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劳它坐在春天的牛车上

时间:2022-07-19 04:05:19

格劳它坐在春天的牛车上

每年四月过后,上缅甸的大城曼德勒热如焦土。前往茵莱湖的公路上,于是满目都是举家出游消夏的人们。茵莱湖作为缅甸第一号旅游目的地早已名声在外,不过,湖区周边的那些山城小镇,因其宁静甜蜜的环境和低调优雅的怀旧气氛,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比如山城格劳。

清凉的夏都之恋

早晨四点半就从古城蒲甘出发了。破烂的二手中巴车在掸邦高原上颠簸行进。下午两点多,刚过分水岭,雨林带便倏忽变成亚热带风光,格劳到了。

格劳距茵莱湖40来公里,许多旅行者选择在此驻足洗尘,然后徒步前往湖区。小镇不大,地处半山坪地,四野围绕着许多玲珑小山,景致和分水岭那边很是不同,多亚热带植被,随处可见高大芬芳的松林,空气清凉干燥,光线强烈,土壤多为红色黏土。分水岭那边,植被则以雨林为主,当地以前多生长着茂密的柚木林(非结柚子的果木,而是一种热带阔叶乔木,类似泡桐,枝干挺拔材质坚硬,是缅甸极为重要的出口资源),可惜已被砍伐殆尽,新植的柚木再生林,大的只有碗口粗。

地理的分野似也造就迥异的人生。刚才的雨林地区,一路上常见无所事事的居民伴了他们呆头呆脑的家畜,就睡在路边的吊脚楼里;而山这边,田野里、集市上已是人勤春早,一片忙碌。

和缅甸其他城市相比,格劳干净,整齐,悠闲里不乏热烈,亲近中又伴随着从容。镇上居民酋洋杂处,彼此间交通贸易,神态安然:印度锡克族人和尼泊尔廓尔克人大都是二战时随英军来缅甸与日军作战的军人后代;衣着鲜艳的山地部落族人,头戴花帕,当街做着小买卖;当地的华侨则坐在他们中国式的现代建筑里,从事着饭店和旅馆生意。

中国大哥,中国妹子

“是中国人吧?”永胜宾馆的中国大哥一眼就把我认了出来。

他家的宾馆开在路边,离客车下客点很近,占尽天时地利。宾馆全仗他妹妹露比打理,中国大哥基本不管这些事务,他得忙着和当地的权贵们一起打高尔夫球!

“一年365天,有300天都是在打球,”中国大哥说,“这是很重要的工作。”他的缅甸身份证就是这样申请到手的。露比却不行,尽管她在缅甸出生长大,至今仍持中国护照。上世纪六十年代缅甸曾爆发过排外运动,此后,外籍人士想要申请缅甸身份证就变得相当困难。

住在永胜宾馆,露比一直用日本留学生式的中文跟我说话,这令我大为狐疑,以为她是故意模仿日本淑女的风格,因为来此地旅行的日本人很多!

“米(没)有米(没)有,不细(是)不细(是),”她为我无礼的当面质问乐不可支。后来在掸邦的首府东枝,接触到好几个已经不太会说中文的当地华人女子,发现她们和露比一样,有着同样温婉谦和的神情、语调和动作,或许远古的中国女子,大概就是这样的礼数吧。在缅甸,他们把遥远的中国保留到了今天。

中国大哥一眼能看出我是中国人,也是因为我的表情中有一股“大陆”的味道,他到过中国内地。他一方面赞叹中国内地发展的速度,一方面深深感叹那已经不是自己心中的中国,“那种紧张,匆忙,怀疑的神情,看得出来,不像我们这里……”

寺庙一夜 萍水相逢的背包客

早晨,向导谭顿出现在宾馆门前,他要带我们从格劳徒步前往茵莱湖。

谭顿是帕朗族人(Pa Laung),五十出头,打扮年轻前卫,小平头,休闲短裤下穿了职业的红色长筒厚棉袜,背上却只背了一个碗大的小包。他示意我们,路上吃的东西都在他身边那身材瘦小的沉默男子的背包里,“我们的专用厨师克通!”克通是他的女婿。

格劳的徒步旅行的路径分半天至五天不等,其中以从格劳前往茵莱湖的三天路线最受欢迎。因基本都是下山路,在体力上并无任何挑战,而山间景致以斑斓狂野的红土田园和悠闲的丘陵风光为胜,途中也会经过一些少数民族村庄,可以一睹部落时代的风情。因时间关系,我们只作徒步两天的打算。

