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改革普通高中招生的制度

时间:2022-07-20 01:37:46

河北省衡水市改革普通高中招生的制度

[问题背景]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总面积8815平方公里,总人口407万,辖一区两市八县。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衡水市基础教育存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择校现象从高中向初中甚至向小学蔓延,导致部分农村薄弱学校人去楼空,一些“热门”学校人满为患,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屡禁不止。

许多初中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中小学“减负”屡减不轻。面对这些问题,衡水有关部门通过充分地调查分析认为,以上种种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高中招生制度。

衡水市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之前,采取的是按一个分数线在全县市、区统一录取的高中招生办法,薄弱学校的许多优秀学生失去接受优质高中教育机会,使薄弱学校失去办学积极性和办学吸引力,陷入办学上的恶性循环,从而造成初中学校之间办学差距日益拉大,客观上造成了义务教育的不公平。为此,市教育局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从改革高中招生制度入手,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决策过程]

从1998年起,河北就已经在部分地区、部分高中校试行部分公助生指标直接分配到初中学校,并在公助生基准录取分数线下降分录取。

2001年,衡水市教育局首先在龙头学校衡水中学进行试点,将该校公助生招生指标的25%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学校。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2005年开始,将这一政策在全市所有优质高中(11所原省重点中学)全面推行,并将公助生招生指标分配比例扩大到100%。

在制定高中招生政策过程中,衡水市教育局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了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初、高中学校及学生家长的意见、建议,多次分析论证。还派人赴山西、河南、山东、江西、安徽、湖北等六省九市,就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专门进行了学习考察,把外地的成功经验与本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有效地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

[具体措施]

衡水市教育局规定,省级示范性高中(衡水市二中、故城县高级中学除外)的公助生招生计划一次性全部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并由各县(市、区)教育局根据所辖各初中学校参加中考的人数、整体办学水平等因素,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确定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助生招生指标的分配名额。具体做法是:

第一,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下达省级示范性高中招生计划,对优质高中公助生指标分配提出指导性意见。每年4月,市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小组对全市各省级示范性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毕业年级人数等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对学校的实际招生能力进行摸底。然后,市教育局按照上级有关政策,确定各省级示范性高中学校的招生计划和公助生、择校生数量,并就优质高中公助生指标分配提出指导意见,以市教育局正式文件正式下达。

第二,将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助生招生指标全部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助生指标的分配由生源所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首先,各县、区教育局本着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名额分配方案。然后各县市区教育局在对各初中学校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助生招生名额。最后,各县市、区教育局将具体分配方案及分配结果按时报市教育局备案,由市教育局统一通过报纸、网站等媒体统一向社会公示。

第三,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优质高中公助生录取。中考阅卷结束后,县级招生主管部门首先按照优质高中公助生全部招生计划,在所有志愿考生中从高分到低分截取划定优质高中公助生基准录取分数线,然后按照基准录取分数线和预先确定的降分幅度,确定公助生最低录取分数线。达到最低录取分数线的考生,按照各初中学校的分配名额分校录取。

第四,为了保证高中招生政策的公平公正,衡水市建立了科学的程序和制度保证。为此,衡水市建立并实行了严格的责任制度、纪律制度、公示制度和监督制度;实行了普通高中招生“阳光工程”,把普通高中的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指标分配方案及结果、录取分数线和录取时间、程序、结果等全部面向社会公开、公示,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制度创新]

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龙头。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特别是优质高中招生政策的调整,对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河北省衡水市从2005年开始将优质高中公助生招生指标全部分配到初中学校,实施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变统一录取为分校录取,淡化了重点与非重点初中的界限,使得初中重点学校的“肥胖症”得到了缓解,促进了全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

[实施效果]

衡水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改革实施3年来,衡水市考入优质高中的农村考生比例逐年增大,城乡之间、初中学校间的办学差距逐步缩小。以最早实施此项改革的衡水中学为例,2004年该校招收公助生600人,其中录取市区考生581人,占96.8%,农村考生19人,仅占3.2%。2007年,衡水中学共录取公助生830人,其中农村初中考生203人,占公助生总数的比例上升到了24.5%。2007年,全市11所省级示范高中录取的9950名公助生指标中,有2037名学生在基准分数线以下被降分录取,占公助生总数的20.47%,初中学校间实际录取分数线之差达64分。

并且,按分配名额降分录取的学生,他们的基本素质并不差,进入高中后学业成绩均有大幅度提高,此项举措不仅不会影响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质量,反而有利于改善高中学校生源结构,提高高中办学质量。衡水市桃城区河沿中学2003年毕业生崔国涛,中考成绩在全区排1300多名,当年按分配名额降30分被衡水中学录取,2006年他以文科604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事实证明,通过实施此项改革,衡水市普通高中教育的后发优势日益显现出来,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衡水高招改革,对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起到了明显作用,有利于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政策,也有利于农村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以枣强县为例,实行这(文秘站:

)项政策前,由于县二中、三中两所县城初中办学条件较好,考入枣强中学的人数较多,许多农村学生想尽办法往这两所学校挤,学校班额过大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农村初中的办学规模则不断萎缩,办学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实行这项政策后,农村初中考生的公助生录取分数线比县城考生的公助生实际录取分数线低了近40分,同样的中考成绩,在农村初中毕业的能录取为公助生,在县城初中毕业的就不能录取为公助生。看到这种情况,农村的学生不再往县城学校挤,原来在县城学校上学的农村学生,也大批回流到农村学校,使县城初中的班额平均下降了20多人,而农村学校招生人数则明显增加,薄弱学校重新焕发了生机。 总之,衡水高招制度改革对农村学校起到了“强心固本”的作用;对教师队伍起到了“干劲十足”的作用;降低了初中辍学率。据枣强县教育局提供的数字,2005年该县初中辍学率5%,2006年辍学率3.7%,2007年降低为2.6%。

衡水市改革高中招生制度的做法引起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改革杂志社、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均对此进行了报道。2005年9月13日,《河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衡水市改革普通高中招生制度”的文章并配发了短评,认为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2005年12月18日,中国教育电视台“同在蓝天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万里行”栏目也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河北省教育厅对衡水市改革高中招生制度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案例点评]

衡水市对高中招生制度实行改革,把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助生招生计划一次性全部分配到所有初中学校,不仅使广大初中学生特别是偏远农村学校的学生有了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也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公平,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教育的公益性,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这项改革,优化了生源结构,激活了学校的办学积极性,遏制了择校风,营造了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了基础教育均衡健康发展。

衡水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是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但同时要认识到,“指标到校”只是一项单纯的招生改革政策,是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步。

上一篇:对于河谷区苔藓生态研究 下一篇:物业公共设施接管验收标准及检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