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配合

时间:2022-07-19 11:44:57

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配合

[摘要] 目的 探讨行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5月该院收治的38例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管病变情况给予相应的介入治疗,临床给予积极的护理配合。结果 38例患者中8例行支架植入术,30例行弹簧圈栓塞术,给予病患详尽的护理配合措施,病患术中无手术差错,术后护理措施完善,38例病患仅1例患者出现穿刺部位血肿,无严重并发症,恢复速度快,术后6个月后进行复查无复发现象。 结论 临床给予积极充分的护理配合,对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有着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临床应积极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介入治疗;脑血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c)-0172-02

目前,国内介入神经放射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介入治疗已逐渐成为临床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为探讨行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2010年10月―2013年5月该院对38例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给予了积极的介入治疗及临床护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38例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29~70岁,平均年龄43.2岁;颅内动脉瘤GDC栓塞11例,脑血管急性闭塞动脉溶栓9例,前交通动脉瘤 13例,脑动静脉畸形5例。

1.2 方法

气管全麻,38例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1]检查,确定患者病变原因及位置,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介入治疗,可将溶栓药物或栓塞材料推注入病灶位置,使得血管再通或者病灶闭塞。术后给予患者为期6个月的随访,记录随访结果。

1.3 护理配合

该院收治的3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确定行介入治疗后,要给予充分积极的临床护理,主要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三个方面。

1.3.1 术前准备 ①患者行介入治疗前,护理人员要全面了解患者实际情况,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损伤、意识,并了解患者血糖、肝肾功能以、凝血机制以及有无药物过敏史等[3]。术前护理人员要安排患者完成各项常规检查,常规检查包括血气检查、血液粘稠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根据患者各项检查结果,按时、按量给予患者药物治疗;②患者术前1 d要进行清洁、消毒,脐部以下至双腿内侧以上1/3的地方为消毒范围[4],并准备好备血、配血和过敏实验等工作;③患者术前要保证正常进食及充足睡眠,在进入手术时要依据患者病情建立静脉通道,并记录患者术前的视力、足背动脉搏动、肢体肌力以及血压等各方面情况,用于术后护理对比。

1.3.2 术中配合 术中配合对于患者疾病治疗及恢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术中配合包括心理护理、手术配合、术中观察等几个方面。①心理护理:患者推入导管室之后,护理人员要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解答患者的问题,讲解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同时要鼓励患者,缓解患者恐惧和焦虑的心理,帮助建立治疗疾病的信心;②手术配合:使用16~20号的套管针在患者左下肢建立静脉通道,安装三通接头,并连接血压、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测试仪,之后气管插管麻醉,固定头部,暴露手术部位。做好消毒及无菌手术台面的整理工作,配备局麻药物及肝素盐水,连接压力输液装置,确保滴壶及其以下的输液器无菌,并确保其中气体是否排尽,增加压力袋气压至300 mmHg[5]。调整监视器摆放位置及角度,便于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其他动态。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注入造影剂时一旦患者出现头部发胀发热的感觉,要立马指导患者放松,并做深呼吸,适当地按摩患者头部,平复其情绪。在手术过程中,患者需要全身肝素化,所以,当放置动脉鞘成功后,根据患者体重算出首次肝素使用量,该实验中患者首次肝素使用量约为患者体重2/3,间隔1 h之后静脉注射减为首次剂量1/2,之后每隔1 h进行一次注射,注射剂量均为首次剂量的1/2[6]。全过程要详细准确地记录患者使用肝素的时间和剂量,密切掌握肝素的半衰期,及时计算患者体内肝素含量及其变化情况。在手术治疗过程中为防止导管误操作引起脑血管痉挛,通常利用尼莫地平泵入3~5 mL/h,使用聚乙烯输液管避光输注。术中使用的尿激酶要现用现配,在配置过程中确保针头斜面贴近壁防止出现泡沫。③术中观察: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瞳孔、血氧饱和浓度、神智、生命体征及其它情况,密切监测影像学变化情况,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术中要密切监测压力袋中液体滴注情况,及时加压,并维持压力袋中的压力,保证液体处于持续滴注状态。

1.3.3 术后护理 介入治疗结束后,拔管,垂直按压股动脉穿刺点约15 min,利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患者回到病房后尽量保持平卧姿势,确保术肢制动12 h,卧床24 h;局部沙袋或盐袋压迫6~8 h,24 h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允许其翻身叩背或下床活动;叮嘱患者多饮水,尽早排出造影剂[7-8]。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后临床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穿刺部位血肿,因此,术后24 h要密切监测患者术侧肢体末梢血运的情况,以及穿刺点局部皮下有无水肿、血肿或瘀血等。

2 结果

38例病患仅1例患者出现穿刺部位血肿,无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后进行复查无复发现象。

3 讨论

该院收治3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介入治疗,其中,8例行支架植入术,30例行弹簧圈栓塞术,在介入治疗的整个过程中,该院给予了积极充分的护理,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与该院其他未给予积极充分护理的患者相比,该38例患者临床疗效明显。通过该文研究得出,术前准备工作是顺利进行介入治疗的前提和关键,护理人员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患者状态,积极缓解不良情绪,并帮助建立积极乐观的情绪。另外,护理人员要完全熟悉并掌握介入手术操作的过程,掌握手术步骤及其相关器械材料,保证能做到较好的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对患者的疾病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术后各方面情况的变化,并在疾病恢复期给予一定的指导,以促进患者积极健康的恢复。

该研究中,给予详尽的护理配合措施,术前准备充分,病患术中无手术差错,术后护理措施完善,38例病患临床无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后进行复查无复发现象。临床结果表明,对行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给予护理配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秀芬.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治疗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5):1890-1891.

[2] 李艳花,周立群,李宏,等.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30例护理配合[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5):61-63.

[3] 朱丽萍,薛芳萍,姚冬青,等.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30例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1,34(3):166.

[4] 乔蕾,王荣荣.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40例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2006, 46(32):47-49.

[5] 焦迎晖,王法欣,张珊珊,等.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50例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2):430-431.

[6] 王桂香.介入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1):234-235.

[7] 林少红,王晓玲,廖惠璇.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0,8(27):409-410.

[8] 赵继宗,王硕.手术中脑血管造影在治疗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8,23(1):154-155.

(收稿日期:2013-07-12)

上一篇:行为护理干预对恢复期脑梗塞患者康复效果的研... 下一篇:论鲁迅创作中“人鬼交融”的艺术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