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三平侃谈中国影视

时间:2022-07-20 02:45:43

韩三平侃谈中国影视

提起在韩三平领导下拍摄的《孔繁森》、《赢家》、《甲方乙方》、《不见不散》、《荆轲刺秦王》等影片,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作为国内最强大的王牌国有电影企业――中国电影集团的掌门人,说他是中国电影业改革与对外开放的领军人物绝不为过。

今年5月中旬,随着中影投资、陈凯歌导演的影片《无极》在法国戛纳千年古堡推介会取得巨大成功,韩三平和中影集团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关注。

7月24日,在北京影视艺术家协会的一次研讨会上,中国电影集团总裁韩三平讲了这样一则寓言:一只生活在栅栏内的小白兔,一天醒来惊喜地发现栅栏被拔掉了。同时,小白兔也发现自己的身边睡着一只狼。

这则寓言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影视业面临的现状:国门敞开,解除禁锢的同时,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生于1953年的韩三平,有着近30年的电影从业资历,可谓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电影人,见证了中国影视业敞开国门、融入国际化竞争的整个历史。

中国影视业的第二次腾飞

“我做了30多年中国影视,从照明工做到今天,拍了250部电影,几千小时的电视剧,30多年来我现在感觉是最好的,情况是最好的,状态是最好的,机遇是最好的,未来是可以看见的,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影视业的高速发展。”韩三平说这话的时候很是激动。他把中国影视产业比喻成一架即将起飞的飞机,积累一定能量后,马上就会腾空而起。

“中国影视产业处于刚刚开始加速的阶段,即将第二次腾飞。”

对于这一次腾飞的原因,他认为,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复兴不同,这次的腾飞是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现在对影视业前景颇为看好的韩三平在1994年担任北影厂厂长时心情却很是黯然,甚至想过要完全脱离这个行业,因为那时“根本看不到影视业的未来”。

“中国的影视产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一直被当作思想文化的宣传阵地。同时,很长时间内,我们把电影当成一种纯艺术作品,这也干扰了电影的产业化和工业化。很多人喜欢看美国人拍的电影,美国人只有一个原则:赚钱,而我们则背负了太多的负担。”

现在则不然了,影视业的改革目前已经进入了顺利发展的阶段,伸手可触未来,“让人激动和兴奋”。

看来韩三平准备大干一场。

“引进来”和“走出去”

人称“三爷”的韩三平是影视业的“老江湖”,谈起与国际传媒集团的合作,他有自己的见解。

“以前,境外影视集团和中影的合作只是简单的项目合作,比如合拍一部电影。现在,这种合作的形式已经不能适应需求,开始转变为资本的合作。”

谈到资本合作,他透露,目前,中影集团已经和境外传媒资本组建了三个电影公司,包括由北京索尼影视国际电视公司和中国电影集团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华索影视数字制作有限公司,中影集团、横店集团和美国华纳公司共同组建的中影华纳横店影视有限公司,中影和加拿大一家公司联合成立的动画电影制作公司。

在把国外资本引入本国市场的同时,业界人士已经意识到了国际市场是中国影视产业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内外兼修,才能发展得更快,更有竞争力,中国影视“走出去”虽然步履蹒跚,但是中国影视需要在世界范围发出声音。

对这一点,韩三平的看法可谓豪气冲天:“中国影视业发展的起点低,但发展速度迅速。中国影视产业突飞猛进地发展,会一路上扬到2010年,每年的上涨比率保持在25%,然后再稳定地发展3-5年,到2015年,那个时候大概是翻十番,150亿票房。”

“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大量相关产品的开发,如电视台、家庭录影带相关产品开发等等,加在一起会有更多的收入。中国目前还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但是迟早会发展到这一步。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他说出了自己对中国电影业的宏图大志,“最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返销。”

“除了英语市场以外,还有一个单一市场能够和好莱坞抗衡的,只有华语市场。世界不可能是影视一元化。不可能全世界的人都看好莱坞电影,其他国家的电影只能是边缘化的。华语电影市场发展的前途是无限的,我们有着广阔的本土市场。”

说起盲目,韩三平深有体会:“做李安的《卧虎藏龙》的时候,由于低估了中国影视产品在海外的商业业绩,我们拒绝和外商外资进行海外分账。这种盲目,以后都不会再有了。中国的影视产业是跳跃式发展的,它现在已经可以胜任1500万―2000万美金的影片了。”

