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的就是“末班车”的便宜

时间:2022-07-20 12:10:20

在探究“末班车”心理之初,记者先在民间进行了调查,既然是病态的症候群,它必然有“轻症”和“重症”之分,而“轻症”往往会成为一种思维惯性,一旦遇见“合适”的机会,则立刻会发展为“重症”。

人嘛,都是经不起诱惑

小范是记者的朋友,35岁,从事贸易工作,为了一张价值2000元的国际长途“吉通卡”心烦意乱。

一年前他购买了价值2000元的国际长途“吉通卡”,在剩20余天就要到期时还剩下1700多元没用掉,眼看1700多元就要作废。因此在剩下的20余天里,他的全部人生目标就是按时用掉这笔电话费。于是他跟外国客户煲电话粥,可人家外国人的时间就是金钱,不愿意帮他“花钱”,说不了三五句话就挂断了。没奈何,小范把凡是能扯上点关系的国外亲朋好友全都用电话“地毯式轰炸”了几遍,每天国际长途打得晨昏颠倒,头昏眼花。但至今卡里还有500多元无处可用。

小范承认当初购买这张卡并非出于需要。而是“当初买的时候,营业员说是制造和销售的最后一批这种类型的IP卡,用它打国际长途,只算做市话费。因为让利太多,过段时间就不再生产了。营业员还说,我现在买等于赶了个停产前的末班车,是最划算的时候,而且还能打了个95折。人嘛,都是经不起诱惑,想占点小便宜的,当时买了以后高兴得不得了,还真以为自己占便宜了!”然而事实是“因为并非必需品,工作一忙就忘了有这张卡,等想起的时候,剩20天就到期了。”记者劝他那500元实在用不掉就当买个教训,他情绪激动地回答:“那怎么行,那可是自己的钱买的啊,便宜没占到就算了,可不能白白损失了。我用不掉,还可以发动周围的朋友、同事帮忙,最近我就在鼓励他们都用我的卡打国际长途呢,说是求他们帮忙也行,说是送他们个人情也行。总比作废好吧。”

节省资源提高效率

路庭是外企的一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年轻女白领,也是一个标准的城市“本本族”。自大学开始,她明显就比同龄人更具有忧患意识和社会生存能力,大学期间以及工作以后的几年里,一直在为赶上各种“考证”的“末班车”而乐此不疲。有“考证通”的雅称。

路庭这样对记者诠释她的“考试”经:“现在生存压力大,人人都希望多拿几个本本在手里,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在职场上也可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但是我头脑比较冷静,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比较强。也不是什么考试都去的,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有些考试它只要不出现大的动向,一直维持原状,我就会暂缓考虑,等有精力和时间的时候再说。但只要有某考试将要改革,我就会马上去考,一定要在改革以前搭上‘末班车’。如此就比以后考的人占了便宜,那种心理体验和正常的报名考试是完全不同的,它会让你很兴奋,在朋友面前很有面子,人家总是会说你运道很好,或者认为你非常聪明,消息灵通,能够审时度势。因为我几次成功地搭上了‘末班车’,在朋友圈里就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他们如果想考试的话都会来问问我的意见。”由此记者表示疑义,问她如何能保证这样的只有“一次机会”的考试就一定能通过呢?路庭对此有一套理论:“有压力才有动力,搭乘‘末班车’其实通过的几率要比正常考试大得多,你会全力以赴而不给自己留什么‘考不过下次再考’的余地。”记者奇怪路庭这么年轻,又受过高等教育,怎么就对“末班车”有如此热情而对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么抗拒。路庭说:“我举个例子吧,当年刚进大学,听到消息说第二年要增加英语四级考中写作的分值。好多同学刚入学九月份就赶紧抢着报名了,都是为了避免新的政策落到自己身上来。但是我当时就没有这样想,很天真的以为其实怎么考都一样,英语无非就是那点东西,还是稳稳当当地学好一点再考。结果等我考的时候果然有了改变,一下子很难适应,考得很不好,我哭着从考场出来。看到上一年考旧题型通过的同学,他们得意的样子,直到现在都让我觉得吃亏。当时一下考场我就总结出来一条,其实考试就像经商一样,不熟不做。这样会节省很多资源,极大地提高效率。”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此生能不能出国还不知道的路庭连续考了两回“托福”,第一回是赶“卷考”改成“机考”前的“末班车”,第二回是去年赶增加口试之前的“末班车”,但是第一回赶上了,第二回考完后,“托福”至今也没增加口试,这让路庭心里很不舒服。

永远的“最后”

上海的很多街道旁都有名叫“华伦天奴”的服装店,而所有这些店的橱窗上都要么贴着要么用白漆写着:“清仓狂减,最后3天”、“店面到期,全部3折,卖完为止”等等这样的字眼,据记者了解,如此“最后3天”和“店面到期”足足持续了3年多,在周围人中一打听,不少人在3年多的时间里,都曾有过冲着这样的“广告”而光顾“华伦天奴”,并且为妻儿老小甚至远亲近邻采购过“狂减”和“3折”的衬衣外套长子的经历,只是谁都表示当一个星期后还看见“3天”和“到期”的字样时,心里很不舒服,因为发现原来自己没占到啥便宜。

这样的心态和经历在上海甚至在全国都比比皆是,任何人都免不了去赶这样和那样的“末班车”,连记者也不能“幸免”。8月的某个周日,有熟人打电话给记者,心急火燎地说:“你知道吗,国美电器的空调今天全面降价,只此一天,我的消息绝对可靠,你有需要今天赶紧。”记者立刻用手机群发这条消息给所有的朋友,然后自己顶着大太阳赶去国美电器商城,尽管在路上有一位家电业资深人士用手机告诉记者千万别凑热闹,因为空调只要今天降价,从明天开始它的价钱只会一路走低不会反弹,这是行业里的规律。但是记者没有接受。在国美电器城记者遇见了不少熟人,自然都是因为记者的短信通知。然而事实给了记者“无情”的打击,在随后的一周内,全市商场的空调价格都比记者买的空调便宜!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活在这个世界上,谁都不想吃亏,因此当“末班车”心理成为一种普遍心态的时候,它所造成的结果是你占了便宜也提供了被利用的机会。

上一篇:扭曲的大学生爱情 下一篇:不负责任的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