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总动员》:耗资3.5亿元的3D动画电影

时间:2022-07-20 02:49:16

《熊猫总动员》:耗资3.5亿元的3D动画电影

3D动画电影《熊猫总动员》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某处崇山峻岭中,那里是熊猫生活的地方。自然环境的不断破坏致使熊猫的栖身地食物越来越匮乏,可是熊猫们不愿意迁居。小熊猫“潘迪”一出生便肩负了振兴熊猫种族的重任。潘迪并不知道自己肩负使命,凭着熊猫长老给予他的坚强、勇敢以及他的好奇心四处游历磨练。经历了千难万险,他也看到了外部世界的广阔、美丽及丰富的食物资源……

该片耗资3.5亿元人民币,是目前中国电影史上最大投资的动画电影,其幕后人员来自世界各地。仅制作成本一项,就花费超过七成的投资,而制作时间也长达六年。

《熊猫总动员》将率先在中国上映,预计今年4月复活节前后于英、德、法、西班牙、比利时、澳大利亚、巴西等一百多个国家同时公映。如此大规模的全球上映,在中国动画片史上也是首次。

缘起

大众电影:据说《熊猫总动员》的项目是从国外“拿来的”,作为《熊猫总动员》中方制片人,请介绍一下当时我们是怎么“拿来的”?

陈晓翔:这得从德国人米歇尔・勋曼博士说起,他是《熊猫总动员》的制片人之一和联合导演,也是这个项目的发起者。勋曼博士曾在1988年作为联合制片人参与了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谁陷害了兔子罗杰》,该片当时拿到四座奥斯卡小金人。1992年,勋曼博士执导的动画片《哥伦布神奇旅行》帮他敲开了迪士尼动画的大门,也使他成为整个欧洲动画界最早与迪士尼合作的电影人之一。

一个机会,勋曼博士得到了4000万美金的动画项目的资金,但是在好莱坞,任何公司绝不敢在这个预算条件下启动项目。当时的勋曼,先聘请了一家调查公司搞了一个面向中小学校的民意调查,调查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们写出他们最希望在大银幕上看到什么样的动物,结果比例最高的是熊。这个结果启发了勋曼,他马上想到了自己从小就喜爱的熊猫。于是他再次进行调查,询问一部以熊猫做主角的动画片会怎么样的时候,孩子们都乐疯了。于是勋曼博士当即决定,拍摄一部以熊猫为主人公的动画电影。

大众电影:这个时候中方还没加入?

陈晓翔:没有。那时候首先加盟的是导演格里格・瓦林,他曾是迪士尼另一部经典名作《狮子王》的执行导演,也是奥斯卡的技术评委。在柏林,他的团队与勋曼博士一起完成前期的人物定位和设计。

《熊猫总动员》的项目是在2006年正式启动的,2008年我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熊猫总动员》这个项目,当时勋曼博士正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为影片的资金缺口四处寻觅新的合作伙伴。在中国,当时《喜羊羊与灰太狼》还没有发行电影版,《功夫熊猫》也还没有在全球公映,我觉得参与这部作品是个机会,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中国观众肯定会喜欢熊猫题材的作品。另外,参与影片制作的灵魂人物都有深厚的迪士尼背景,我相信这部作品的水准。

集团化合作

大众电影:中方介入之后,在项目中承担什么角色?

陈晓翔:项目在中方介入之后,才有了实质性的快速推进。在合作过程中,中国公司相当于大脑,对项目起主导策划作用,具体制作按照各自的长处分配给国外的几家公司完成。这种尝试其实源于制造业市场的启发――美国生产衬衫的公司在他们国家可能只要把定位和设计做好,制作加工则由非洲或者亚洲的公司完成。

大众电影:还有哪些公司加入了?

