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老人谨防血液黏稠

时间:2022-07-20 08:02:19

炎炎夏日老人谨防血液黏稠

编者按:由于夏季气温高,出汗比较多,体内容易缺水,而老年人对口渴的反应又比较迟钝,因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老年人及儿童在夏季容易处于水的负平衡状态,故夏季是血液黏稠度最容易增高的季节。人的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血液过于黏稠,血流速度必然减慢,严重时可影响人体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如果能及时发觉老年人血液黏稠度升高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可以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老年人血液黏稠度升高的常见信号有:①晨起头晕,晚上清醒。②午饭后犯困,需要睡一会儿,否则就会全身不适。③陈发性视力模糊。血黏稠度高的患者,血液不能充分营养视神经,使视神经和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缺氧,导致陈发性视力模糊。④蹲着干活气短。血液黏稠度高的患者以肥胖者居多。他们下蹲时,流向心、脑的血液减少,加之血液黏稠,使肺、脑等重要脏器缺血,导致呼吸困难⑤头昏脑涨、腿脚发沉、浑身无力。

老年人降低血液黏稠度可采取下列措施:

饮水疗法

水是人体中的重要物质,流动着的血液90%以上由水组成。发热、大量出汗、服用利尿剂、腹泻等引起的身体失水,都可使血容量减少,此时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红细胞等)相对增多,血液黏稠度自然增加。如果饮水充足,体内水分得到补充,黏稠的血液便立刻被稀释。夏天老年人要养成时常饮水的好习惯,科学饮水可使血液立刻变稀。饮水首先要掌握时机,早晨起床后、三餐前(饭前1小时)和就寝前,最好饮水200毫升。正常情况下,每日应饮水1200-1600毫升,最理想的水是白开水或淡茶水。

饮食疗法

夏天老年人要少吃动物内脏和动物脂肪,少吃高糖和油炸食品,适当多吃鱼类、新鲜蔬菜和瓜果、豆类及豆制品。食物宜清淡,以素为主,粗细搭配。另外,专家还推荐多吃以下具有稀释血液功能的食物:①有助于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食物,如黑木耳、青葱、洋葱、大蒜、柿子椒、香菇、柠檬、菠萝等;②具有降脂作用的香芹、胡萝卜、魔芋、螺旋藻、紫菜、海带、山楂、核桃、玉米、芝麻等;③具有类似阿司匹林作用的抗凝食物,如西红柿、红葡萄、橘子、生姜等。

起居疗法

老年人夏天生活要有规律,起居有常,注意休息。防止过度疲劳。要保证8小时的睡眠,中午应小睡片刻。避免紧张、忧伤等不良情绪的刺激。缓解或消除精神压力。生活实践证实,长期精神紧张或心理压力过重,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故应保持愉悦的心情,让自己从精神压力大的处境中解脱出来。

运动疗法

老年人坚持进行适合夏日的运动,如游泳、打太极拳、慢跑、散步、做健身操等,可加速体内脂肪代谢,降低血脂和血液黏稠度。但运动不要太剧烈,时间也不宜太长,活动后应及时补充水分。

药物疗法

有“三高”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严格控制在“达标”范围之内。若无禁忌证,均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适量阿司匹林,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增加血液流速,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时令解暑菜谱推荐――

炒绿豆芽

[配料]新鲜绿豆芽500克,花椒少许几粒,植物油、白醋、食盐、味精适量。

[做法]豆芽洗净将水淋干,油锅烧热,花椒入锅,烹出香味,将豆芽下锅爆炒几下,倒入白醋继续翻炒数分钟,起锅时放入食盐、味精,装盘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疗疮疡。

素炒豆皮

[配料]豆皮二张,植物油、食盐、葱、味精各适量。

[做法]豆皮切丝,葱洗净切丝。油锅烧至6成热,葱丝下锅,烹出香味,将豆皮丝入锅翻炒,随后加食盐,炒数分钟后,加味精,淋上香油搅匀起锅。

[功效]补虚,止汗。适合多汗、自汗、盗汗者食用。

素烩面筋

[配料]水面筋500克,葱、姜、食盐、淀粉、植物油、味精各适量。

[做法]水面筋切薄片,葱、姜洗净切丝备用。油锅烧热,将水面筋入锅,煸炒至焦黄,加葱、姜煸炒数分钟,兑水一碗,加食盐。待面筋熟透后,放入味精。再用淀粉勾芡,汤汁明透即可。

[功效]解热、除烦、止渴。

蚕豆炖牛肉

[配料]鲜蚕豆或水发蚕豆120克,瘦牛肉250克,食盐少许,味精、香油适量,

[做法]牛肉切小块,先在水锅内汆一下,捞出淋水,将沙锅内放入适量的水,待水温时,牛肉入锅。炖至六成熟,将蚕豆入锅,开锅后改文火,放盐,煨炖至肉、豆熟透,加味精、香油,出锅即可。

[功效]健脾利湿。补虚强体。

西瓜番茄汁

[配料]西瓜半个;番茄3个,大小适中。

[做法]西瓜去皮、去子,番茄沸水冲烫、剥皮去籽。二者同时绞汁,两液合并,随量饮用,

[功效]清热、生津、止渴。对于夏季感冒,口渴、烦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小便赤热者尤为适宜。

小知识:血稠并非独立性疾病,但临床上有很多疾病,如动脉硬化、脑血栓、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阻塞性视网膜炎以及慢性肝肾疾病等都与血稠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因为当人的血液黏稠度增高时,血液流速减慢,机体组织所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相对减少,特别是过多的红细胞的老化、硬化,发生红细胞集聚,加重血稠而发生凝血,出现血液凝集块,造成血管栓塞,从而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有人对此形象地比喻说:就像在狭窄的马路上,拥挤着过多的破旧的汽车,随时都可抛锚、堵车,以致于发生运输不畅。

生理病理学家们通过对血液黏稠度的形成以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发现血稠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诸如进食、饮水、运动、机体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不同季节、时间和气候等。所以对一个人来说,他的血稠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永远处于时高时低的动态变化之中。由于人体自身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从而维持血液内环境的平衡和相对稳定,使多数人并不产生病态表现。所以,此时也无须特殊治疗。

但应强调,中老年人群出现过多血稠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这时多伴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故当血液黏稠度增高、红细胞老化时极易发生集聚,致使心、脑血管缺血缺氧,可出现短暂性缺血症候群,如头晕脑涨、心悸气短、胸闷肋痛、颈背强硬、四肢麻木、发困嗜睡或失眠多梦等。此时就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除选择适合于自己病情的药物治疗外,还须接受医生的保健生活指导,方能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上一篇:夏枯草的妙用 下一篇:不孕症的中药治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