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课题 深入品味 精练题型

时间:2022-07-20 08:18:55

巧抓课题 深入品味 精练题型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的支撑下,小语课堂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不可或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巧抓课文题眼、深入品味语言细节、精心训练课后题型,实现从有效阅读到自由真实写作的正向迁移。

关键词:巧抓课题;深入品味;精练题型

“菲薄的纸页和人所共知的文字只是由于排列的不同,就使人的灵魂和它发生共振,为精神增添了新的钙质。”对于阅读,作家毕淑敏曾发出如此感叹。那么,小学语文教师该怎样引领学生的灵魂和课文发生共振呢?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课文动心动情的同时动笔呢?下面仅从北师大版教材的角度谈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几点拙见。

一、巧抓课题,促进读写迁移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其语言文字、写作特点、行文布局、思想和情感都蕴藏着沉甸甸的“维生素”。只是课文的标题就足以引发我们很多的感悟,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比如面对《大自然的语言》这样的题目,学生自然会想,难道大自然也会说话吗?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读完课文才知道:“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图中都有语言。此时,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你还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能不能根据自身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小节小诗?这样的训练从

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在感悟课文内涵的同时,拓展了学生的习作

素材。

新的习作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可一旦给学生放权了,我们的孩子却不知道怎样为习作命题。怎么办?我想,以课文中富有创意的题目入手来确定题目,不失为一条有效的方法。比如:从《尊重与平等》中引申出《理解与信任》、从《这个规矩不能有》引申出《这个荣誉不能要》、从《美丽的集邮册》中引申出《美丽的……》等等。引导学生在借鉴中学会命题,应成为小语教师的应有之责。

二、深入品味,促进读写迁移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叫《美丽的小兴安岭》,很明显,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构局谋篇的。课后思考题也有明显的提示:“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教学本课时,不仅要引领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顺序、同时要引领学生深入到语言的细节之中,揣摩语言文字在具体语境中所呈现的多重风貌。当学生理解到“抽出”一词用得很生动很美,把枝条快速长出的情况写了出来;当学生真真切切理解到“葱葱茏笼”“密密层层”是描写夏天的景象之时,我想,孩子们“掂量”语言的“轻”与“重”的能力就会更强一点。在总结读写结合基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了读写结合符合基本理论,并把它渗透和运用到读写结合的教法和学法中去。那么当学生以后写作文时,自然也会对文字推敲琢磨,精益求精。

引领学生钻进文本或语言的深处去深入品味的不仅仅是字词句段,更要领会布局谋篇、表达技巧。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怎样才能写具体?为什么这样写就比那样写更有味道、更加精

彩?……当然这样的训练不是理论和技巧上的反复灌输,而是和课文内容的深度体验和反复揣摩联系在一起,如此才能实现真实灵动、富有创意的读写迁移。

三、精练题型,促进读写训练

教材中的一篇篇美文,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仿佛在与作者倾心对话,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和积淀的情感,若不及时地凝结成文字,不久,就会渐渐淡化。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一般在阅读教学和课后思考题中安排仿写、补写、续写、改写等小练笔。千万不要小觑这样的小练笔。学生是否在这样的活动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是否在这样的园地里渐行渐远,在于教师的重视程度,在于教师心中是否有一盏指路明灯。这个园地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称为“笔下生花”,一般采用话题习作的形式,促使实践和单元主题有机整合起来,顺利实现从阅读实践到习作实践的迁移。

比如:北师大版《我们的手》有这样一把“金钥匙”引领学生:“‘是’有时表示‘像’的意思,比如:我们的手,是电线。”以此比喻把幸福、真诚、快乐等美好人性互相传递给热爱生活的人们。原诗中强调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领悟课文内涵的同时,积累比喻等修辞手法。同时,既然我们的手可以“是电线、桥、船、小鸟”,那么我们的手能不能是信鸽、大雁、电

话……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在想象的原野上尽情驰骋,并以此仿写,最大限度地激活孩子们的写作潜能,实现真实自信创意的写作。

作文的“源头活水”很多,但课文就是最好的“源头”之一。一个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浸泡在课文的“根系”中,并进而用最适合于学生自身的方式喂养学生的心灵和思维,实现从有效阅读到高效写作的迁移,如此,孩子们的作文也许会流淌出真实的“音、色、味”,孩子们也会尽情徜徉在这种由阅读向写作正向迁移的喜悦和精彩中。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百崎中心小学)

上一篇:创新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下一篇:如何打造九年级化学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