陈晓翔:有西班牙通福电影公司,该公司的“掌门人”普约尔兄弟是迪士尼在欧洲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早在“米老鼠与唐老鸭”时代就开始为他们绘图,普约尔兄弟的任务是完成所有分镜头的原画图稿;有比利时的“数字影像”工作室,这家公司的负责人乌密兄弟的上一部作品是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的《凯尔经的秘密》,《熊猫总动员》的3D合成在这里完成。

这样的做法也被好莱坞许多电影公司所采用,比如迪士尼,它很少有一部动画片是完全在本土完成的,尤其是手绘特别多的影片,基本上核心设计在本国做完以后,具体执行就拿给国外公司去做。这种做法对动画片最合适,因为你可以在那边编故事,我在这边做手绘,他在那边搞技术,大家发挥各自的专长,进行一次头脑风暴,最后形成完整的产品。

与国际团队合作的好处在于能够获得世界最好的技术、创意。我们是一个集团在做事情,所有人在前期都会介入项目,针对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喜好及时调整项目方案。比如一些衍生品的规划师根据每个地区人们的喜好不同,制定不同国家衍生品的设计方向,可能在整个动画片启动之前,衍生品的销售和合作伙伴就已经找齐了。

回收成本不是压力

大众电影:《熊猫总动员》对外宣传说最终的成本是3.5亿元人民币,成本能收回来吗?

陈晓翔:我们没有好莱坞公司的国际渠道,也做不到联通全世界的院线,这就需要在合作方式上多动脑筋。这次的合作各国公司均有一部分现金投入,除此之外发生的成本则以拥有影片的区域版权作为回报,无形中化解了许多投资风险。

像西班牙的公司主要负责动画的手绘部分,它的手绘团队人数就有400多人。如果这些人员的工资都由我们来负担,可能几个亿都不够,但其实那部分人员成本是不属于3.5亿当中的。我们给他们开出的条件是,西班牙的公司拥有所有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国家的版权,而这些国家的发行也全部由他们完成。同样,比利时拥有所有法语国家的版权,德国拥有德语区的版权。中国则拥有全亚洲、北美区的全部版权,同时分帐3D版本全球票房的50%以及除合作国家发行区域外地区2D票房的10%。

大众电影:中国电影一直说要“走出去”,看来这种做法同时也让影片很快地“走出去”了。

陈晓翔:是的,我们利用各国的发行优势,已经将《熊猫总动员》的版权卖到了全世界100多个国家。仅此一项,就已经为《熊猫总动员》回收了60%左右的成本。与此同时,好莱坞几家大公司已经开始与我们进行接洽,希望购得该片的北美地区版权。如果以目前他们提出的价钱卖出,《熊猫总动员》在上映之前成本就能完全收回。但我还是希望影片在中国上映,有一些影响力之后,再考虑如何运作北美市场,毕竟在电影市场中,它是最诱人的一块蛋糕。

所以对我而言,重要的不是3.5亿的投资回收压力大不大的问题,而是我找到了一条对日后电影国际制片模式有益的路子,这可能也是许多中国制片公司在探索的道路。

中国元素必不可少

大众电影:作为《熊猫总动员》的两个联合导演之一,据说你有浓厚的中国情结?

格里格・瓦林:是的,我的师公是“讲手王”黄淳梁,叶问的大弟子,但我的偶像是李小龙。所以在听说勋曼博士要制作一部以熊猫为主角的电影时,我二话没说就决定加盟了。

大众电影:在你的眼里,《熊猫总动员》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格里格・瓦林:我想说这是一部熊猫版的《小鹿斑比》。在我看来,《小鹿斑比》拥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个喜剧,我觉得《熊猫总动员》里的熊猫潘迪和它很像,很有老迪士尼的感觉。

在这部电影里,我想讲两件事,第一个是做好大事是做好无数小事的集合;第二个是不要以貌取人,不要低估小人物的价值。在片中没有人相信这只小熊猫能够拯救整个族群,因为大家觉得他就是个小孩子。但最后他用自己的努力向我们证明了他自己。

我相信这样的角色对于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都是可以理解接受的。在片子里我想要挑战的是,我们如何能做到让观众为这只小熊猫欢呼,为他拯救他的族群加油。所以,挑战就是要赢得观众的心,并让他们也从心底为这只熊猫加油。

大众电影:你有浓厚的中国情结,影片又是关于一只熊猫的故事,那么影片里一定有很多中国文化的元素吧?

