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五种“常见病”

时间:2022-07-20 03:24:43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五种“常见病”

当前小学英语课改已进行到第二轮了,由于国家放开教师资格证的考试,许多非师范类的人员进入了教师队伍,同时由于我国国家政策的调整,近些年大量年轻师范生走上了教师的工作岗位,这些人员上岗前未进行严格的业务培训,造成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通病”:

一、“模仿轻视病”

英语是语言学科,让学生掌握相对标准的语音、语调,同时配上恰当的体态语言来传情达意,这应当是英语教学的追求目标之一。而要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引导学生模仿原声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在不少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基本上没有模仿原声的机会,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这种意识。长而久之,中式英语的腔调泛滥和唱读成风成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常见病”。

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会组织一些操练单词和句型的游戏或竞赛――通常要求学生用声音的高低大小来判断或评价。另外,教师在评价学生时,特别是小组的齐读时,通常是声音大,整齐的小组得高分。这种引导倾向的后果就是学生在操练时常出现声嘶力竭的现象,违背语言的本来要求――用恰当的声音沟通与交流。这也是造成学生难以模仿标准语音语调的原因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追求语音、语调的准确与优美,保持英语课堂教学的语言魅力应当是英语教师的不懈追求。

二、“课堂热闹病”

两轮课改都强调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重要性,并且在课程标准中给出了路径――听做、说唱、玩演和读写。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片面地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成搞各种热闹的活动,把活动与必要的理解和思维对立起来,只要课堂上出现学生因为思考而出现了的短暂冷场现象就批评为教师不了解学情或者教学设计不当。

一节课好与否,与课堂的热闹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是学生的思维与行动是否主动参与其中,简单重复的热闹,而没有思维的参与是没办法把语言学好的。

三、“课本抛弃病”

第二轮课改后,教材重组成了课堂教学设计的热点。于是很多老师的课堂就成了教材改编课,每一个单元都在努力寻找一条主线,并且通常会找到一个流行的卡通形象做主角,把教材内容改编得面目全非,上完课问学生是否知道今天老师讲的是哪一课,学生都是茫然的。姑且不论教师是否有时间与精力去这么做,学生上完课后不知道教师讲的是哪课哪页的内容,学生回家后如何去巩固复习,然后完成作业?

每一套教材都有其内在规律,尊重教材的编写体系与内在逻辑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好教材,进而系统性的培养好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作为一线教师,立足教材文本,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或者课外同等难度的内容,在深度或者广度上进行适当的拓展,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才是正道。

四、“语法恐惧病”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由于提倡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这本是好事,但是在现实中,老师们就不再上语法课了,因为对大多数教师而言,还不具备用全英文讲授语法的能力,因为惧怕别人评课时点评自己不能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于是语法课从小学英语课堂中消失了,变成了零星的课堂渗透。而作为一名英语学习者,在不具备语言环境的情况下,系统学习与掌握必要的语法知识对学好英语是很有必要的。

正视英语作为外语的现实,正视母语辅助教学的必要与效率,适当用母语辅助英语课堂教学,这不应成为教师的过错。

五、“潮流盲从病”

在第一轮课改中,用信息化辅助课堂教学成了亮点之一,于是没有利用信息化辅助课堂教学的课都评不上好课,甚至在某些比赛课中,公开提出没有利用信息化辅助课堂教学的一律不得评为好课的观点。当时,把教学内容改编为chants或者songs也是一种比较流行与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但不少教师非要把内容与当时流行的韩剧联系起来,如让学生用《大长今》的调子来唱教学内容,除了内容与音乐本身没有契合度外,学生唱出来的效果也是让人啼笑皆非的。第二轮课改后,教材重组热与phonics教学热也在重复着类似的故事,好像不进行教材重组,不把phonics放进课堂就不懂课堂教学,就没有跟上课改。这与各级教研教学部门组织的示范课有关――示范课的本意是老师们在这方面有待提高,但全面推广的结果或者在推广时缺少必要警示与提醒,却造成了不少线教师的盲从。

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是坏事,因为它与学生更贴近,与当前的教学实际更契合,但是在紧跟潮流的同时,切莫过头,保持一份清醒,保持一种平衡,让英语课保持语言课应有的魅力。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教研室平湖教研中心)

上一篇:搞好语文课堂情感教育的有效做法 下一篇:如何开展初中语文课外活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