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县双树子井田煤层对比方法

时间:2022-07-20 01:27:25

辽宁省铁岭县双树子井田煤层对比方法

[摘要]辽宁省铁岭县双树子井田煤层厚度、结构、分布规律受古地理形态 古构造 构造变迁、成煤期水动力条件、物源的补给条件控制,形成了本勘查区煤层赋存稳定、煤层层数少,结构简单的特征。

[关键词]含煤地层 煤层 煤层对比

[中图分类号] P53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2-4-1

双树子井田位于辽宁省铁岭县小青井田的北部边缘,在行政上隶属铁岭县双井子乡所管辖。总面积:5.5686km2。本区交通十分便利,距大青国铁为3.5km,可通往全国各地。另外,铁岭市至双井子乡公路在本井东部边缘通过,距铁岭市30km。

1含煤地层

本区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上统,上覆第四系,煤系基地由白垩系灰绿色砂砾岩层和紫色砂砾岩层组成。

侏罗系上统(J3)

本系地层由底部砾岩层,砂页砂砾岩层及上部含煤段组成。

1.1底部砾岩层(J32)

本系在煤田西缘柏家沟及后峪等地均有出露,大明55号钻孔、52号钻孔也遇到该地层,其岩性以砾岩,砂砾岩为主,顶部多与砂岩、砂砾岩互层,砾岩层以双片麻岩、石英岩为主,变质岩及火成岩次之。砂石分选差,具棱角状和次棱角状。砾径多在20~25cm之间。层合物多为泥质、钙质则少见。由于本井无钻孔所见,因此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其厚度可达350m,一般可在300m左右。

1.2下部砂页、砂砾岩层(J33)

以灰色、深灰色、灰白色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及粗砂岩为主,夹泥岩及砂砾岩。砂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多为泥质胶结,岩层层理呈水平状或缓沙状。多属动水湖泊相沉积,本层的下部碎屑颗粒加粗。砂砾岩增多,本层厚300~500m。

1.3上部含煤层(J34)

本层在全井普遍发育。含煤层有4、7、8、9、10、12、13、14、16、17等层。在本层中富含植物化石,根据岩性组成及煤层间距,自下而上可将本层划分为三段,即:

⑴下含煤段(J34-1)

以灰色、深灰色、黑灰色及灰白色粉、细、中、粗砂岩组成,其中夹有煤层、煤质页岩以及砾岩、砂砾岩等。砂岩以石英为主。而中、粗砂岩则长石含量较多。胶结多为泥质,松软极易破碎。本段岩相变化较大,多属河床相、河漫相、沼泽相、湖泊相等交替沉积,旋回性较差。本段沉积一般上部颗粒较细,下部变粗。本段煤层有12、13、14、16、17-1、17-2、17-3等层,其中达可采者为17-1、17-2及17-3煤层,而17-2煤层发育普遍,17-1及17-3煤层同局部地段可采,本段厚104~147m、一般为130m。

⑵中部沙泥岩段(J34-2)

以灰色、灰白色、黑灰色至粗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互层所组成偶夹煤质页岩或薄煤线,砂岩以石英为主,胶结多以泥质,本段厚度25-64m,一般为40m。

⑶上含煤段(J34-3)

以灰、灰黑、灰白色砂岩为主,与煤层、煤质页岩互层。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中、粗砂岩除石英外,长石含量较多。砂岩多为泥质胶结,钙质则少见。胶结松散,易于风化。在4煤层的顶部普遍有1~3层砂岩。砂岩以花岗片麻岩、片岩为主。该层砾岩分布普遍,层位稳定,是岩、煤层对比的可靠依据。本段煤层有4、7、8、9、10-1、10-2等层。其中仅4煤层可采,本段厚度5~81m,一般为70m。

2可采煤层

本区含煤10层,以薄煤层为主,主要可采煤层集中在上含煤段(J34-3)及下含煤段(J34-1),可采煤层2层 ,4、17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

上含煤段第4煤层发育较好,可采厚度0.75~1.44m,下含煤段厚度104~147m,煤层总厚3.34~7.61m,由2~29个自然分层组成,下含煤段第17-2煤层全井普遍发育,且稳定,而17-1、17-3煤层则局部可采,含煤段可采煤层厚度0.96~4.68m。双树子井田的可采煤层仅第4、17煤层可采,其余煤层均不可采。

3煤层对比

3.1标志层对比法

(1)灰白色砂砾岩层:砾石成分较杂,火山岩较多。顶部或底部有灰白色粗砂岩,矿物成分以长石为主,胶结差。该层砂砾岩往往连续出现1-3层。该层砂砾岩位于第4煤层的顶部,是第4煤层对比的良好标志。

(2)黑褐色页岩:质致密,条痕为灰褐色,层理不显,破碎后断口不齐,风化后多呈不规则的多边形碎块,该层位于中部砂页岩段之中。是控制上、下含煤段层位的主要标志。

(3)杂色砾岩:砾石以火山岩为主、砾石分选好,砾径在1厘米以下,风化后砾石四周呈土黄色。本层位于16-1煤层的底板,是煤岩层对比的良好标志。

(4)粗砂岩:灰白色,泥质胶结,松软易风化,分选较好,以长石为主,并含有蓝色铝土质斑点。该层位于17煤层顶板。

3.2物性特征对比法

通过对全区钻孔曲线仔细对比分析,密度、自然伽玛曲线和电阻率曲线上有一定的反映规律。

第四系:该段地层主要以粘土和沙层为主,密度曲线反映不明显,基本都是平坦的小锯齿状,密度偏高,进入煤系地层密度偏低,在人工伽马曲线上有一明显突变点;自然伽玛曲线上部相对起伏较大,大锯齿状,底部相对幅值变化减小,呈小锯齿状,小锯齿状下面定为Q底界面,分界点并不十分明显;电阻率曲线上部幅值变化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曲线变化幅度逐渐减小,相对上覆地层出现一平坦段,下面出现一个明显的物性台阶电阻率幅值增大,这一台阶点和密度突变点相结合作为Q底界面分层特征点,这一特征作为划分第四系的依据。

侏罗系上统(J3):视电阻率值大,自然伽玛强度高,地层密度大,曲线形态为两高一低,视电阻率电位与自然伽玛曲线呈高幅值显示,人工伽玛曲线呈低值显示,特征明显,依据充分。

本区煤层对比主要以自然放射性曲线、电阻率曲线、人工放射性曲线特征及煤层间距来进行。全区4煤发育较全,曲线特征明显;17煤分17-1煤、17-2煤、17-3煤,分煤层局部缺失,所以,以4煤为对比基线进行煤层对比。

4结束语

勘查区内煤层较少,煤层结构简单―复杂,但主要可采煤层全区发育,厚度变化不大,煤层沉积较稳定,物性特征明显,对比方法正确,依据充足,对比可靠。

上一篇:如何评价孩子的行为表现 下一篇:大牌明星打麻将的奇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