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君子——茯苓

时间:2022-07-20 05:09:43

在我国的安徽、湖北、云南、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区的松树林中,生长着这么一种中药:它没有种子,而靠孢子或菌丝进行繁殖;它本身不能独立生活,而以其独特的方式寄生在松科植物或马尾松等几种松属植物的树根上。当它的孢子或菌丝侵入树体以后,就长出很多菌丝,并吸收树体的养分,继续发育,随之在松树的根部长出一个个菌核,小者0.5~1公斤,大者可达40~50公斤。呈球形或椭圆形,质地坚硬,表面黑褐色或褐色,皮薄而粗糙,有皱裂纹,破开后周围淡红色或粉红色,内部白色细腻,这就是被医学家誉为“国药君子”——茯苓。

茯苓,又名伏菟、白茯苓、云苓。又因传说它是采松之精灵而结,故又有松灵、茯灵、松腴等之称。由于其疗效广泛而为医家推崇,与人参、白术、甘草配伍,被列为补气要方;以此为基础,随症加减,可治各类型的气虚症,故有“四君子”汤之称。位居君位,可是其尊。

茯苓自古被视为仙丹神药,我国最早的药学书《神农本草经》收载的365种药中,就有茯苓,并列为上品。此后,历代本草都沿用《神农本草经》的提法,认为此品“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本草纲目》谓茯苓有“补五劳七伤,开心益志,止健忘,暖腰膝并安胎”的功效。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表中参西录》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趣事:浙江山秉县有一位吴老翁,其儿媳产后体弱,面色泛红,烦躁口渴,心悸不寝,汗出难止。吴老翁请一位姓竹的医生诊断,竭力医治,然总不见好转。后来吴老翁听人推荐,用茯苓煮汤给儿媳服用,结果日渐痊愈。吴老翁早就听说茯苓为大补之药,但没想到有如此神效。

据史记载,清王朝从康熙到光绪8个皇帝的平均寿命仅53岁,而乾隆和慈禧分别活到89岁和73岁,这与他们常服食八珍糕等以茯苓为主荐药方不无关系。据考证,慈禧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长寿方和补益方,这些医方,使用率较高的是茯苓,达到28%。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茯苓内富含的蛋白质、葡萄糖和无机盐,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茯苓多糖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茯苓多糖具有抗癌作用;茯苓所含的麦角甾醇,经阳光照射后,可在体内转化为γ2是人体生长发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卵磷脂则直接参与机体的抗老化过程的重要物质。所以,自汉唐以来,在二百多个传统的著名方剂中,应用茯苓的就占1/5。直到今天,这类方剂中的“五苓散”、“茯苓回逆汤”、“茯苓甘草汤”、“参苓白术散”等等,仍广用不衰。

茯苓不止是单体药物,而且还是美味的保健食品之一。早在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中就有将茯苓蒸熟制成末,浸在酒中或蜂蜜中,“封月余”,粉块浮出酒面上,拿出晾干,乃成“味极甘美”的茯苓酥,“食之一枚,终日不需食,自绝”的记载。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还有一段关于“茯苓霜”的记载:“雪白的,拿人奶和了,每日早起一盅,最补人的。”据记载,将茯苓作为经常性的补品享用,则要数慈禧太后。她经常令御膳用茯苓粉和精白面制作“茯苓饼”,除自己享用外,还赐王公大臣,成为清代末期宫廷名点之一。

据史料,茯苓饼历史悠久,早在八百多年前就有“茯苓4两,白面2两,水调作饼,以黄蜡煎熟”的记载。到了清初,有人提出“糕,贵乎松,饼利乎薄”的主张,后来荚饼就越来越薄。乾隆时山东孔繁台家制作的茯苓饼,“薄若蝉翼,柔腻绝伦”。到了清朝中期,人们不满足于其淡而无味,于是就加了甜馅,用两张饼合起来,中间夹以核桃仁、松子仁、瓜子仁等香料和蜂蜜,名曰“封糕”,味道丰美,受人喜爱。如今,北京王府井东风市场生产的茯苓夹饼,就是继承了传统做法。它是以茯苓霜和白面做成,中间加蜜饯松果碎仁。其形如满月,白如雪,薄如纸,珍美甘香,风味独特。凡是到北京的外地人,大都要到东风市场购买几盒带回去,馈赠亲朋好友。现在,以茯苓为主要原料而制成的各种营养保健品,如湖南、江苏的“茯苓糕”;北京(除茯苓夹饼外)的“茯苓豆沙包”、“茯苓玫瑰卷”、“茯苓山药包子”;四川、武汉的“茯苓鲜肉包子”等等,真可谓琳琅满目,品种繁多,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

下面向人们推荐几款食用茯苓之良方。

八珍糕:按芡实、莲子、扁豆各150克,白术90克,山药、茯苓、薏米仁、藕粉各300克的比例,白糖适量。先将前7味研成细末,再与藕粉、白糖混合,用清水调成糊状,置于一个大蒸盘中,上笼隔水蒸煮至熟服食。能健脾养胃、益气和中。适用于年老半衰、肝脏虚损、脾胃薄弱、食少腹胀、面黄肌瘦、腹胀便稀等症状。此方为清代宫廷常用的补益方之一,乾隆皇帝自40岁左右就开始服用,至80余岁时尤常服之。

八宝鸡汤:党参、茯苓、白芍、炒白术、熟地、当归各10克,川芎7克,炙甘草6克,肥母鸡肉5000克,猪肉1500克,猪杂骨1500克,葱100克,生姜50克。各种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扎口,用清水浸洗一下;鸡肉、猪肉洗净切成大块;猪杂骨洗净打碎;生姜洗净拍碎;葱洗净缠成小扎。将药袋、鸡肉、猪杂骨共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用武火烧开,撇开浮沫,加入生姜、葱,用文火炖至鸡肉烂熟,将药袋、姜、葱取出,加少许精盐调味,吃肉喝汤。此方具有调气补血之功效。适宜于气血两亏、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患者服食。

山药茯苓包子:山药粉、茯苓粉各100克,面粉200克,白藕300克,食用碱、猪油、果料各适量。将山药粉、茯苓粉放入大盘中,加水适量,调成糊状,上笼蒸煮30分钟,加猪油、白糖、果料调成馅备用;将面粉发酵,加入适量食用碱,把馅料入面皮中,做成包子,蒸熟食用。此包子具有益脾胃、补气、固精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遗尿、尿频等患者。健康人常食之,能增强体质,防病延年。

人参茯苓粥:用人参3~5克,茯苓15~20克,糯米500克,生姜3~5克(切片)。先将茯苓捣碎,浸泡30分钟,煎煮取汁;人参用温水浸泡至软身,切成小片。将茯苓汁、人参、糯米、生姜共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先用猛火烧开,后改用小火慢煮成粥服食。适用于气虚体弱、脾胃不足、倦怠乏力、面色肢白、饮食减退、食欲不振、反胃呕吐、大便稀薄等症。

上一篇:评论者宽容胸怀之培养 下一篇:提高发现和提炼新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