中午,我们在一家农舍解决中饭。一间大通屋,分为储藏区、生活区和厨房区。主人不久前因驾驶马车发生意外落下了严重残疾,家里家外都由他年轻漂亮宽厚隐忍的妻子打理。孩子只有一岁,那年轻女子,就像《春桃》里的女子,荷着一家的使命。

克通在农家厨房的火塘上煮了一锅带蔬菜的方便面。因为来的是难得一见的中国游客,村人聚过来等着听难得的中国故事,前面一排是年长一些的村人,抽着自卷的雪茄,后面是当地的媳妇和孩子们。这样的中午,要讲远方的故事,我真不知要从何说起。

接下来的一路,举目都是著名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红色原野,漫游者迷途不返的田园。黄昏时分,到达一个名叫Htitain的寺院。住宿Htitain寺是整个格劳徒步之旅中一个约定俗成的环节。

寺院在一座小山脚下,荒凉,衰败。寺里的住持和当地村民决心重修寺庙,路过的旅行者也就有了广种福田的机会。寺庙在经堂一侧为他们辟出了住宿区,用竹篾夹板隔出几个单间,配上简单的被褥,如此一夜,第二天告别时可随愿付给寺院一些的费用,一般是缅甸货币一千块左右,相当于六元多人民币。

几个徒步者汇合到一起,坐在寺院晒台上喝茶聊天。厨房里准备晚饭的现场却好像一场大比拼。带队的导游们都希望自己能拿出一顿丰富且富有想象力的晚餐,然而因为当地没有电灯,厨师们只能在微弱的烛光下操作,最后的排场也仅限于餐桌上碟子数量的多少而已。

当晚八点不到就睡下了。山里的夜晚,是真正的夜晚,黑得密不透风。经堂里,小沙弥的暮时课诵,伴着蜡烛光影里飘忽的手势;隔壁是鬼佬们的情话和蹑手蹑脚的小动作;窗外,风推动木墙和窗户的声音不绝如缕。露水凝成了霜,从棕榈树上,一点点滴落在寺院的铁皮屋顶上,一直到天明。

早晨五点,小和尚们开始诵经。在爆发出第一声唱诵之后,他们忍不住笑作一团,为能够在每一日的早晨把熟睡中的背包客闹醒而感到骄傲万分。唱经结束,他们会前往附近的村庄接受布施。寺庙不生火造饭,僧人过午不食,一切生计依靠周围村民,而村民们对能够供养他们感到心满意足。村里的孩子放暑假,寺庙也义务为他们安排各种假期教育。有孩子打算剃发为僧,家人和寺庙会准备隆重仪式,像为儿女操办婚事一样热烈。

吃过早餐辞别寺庙,动身前往茵莱湖。那里会很美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昨夜格劳,已是最美。

Tips

1.交通:从蒲甘到格劳,长途汽车耗时约8~10小时。也可乘车从茵莱前往格劳,不到两个小时路程。最好能够在格劳镇安排一天时间。格劳附近的宾得亚也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小城,格劳到宾得亚一路,有整个掸邦最为优美的田园景观。

2.住宿:格劳有各种档次的宾馆。中国大哥的永胜宾馆就在公路干道边,标间15美金一晚,赠早餐。

3.餐饮:可选择各种当地小吃,不过要注意餐馆的卫生。推荐一家有名的:Thirigayhar Restaurant,缅甸语意思是“七姐妹饭店”。

4.向导:可以请旅馆老板为你联系。他们也十分乐意为你预订茵莱湖的宾馆,并安排把行李送过去。当时是露比给我们准备好了这一切。细心的她随后还打电话到茵莱湖我们入住的宾馆,询问我们是否住得满意。

5.装备:没有什么特别要求,准备好水与防晒霜,注意保证鞋子舒适。寺庙的夜晚较冷,需备保暖衣物。

6.游览:格劳镇上可供玩赏之处还有中央市场以及几处寺庙。知名的Shwe U Min寺在小镇西南两公里处,它装满了佛像的洞窟十分著名;沿路前往不远处的竹佛寺(Nee Paya),保存有一尊历史悠久的竹篾编制佛像;小镇北面小山上的Thein Taung僧院,可俯瞰整个格劳小盆地的风光。有大半天时间即可把整个小镇漫游下来,顺便吃一吃当地人的烫嘴小吃:汤米线、印度煎饼、软炸豆腐以及各种蔬果。运气好的话,还能赶上那五天才有一次的少数民族集市――周边四个部落的族人穿戴了着各自的民族服饰做买卖,色彩斑斓,气氛热烈,妙不可言。

上一篇:不懂算计的古村板梁 下一篇:卡尔卡松奇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