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画王”杨洛书孤独艺术路

时间:2022-07-20 02:33:52

“中国年画王”杨洛书孤独艺术路

山东潍坊有一个村子叫杨家埠,杨家埠人最爱说的话是:“俺村一千号人,五百人印年画,五百人扎风筝。”不知情的人会以为他们在说大话,但来到杨家埠,就会发现此言不虚。杨家埠的男女老少才华横溢,有印年画的,有扎风筝的,有剪窗花的;走进杨家埠村民的屋子,随处可见墙上挂的,床上摆的,地上搁的……当地人说“这是俺家的文化”。

如今的杨家埠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据说杨家埠全村一年卖画高达上千万张,各地顾客所买的年画多是门神、财神、摇钱树、猛虎、花卉和带“廿四节气表”的灶王。

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杨洛书是杨家埠年纪最大的年画艺人,也是目前国内刻版最多的年画艺人。身为同顺德画店的第19代传人,杨洛书的画店拥有各种年画版3270余块,成为中国之最。

杨家大门上,至今仍挂着一块写有“同顺德画店”的古老牌匾。推开正门,房间里满是印刷年画的模板和年画,有几个中年农村女艺人正在有条不紊的忙活着刻版、印刷。在同样拥挤的农家院二楼,忙碌着的杨洛书终于现出了身影。这位已85岁高龄的“中国年画王”戴着一顶平常的灰色帽子,眼睛炯炯有神。或许因为常年制作木版年画,杨洛书的腰有点弯曲,没有想象中的山东壮汉的身形,但说话的语调却是铿锵有力。

杨家埠年画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的年画齐名,位列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谈及这一辉煌地位,自幼学习木版年画制作的杨洛书带着得意的神情说:“杨家族人世代从艺,家家户户都掌握了这门技术,只要一进了杨家埠的村子,这里面的客人是满满当当的。”孩提时的杨洛书,除了读书,就是在长辈的要求下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天资聪颖的他学什么都比年龄相仿的孩子快,到了18岁,他就熟练掌握了刻版和印刷等技术。潜心研究刻版技艺的杨洛书因首创刀头具眼、指节灵通的刻版术而备受瞩目。

杨家埠年画与农村的生活息息相关,主要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年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花卉类的,也有门神、观音护法等,都是老百姓内心美好心愿的依托。在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制作间,工艺美术大师颜克臣介绍说:“我现在雕刻的这个胖娃娃,看看,脸多胖,说明人们的日子好了,不愁吃喝了,再看看周边的颜色图案——多喜庆,还有这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就是年年有余了。”

杨家埠的年画是老一辈祖宗遗传下来的好东西,正儿八经就是“不需要出门的炕头上赚钱的好买卖”。世代相传的手艺活算起来已有600多年历史,杨洛书至今保存的一本古版书把杨家埠人的艺术渊源介绍得“奇(潍坊方言,很、非常的意思)明白、奇详细”。

早在明洪武二年,杨家的祖师爷杨百达就从当时雕刻印刷业很发达的老家四川梓潼带着手艺迁移至山东潍县(即如今的杨家埠)。由于当地的土壤并不肥沃,不适合种植农作物,杨百达便重操旧业,首先手绘了年画《三代祖亲》,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这幅年画一面世,就引起很大反响,很多人想求购此画回乡祭奠亲人。杨百达发现商机,顺势开了画坊。当时作画主要以手绘为主,效率较低,杨百达就发明了“扑灰”年画(即如今山东高密的扑灰年画,这也是杨家埠年画的画种之一)。后来杨家人又发明了石印画,但是只能印一种颜色,比较单一,此后又发明了套色印刷,即几种颜色几块版。

杨家埠年画并非全年都有,而是有季节性的。平日里,村民以农业为生。到了十月,种完小麦得闲的杨家埠村民就开始印制木版年画,通常是十月初十开工,腊月初十完工。一到冬天,全国各地的客商便络绎不绝赶到杨家埠购买年画,村子周边的客店也会人满为患,供不应求的年画让杨家人不得不熬夜加班制作印刷。

如今,传承下来的老手艺也有一些创新。杨家埠老一辈人雕刻木版年画的模板原料是唐梨树,由于这种树已经很少见了,就用同样耐磨的梨树来代替,效果是一样的;印刷年画的纸张改良为生宣纸,颜色也换了,印刷出来的东西比以前更生动……

虽然杨家埠的出名是因为木版年画,或许因为杨家埠的手艺大师觉得年画只在过年的时候风光,不过瘾,他们便把年画延伸到了风筝。风筝让杨家埠的年画比别的地方更胜一筹:这里的年画不单贴墙上,而且还能飞上天。

杨洛书和风筝也有着别样的缘分,早在1988年,村里就指名让杨洛书到风筝厂作年画刻印表演,期间,他先后刻了600多块版,作品获得全国民间艺术品一等参展证书,还被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师”称号。

去风筝轧制工作间的路上要经过一条长长的画廊,画廊两边伫立着上百根颜色鲜红的圆柱子,顶上画满了各种各样的风筝、年画图案。画廊左边有一片空地,那就是杨家埠大观园的风筝试飞场。每一只风筝,无论大小都要在这里试飞,试飞合格后才能销售。

画廊尽头的房子就是风筝的制作间,这是一排古色古香的平房,里面是一水儿的女技师们,大约有六七个人,每个人分工明确,动作娴熟。杨家埠最高档的风筝是用真丝绢扎制的;中等的是用涤丝(人工合成的仿真丝)制作。真丝制作的风筝不容易褪色,还十分坚韧,不怕风雨,不容易损坏。在不放飞的时候,可以挂在家里做装饰品。

从制作风筝到销售,需要63道工序。先要画出风筝的画面,根据风筝的大小取料,用丝绢把图形分开,再画底稿呈现轮廓,接着缩水边(一种过渡色,每种颜色由浓到浅,然后和另一种不颜色连接处的分界线),然后用专门的晾架晾干并上整体色,再晾干后就是抠边勾线,最后用熨斗熨平,就出来成形的画面了。第二步就是风筝骨架的轧制,要选取质量上乘的竹子去掉竹皮和竹瓤,留下竹青根据风筝的形状在酒精灯上烘烤,用小刀做成材料后用线和胶水固定,再根据风筝的图形扎制起来,把风筝画面牢牢固定在骨架上。试飞成功后,就能销售了。

据说,这种丝绢手工风筝,一个人一天也就能做出一两只,而用机器印刷,一天能印制出几百只,但是风筝的质量和试飞效果肯定没有手工制作得完美。

“现在的杨家埠跟以前不一样了。”杨洛书悠悠叹息道。在他的记忆中,手工印制的年画颜色鲜亮,人物栩栩如生,民俗文化特色鲜明,虽然杨家埠的年画依然有名,却始终难达昔日的辉煌。杨洛书很明白,这种“不一样”的病根就出在印刷的机器上。

上一篇:法国:乡村客栈也迷人 下一篇:一位帝王师的财富观:“多财”无益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