通信的法令――《行书律》。江苏有个高邮市,是全国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秦代便在这里设立了邮亭。

送信的除了人,还有动物。相传西晋文学家陆机有一条狗,名叫“黄耳”。在洛阳做官的陆机很久没有收到家信了,就写好一封信装入竹筒套在黄耳的脖子上,让它送到江南老家。黄耳一路风尘仆仆完成了送信的任务,还带回了回信。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国际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开始建立国际邮路,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丝绸之路。

唐代驿站遍布全国,对送信也有要求,其中陆路行程为每日车行15千米,马行35千米,急f则必须飞骑日驰150千米。我国邮驿制度经历了春秋、秦汉、隋唐等各个朝代的发展,一直到清朝中叶才逐渐衰落,被现代邮政取代。

上一篇:小麦应用炭吸附聚谷氨酸拌种效果试验初报 下一篇:聊聊我们班的读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