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时间:2022-07-20 11:50:39

浅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摘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讲文明新型农民的基本保证。本文从福清市目前农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出发,剖析其存在问题和形成原因,就如何构建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0-0043-03

一、福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福清认真实施海峡西岸的文化强市发展战略,着力打造独具福清个性的文化品牌,带动了全市公共文化事业长足发展。

(一)公益性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十五”以来,仅政府投入资金就达8000多万元,陆续建成了龙江融侨园、龙江文化广场、体育文化公园、街心公园、解放广场、虎溪公园以及老干部活动中心、职工文化中心、青少年宫等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全市有文化馆、镇街文教卫生服务中心、村居文化分站和各种俱乐部、村居文化室236个,其中市级文化馆1个,镇街文教中心21个,村居文化分站(文化室)214个,文化馆舍总面积为13万平方米;有图书馆(室)476个,其中市级图书馆1个,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235个,镇街、村居图书室240个,馆室总面积2万平方米,总藏书116万册,年均接待读者约400万人次。农村体育场地篮球场703个,排球场93个;100-300米跑道、运动场99个,400米跑道、田径场13个;体育馆4座、各类体育训练房6座、游泳池(馆)19个、门球场93个、气排球场65个、地掷球场33个、网球场10个。城乡建有健身公园广场21个,活动面积10万多平方米,安装体育健身路径329条,安装率居全省前列。广播电视在福州市五区八县中提前完成全市48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镇街文教卫生服务中心、镇街老年人体育协会为枢纽,以社区、村居文化室和老年人体育分会为基点的三级文化体育网络,成为一个广覆盖、多层次、具有张力和活力的组织体系。

(二)新型文化载体不断拓展。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农民购买力的逐步提高,广播电视的进村入户以及农技110终端的不断延伸,特别是“市、镇街、村、户”四级文化网络的基本形成。各乡镇以文明村创建为载体,广泛开展了“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妇青年、好党员”等评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如海口镇岑兜村多方筹资377万元,建起占地面积6600的文化活动中心,中心内设有篮球场、门球场、阅览室等设施。该村还建立“五社四榜”(晚霞社、文明社、学习社、科技社、合作社;成才榜、功德榜、好样榜、能人榜),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提倡农村文明新风。2005年10月,该村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先进工作村”,为福清唯一获得殊荣的村庄。

(三)新型文化阵地日渐成熟。近几年,福清各级政府全力抓好文化阵地建设,以文化站和农村基层党校为依托,通过“文化中心户”和各种有效载体,从满足农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出发,把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向广大农户辐射。这些“文化中心户”成为知识传播的“大学校”,信息交流的“交换台”,技术推广的“农技校”,民情收集的“前哨所”,文化活动的“新载体”。经济相对强劲的乡镇,则充分利用村经济收入比较高的优势,各村都设立了录像室、室、活动室和阅报栏,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功能,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市里按照“五有”(有组织、有场所、有活动、有特色)条件,评选出17个首批市级文化村(社区),推动村居一级文化建设。农村基层文化社团蓬勃发展,全市有民间职业剧团近90个,演职人员3870个,年演出场次在2万场以上,占福州市闽剧市场三分之二。各类健身、管乐队、十番队、木偶剧团、车鼓队、腰鼓队、舞龙舞狮队等群众文体队伍近200支,还有不少的诗社、画社、文学社等民间文艺社团;农村业余文艺人员近万名,形成了一支较为庞大的农村文化队伍。

(四)群众性文化活动高潮迭起。近年来,福清充分发挥侨乡文化优势,运用多种载体,丰富文化内涵,吸引群众积极参与。一是抓住各种节日契机,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节日的文艺踩街、闽剧表演、社戏庙会等系列纪念活动,不仅成为一道道民间文化艺术展演的窗口,而且成为了联络海外炎黄子孙感情的纽带。二是创新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文化活动。在玉屏、音西、江阴等镇街深入组织开展“激情广场大家唱”、“激情广场大家跳”、“情满江阴”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引领全市各镇街和社区居民积极投身于广场文化活动之中,形成了体育公园、江滨公园、加州城等固定的文化活动中心。据统计,各镇街每年都举办数十场以上广场文化系列活动,参与演出的群众文艺骨干约2.3万人次,现场观众15万多人次。三是贴近群众,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长期以来,我们定期组织文化下乡、文化扶贫活动,经常深入社区、乡村开展各具特色的表演,把“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深入宣传到千家万户,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助推器”。