民族文化是发展根基

面对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深入,韩三平告诫从业人员不要盲目乐观,“如果我们不够努力的话可能会遇到境外资本的入侵,这种入侵可能会造成经济上的殖民,甚至是文化殖民,那么中国的影视产业可能不是三五年,而是在三五十年都翻不过身来了。外商一进来开口就是5亿美金,而且不做电影院,只做影视制作。如果这些资本都进来的话,不要说中国的国企没有了,中国的民营企业也会全军覆没。”

大批国际传媒集团看好中国市场,无论是资本规模、运作机制,还是经营理念,这些国际传媒集团都占有很大优势,他们完全有可能占领中国的影视市场,从而对中国的文化造成入侵和殖民。

“过去项目合作阶段,除了剧本和资金以外,最多带两个演员进来,现在他们带了大批的人进来。” 韩三平在这里指的“他们”是除了国际传媒集团之外还有一些风险投资机构,“他们信不过国内的管理人员和国内的导演和演员,所以会带一大批人进来。” 一批国际著名导演开始高度关注中国影视题材,纷纷来中国商谈拍电影事宜,如:奥立佛・斯通、昆汀・塔伦蒂诺 、姜帝圭。

他举了一个例子:“他们要拍少林寺的7个小和尚,就是用7个小矮人直接改过来的,小矮人变成了小和尚。如果要改编成简单的商业片,还是很好看的,他们都加入了中国的武打。”韩三平语重心长地说:“中国的人才不仅是要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挣到钱,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好中国的文化。现在有一种倾向非常危险,就是中国电影人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雇佣军。我们确实迫切需要一大批中国的导演、摄影师、演员等等来保护中国的文化,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中国的制片人。”

整体发展对抗好莱坞

“虽然我们现在的起点还很低,但我们要看到它正处于成长期、发展期,而美国已经是处于稳定期,它要上涨0.1%都非常困难。中国影视业去年比前年上涨30%,今年比去年大概上涨25%,这种25%的延伸我认为会延续八年,再稳定个四五年,到那时我们就有资格和好莱坞对话,和美国电影对话甚至对抗。”

外资与民营资本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影视的市场观念、营销推广和融资手段。中国影视在世界上所处的弱势地位,整个电影市场的发展并非几个冯小刚或张艺谋们就可以解决的,我们恰恰应该向好莱坞学习他们把电影作为一种产业来进行运作的机制与经验,用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和电影市场的观念来发展我国的影视业。

“电影这个行业,许多人现在还是觉得非常困难,应该怎么办呢?”韩三平谈到面对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中国的企业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时指出:“它必须是整体发展,或者是整体改革,从做剧本那一天一直到把钱收回来,包括所有相关公司包装策划。”

“我们切忌单独做电影,应该结合大陆和港台的资金和人才,拉上日本和韩国,亚洲是我们的生产基地,欧美是我们的重要市场,这种利润空间不仅能够维持我们的再生产,而且能够大大扩大我们的再生产。”他满怀信心地鼓励影视业的从业者,“非常希望影视公司和媒体团结起来,利用外商外资,利用整个产业政策,抓住中国影视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机,把中国影视产业做大做强。把每一个环节都做作好。”

韩三平认为中国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导演,虽然在国外拍电影,但骨子里还是“很中国”,比如李安、吴宇森。他们爱中国电影,他们拍中国的电影比好莱坞电影更加得心应手。

一次,韩三平遇到吴宇森,他对吴宇森说:“你拍《变脸》,变来变去都是老外,你拍《三国演义》,我相信至少你从小就看《三国演义》。”吴宇森极有感慨,说:“对啊!对啊!”

“我们的华语电影大概有5-10个李安、吴宇森这样的导演,但远远不够,我们至少要有30个这样的导演。我们要有在国际市场上有票房号召力的男女明星,他们可以带动整个产业。”

随着电影产业化的发展,韩三平坚信中国影视业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所谓高投入高产出的效应也将会越来越明显。他曾细算过一笔账:“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到明年年底,我估计是十部华语电影开拍,每部1500万美金,这个产业结构将会迅速涨大。另外还有一些3000万到6000万人民币投入的中国电影构成的生产格局,市场格局是三四十部,因为不是所有的电影都会拿到电影院里放映,在这三四十部电影中又有15部要求投入在1000万美金以上。”

“当然不乏一些低成本高回报的电影,像《放牛班的春天》这样的电影。”他补充道,“但这肯定不是影视产业的普遍规律,大量的电影还是高投入、高回报,低投入、低回报。”

上一篇:中国富人家庭应该怎样教育子女 下一篇:没有庄奴就没有邓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