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与“人材”是“繁简之分”吗?

时间:2022-07-20 02:44:12

“人才”与“人材”是“繁简之分”吗?

7月4号5号两天,《光明日报》连发文章讨论“学位证出错”问题。内有一篇的作者说“山东大学也因证书上的‘人才’与‘人材’的‘繁简之分’引起热议”(见5日第6版该报记者晋浩天《学位证书自主设计:高校更应重视自身“招牌”》一文)。按:这里的“人材”不是繁体字,定性错了,再“热议”也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查繁体字字典,“人才”也只作“人才”,不作“人材”。将“人才”写作“人材”,不是用了繁体字而是用了异形词中的非推荐词形,不是繁简问题而是对错问题(“人才学”课程写成“人材学”能不算错吗?),是执行不执行部委“通知”和“语言文字规范”的问题。什么是异形词?异形词就是同音同义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如“笔画”――“笔划”、“担心”――“耽心”等。异形词的并存并用,增加了书面语的学习负担,干扰了书面语使用的统一和规范。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早在2002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就了关于在教育系统试行《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简称“整理表”)的通知,要求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规范意识,认真学习和宣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此规范在教育系统各有关部门和教育教学各环节顺利贯彻执行。《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属语言文字规范GF1001―2001,它的适用范围也包括新闻出版、辞书编纂、信息处理等方面。

从上可知,即使是采访此事的记者对有关异形词的概念和法规也似不甚了了。出错的高等学校更是没有找准“病根”而在“头痛‘议’脚”。“病根”分明是有关负责人没有学习上述通知,以至政策被拦截而无法“顺利贯彻执行”。今天,我们教育系统、新闻出版系统等方面的从业人员均应引为前车之鉴,及时采取“亡羊补牢”之策。

首先不可不知“整理表”。它共收“公众取舍倾向比较明显”的异形词338组,按首字的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每组先列推荐词形,破折号后再列非推荐词形。如:丰富多彩――丰富多采。[附录]另收含有非规范字的异形词44组,应和正文的异形词同等看待。在《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中,也能查到异形词的推荐词形。它收录的范围更广,“整理表”已收的异形词列为:①已有国家试用标准的,如:含蓄(涵蓄)。“整理表”未收的列为:②国家标准未作规定的,推荐词形做注释,非推荐词形不做注释。如:[俯首帖耳]形容非常驯服恭顺(含贬义),也作俯首贴耳。①②两类均宜采用每组在前的推荐词形,不采用非推荐词形。

扩大到“提高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来说,就是要确立依法使用规范字的观念,明确规范字只有一N。主要指60余年来由政府的规范文件所规定的汉字。包括:①《简化字总表》规定的简化字;②《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里的选用字;③《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规定的新字形;其次指近现代作为正体字流传下来、与上述文件不相抵触的传承字。《通用规范汉字表》所收8105字完全符合有关法规和传承条件,都是规范字。

与规范字相对的是不规范字,主要包括:①已经淘汰的异体字;②已经淘汰的旧字形;③社会上流行的生造和停用简体字;④错别字等。我们应该遵照正字法的基本要求:要用规范字,不用不规范字。

恢复繁体字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繁体字本来没有废除,就像农历没有废除一样,只是使用的场合不同。政府允许在高校的某些课程和其他特定场合,如书法、篆刻、对外交流等使用和研究繁体字。繁简如手如足,紧密配合,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但是,要注意繁体字也有繁体字的规范,并且切忌与简化字混杂使用。

作者简介:

杨洪清,徐州工程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原所长、教授,主要从事语言文字研究与教学。

胡新龙,徐州市西苑小学校长,中小学一级,主要从事小学管理及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以‘语文素养――养成’为核心的小学语文课程深度开发研究”(FHB1204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多层次教学在小学数学学科中的应用 下一篇:《外科室》中泉镜花对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