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著中的药膳

时间:2022-07-19 06:08:24

药膳是中国特有的养生法术,其将中药之药性和食物之食性相辅并用,达到食疗、食补、滋养摄生之目的。《内经・素问》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含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以下引录自《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药膳方谱,均出自历代医学名著。这些名方选材简单、组方严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运用。

一、益脾胃

醋浸生姜饮(《医食心镜》)

配方:生姜、食醋、红糖。

制作工艺:将生姜洗净切片,以食醋浸腌一昼夜,即可供用。

功效及应用:开胃,止呕,止痛。用于食欲不振,翻胃呕吐,胃痛等。

用法:取浸腌生姜3片,加红糖适量,以沸水冲泡,温浸片刻,代茶频频饮用。

秘方噎膈膏(《冷庐医话》)

配方:人乳、牛乳、人参汁、芦根汁、梨汁、龙眼肉汁、甘蔗汁各等分,姜汁少许,蜂蜜适量。

制作工艺:将芦根、人参、龙眼肉可用等量水同煮取汁,梨、甘蔗、生姜分别榨取汁,再将两种乳与诸药汁调和均匀,共置碗中,隔水炖成膏,再加入蜂蜜少许,调匀即可。

功效及应用:补气养阴,生津润燥。对气结肝伤,津液枯涸,导致噎膈反胃,大便干结如球者,用之相宜。

用法:不拘时、量,可频频食之。

大麦汤(《饮膳正要》)

配方:大麦米500克、羊肉1500克、草果5个、食盐适量。

制作工艺:先将大麦米淘洗干净,加适量水,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熟。另将羊肉洗净,与草果一同加适量水共煮,至羊肉熟,将羊肉、草果捞出,肉汤并入大麦粥中,再用文火煮沸。再将羊肉切成小块,放入大麦汤中,加盐适量,调匀,即得大麦汤,供用。

功效及应用:温脾暖胃,温中祛冷,下气除胀。可用于脾胃虚寒之腹胀、腹痛等。

用法:可供佐餐食用。

二、补肝肾

仙灵脾酒(《本草纲目》)

配方:仙灵脾(淫羊藿)60克、白酒500毫升。

制作工艺:将仙灵脾装入纱布袋中,浸入酒内封固,3日后即可供饮用。

功效及应用: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对阴阳两虚,命门火衰所致的男子阳痿、女子不孕以及四肢不仁等证有效。

用法:每晚睡前饮服10毫升。

磁石粥(《寿亲养老新书》)

配方:磁石30-60克粳米100克、生姜、葱各少许或可加猪腰子1只

制作工艺:先将磁石捣碎,置沙锅内煎煮1小时,去滓滤汁,加入粳米(若加猪腰子,则需预先去净肉膜,切细,加姜、葱)共煮为粥。

功效及应用:补肾壮骨。凡老年肾虚、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心悸失眠等证,可辅食此粥。

用法:可供晚餐食用。

三、安神志

玫瑰花烤羊心(《饮膳正要》)

配方:鲜玫瑰花50克、羊心50克、食盐50克

制作工艺:将新鲜玫瑰花(如为干品,需用15克)放入锅中,加入食盐,煎煮10分钟,待冷备用。将洗净羊心切成小块,穿在烤签上,蘸玫瑰盐水,反复在炭火上烤炙,烤至嫩熟即可供食。

功效及应用:补心安神。心血亏虚、心悸、失眠、易惊,或郁郁不舒、心绪烦闷者,可辅食此品。

用法:随烤炙随食。

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配方:小麦30克、大枣10枚、甘草6克。

制作工艺: 先将大枣洗净,将小麦淘洗干净,再与甘草一同煎煮2-3次,去滓取汁,备用。

功效及应用:养心宁神,和中缓急。凡因心脾不足而有精神恍惚、哈欠频作,以及妇女脏燥病悲伤欲哭、不能自主等证可用。

用法:可每日早晚服用,或代茶饮用。

四、益心气

百合粥(《饮食辨录》)

配方:鲜百合30~6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制作工艺:先将粳米淘洗干净,如常法煮粥。粥熟前加入百合再煮,至熟烂即可(干百合可与粳米同煮)。

功效及应用: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凡肺阴不足、劳嗽唾血、气喘、乏力、脾气虚弱、食欲不振、虚弱烦躁者,均可服食。

用法:每日晨起早餐食之,食用时调入冰糖。

玉竹速溶饮(《中国药物志》)

配方:玉竹250克、白糖300克。

制作工艺:将玉竹洗净,用水泡至发起,再加水适量煎煮,共煎3次。合并3次煎液,文火浓缩,至粘稠将干时停火。待稍凉后加入糖粉,搅拌均匀,晒干、压碎,装瓶备用。

功效及应用:养阴,益气,通脉。凡心气虚,心阴不足,高热病后烦渴、舌干,心悸动等风湿性心脏病或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均可饮用。

用法:每次取10克速溶粉,以沸水冲化,顿饭,每日3次。

五、防中风

葛粉羹(《饮膳正要》)

配方:葛粉250克、荆芥穗50克、淡豆豉150克。

制作工艺:先煮荆芥穗、淡豆豉6~7沸(煮沸后用筷子搅拌,即不沸,稍后会再沸。如是6~7次),去滓滤取煎汁,将葛粉打开,做成面条,放入芥穗、豆豉汤中煮熟,备用。

功效及应用:升阳、祛风、开窍。凡中风、手足不遂、瘫痪、言语不清、神志不明,或高血压脑血管硬化者均可应用。亦可用于预防中风。

用法:空腹进餐时食用。

六、止消渴

五汁饮(《温病条辨》)

配方:梨汁、荸荠汁、藕汁、麦冬汁、鲜芦荟汁。

制作工艺:将生梨去皮核,荸荠去皮,鲜藕去皮节,鲜芦根、麦冬洗净,切碎或剪碎,以洁净纱布绞挤取汁,供饮用。

功效及应用:清热,生津,止渴,除烦。用于热病口渴、咽干,或消渴病口渴喜饮,烦躁等。

用法:不拘时、量饮服。若不喜凉,可水浴令温饮服。

猪脊羹(《三因极一方》)

配方:猪脊骨1具、红枣150克、莲子100克、木香3克、甘草10克。

制作工艺:将木香、甘草布包,与猪脊、红枣、莲子一同置锅中,加适量水,文火炖煮4小时,供用。

功效及应用:滋肾健脾,止消渴。可用于糖尿病消渴、善饥、尿多等。

用法:分顿食用,以喝汤为主,并吃肉、枣、莲子。

七、通便秘

紫苏麻仁粥(《丹溪心法》)

配方:紫苏子10~15克、麻子仁10~15克、粳米100克。

制作工艺:将紫苏子、麻子仁捣烂如泥,加水研磨,滤汁弃渣,取汁与淘净粳米共煮为粥,供用。

功效及应用:润肠通便。可用于年老体衰、病后、产后体质虚弱之人的大便燥结、难解不通等。

用法:早、晚佐餐服食。

上一篇:读懂乙肝“两对半”报告? 下一篇:老年人防跌倒 要从细节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