格里格・瓦林:是的,对于这个项目,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因素,而不是把中国文化从中抽离出来变成一个纯欧洲版的故事。我们必须要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所以我们要在影片中将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

比如片中的山,就是受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山的形象的启发,那些细细长长的水墨画中的山。还有水,开始我们觉得可以画得再西式一点,只保留对水的那种传统的画风。但后来我们觉得为什么我们不把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的风格都运用进来呢?这样只会让它看上去更具中国风,更真实。在角色名字上,也运用了很多道家的中国元素,比如“阴”和“阳”,另外还有一个角色叫“孔夫子”。对我而言,阴和阳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们需要平衡,你不能只要其中一样而不要另一样。这是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来的,是中国文化中很神秘的一部分,我把这些元素也带入到了片中。

大众电影:中国功夫也在其中有所体现吧?

格里格・瓦林:那是当然。影片中有一个情节,当潘迪来到城门下,看到了城里的龙,于是大叫,那是什么?有人在旁边说,那是龙。小心哪,他们可能会咬你。真的吗?哦不,他们已经死了。当有人对潘迪说“小心”的时候,那种音调借用了李小龙的招牌音调。除此之外,我们还把李小龙的武学思想植入潘迪的思想中,即武学的最高境界是以不打胜打。有一个情节,潘迪面对大猩猩的挑衅,潘迪说,我们太弱小了,而你们那么强大……大猩猩说,就是这样啊。于是小熊猫开动脑筋想该怎么打败他们。他想我必须要聪明点,想一个法子不战而胜。于是他让他们自相残杀,而他坐收渔翁之利,最后他成功了!

3.5亿投资和3D

大众电影:《熊猫总动员》投资了3.5亿人民币,这在中国可以拍一部大型的真人电影了。作为一部动画片,钱主要花在了什么地方?

格里格・瓦林:我不是制片人,只是一个导演,所以我也不能控制,不知道钱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可以保证在制作里面的每一分钱都花到这个电影里面了。其实就3.5亿人民币这个投入来说,跟我在好莱坞做过的电影相比还是比较小的投资,比如《狮子王》就花了2亿美元。

为了做好这个电影,我请了很多在皮克斯工作的朋友,让他们想想看,能不能帮我们做点什么,哪方面可以做一些比较突破的先进的东西,雇佣这些人自然花费不菲。

大众电影:请解释一下宣传时说的2D转3D技术。

格里格・瓦林:2D转3D的技术我认为这是全新的,而且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个技术具体来说就是把最传统的和最先进的技术结合在一起,让平板的2D画面变成立体的3D画面。比如说2D指的就是用手绘来展现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通过戴上3D的眼镜,你会看出3D的效果。

在1984年,我参与过一个电影的拍摄,也用过这个技术,但是那个时候没办法用CG技术来处理转3D的部分,因为那时电脑技术还没发展起来,所以你看上去那个效果就是图像都是一层一层,平板的,我那时一点都不满意最后的效果。所以当我知道拍这部电影又要用这个技术,心里想,不是吧?我觉得它肯定不会有什么好效果。但是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在比利时找到了一个制作团队,我看了他们制作的样片,感觉特别好,他们可以把平面的图像通过电脑做成有曲度、空间感的立体形象,而手绘的图像又是模拟人左右眼的成像,一个镜头有两个角度的图层。

全世界现在有两个地方在用这个技术,一个是我们的团队,还有一个就是迪士尼的《美女与野兽》。因为迪士尼的《美女与野兽》还在澳大利亚实验呢,所以说当咱们的电影上映的时候,肯定就是全世界第一个用这个技术的了,我们要打赢迪士尼了!

本文图片由亿商传媒提供

上一篇:美剧中的“规定动作” 下一篇:国内:“H计划”坚持多元化选择等8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