(五)文体事业发展不断繁荣。文艺创作演出方面,近几年来,由文联各协会编撰出版了《走进福清》系列丛书、《古岩斋丛稿》方志研究丛书等书籍。舞蹈作品《喜妞妞》被推荐进京参加展演并获得金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福清还组织开展了“魅力福清”原创歌曲创作征集活动以及“唱响福清”原创歌曲大型群众性歌咏活动。开办玉融国学大讲坛,邀请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纪连海等知名专家学者来融传播国学文化精粹,展现传统文化思想魅力。近年来全市共创作闽剧等各类曲艺作品60多部,其中20部获国家和省市的奖项。出版23部小说、散文等作品集,其中5部获省市级奖项。组织参加省市各类文娱会演,近50名演员获国家、省市嘉奖;竞技体育方面,福清籍教练员和运动员陈文斌、薛晨、徐云丽、郑幸娟参加北京奥运会,创造了辉煌的成绩。陈文斌率队获得男子举重56、62、69和85四个公斤级4枚金牌和一枚77公斤级银牌。薛晨所在的女子沙滩排球队和徐云丽所在的中国女子排球队,也分别获得奥运铜牌。

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健全,极大地推动了各项文体事业的发展。福清不仅夺得省政府正式命名的“省级文化先进县(市)”荣誉称号,而且市文化馆被授予“福建省二级馆”,市图书馆被评定为部颁全国公共图书馆二级馆;渔溪、龙田文化站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一都文化站被评为全省农村文化工作先进集体;新厝镇被评为福建省“民间艺术特色乡镇”,蒜岭村被评为省级“芳草计划”示范点。1985年以来,连续4次蝉联“全国田径之乡”称号,1987年跨入首批“全国体育先进县”行列,1997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融城街道被评为全国第二批“城市社区体育先进单位”;玉屏街道获评“部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市老体协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市老体协、融城街道、美佛儿学校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龙田、阳下两镇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先进乡镇”;高山镇、渔溪镇、港头镇、海口镇、江镜镇、音西镇评为“省级亿万农民健身先进乡镇”。

二、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要清醒地看到,福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速度仍相对缓慢,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体需求不太相适应,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陈旧脆弱,总量不足,建设投入较少,活动载体不够多,相对滞后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需求。24个镇街文教卫生服务中心中,有独立活动阵地,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站只有3个,城市社区文化体育的日益活跃与农村文化体育的相对贫乏之间反差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是体制不顺,农村文化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目前,福清仍尚未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从一定程度上导致目前福清基层文化人才流失严重,现存的文化建设工作队伍人才缺乏、结构老化,知识层次不,工作队伍也缺乏稳定性,农村文化队伍人才匮乏,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思路对策研究

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福清建设文化强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推动福清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文化基础设施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要把文化设施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着重抓好体育馆、博物馆等的建设和旧田径场的改造,不断完善城市的文化服务功能。要结合城镇建设规划和文化设施布局,逐步建设综合性、群众性、大众化的文化场所,作为展示城市文化形象、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把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作为福清基层文化建设的两个着力点,以建立比较完备的基层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统筹城乡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基层文体工作整体水平。五年内,要按照福州市“十一五”规划要求,将对现有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单位资源进行重组和整合,把筹建市体育馆和文化艺术中心摆在首位,以整体提升城市公共文化场馆的品位和档次。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整合和开发图书、音像等文化资源,为广大群众提供快捷、丰富的经济信息和文化服务。力争到2008年底,全面实现100%行政村安装一条健身路径,50%行政村建设一个标准水泥篮球场,20%行政村建成文化活动室,全市建设100家“农家书屋”的目标。

(二)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倾力打造文化品牌。要有计划地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一线,体验生活,获取灵感,努力创作一批讴歌主旋律,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展示福清侨乡文化丰厚历史底蕴和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要充分调动多方面的力量,通过歌曲、影视、戏剧、舞蹈、文学及新闻等多种形式,努力创作一批体现时代精神,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郁民族地方特色、较高水准和较强社会影响力的文化精品,进一步扩大福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大力发展专业文化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基层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创建文化先进乡镇(社区)活动,继续实施和开展“激情广场大家唱”、“激情广场大家跳”、“情满江阴”、“文化三下乡”和“农村电影2131工程”。群众文化要以乡镇、社区为重点,带动全市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节日文化、广场文化、村社文化、老年人文化的整体繁荣。

(三)保护和开发人文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工作方针,加大对古遗址、古建筑等的考古与保护工作,切实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整理和传承,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重点包装推介石竹梦文化、十番音乐、南少林武术、光饼制作工艺和高山板凳龙舞、新厝海族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列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

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要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坚持科学规划,综合开发,分步实施,有序地推进文化资源的转换。要大力弘扬本地特色文化,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整合与创新,从纵向上把市域内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衔接起来,从横向上把各处的文化品种连贯起来,从布局上把分散的文化要素和文化亮点汇聚起来,与全省、福州市文化发展整体安排相呼应,整合打造以“华侨文化”、“海洋文化”、“石竹梦文化”、“南少林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和“历史名人文化”为重点的优势文化品牌,积极营造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人文环境。

(四)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农村文化产业融资体制

资金问题无疑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为此,各级领导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在文化人才的培养、培训和文化设施建设、文体活动的开展等方面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扶持;要制订并出台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措施、政策,逐步建立多渠道的文化投资体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纳非文化企业向文体产业投资,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海外侨胞的各种捐资,并大力引进外资,形成具有福清特色的文化产业融资体制,为福清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上一篇:收入差距过大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及对策... 下一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与拓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