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预见方法论的浅析与探讨

时间:2022-07-19 03:50:33

技术预见方法论的浅析与探讨

摘要:技术预见方法论是关于技术预见学方法的学说与理论,即系统研究和分析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未来需求及发展趋势,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科技发展领域以及选择关键技术所应当遵循的基本假设、原理、理念和具体操作方法,是技术预见研究及其在科技决策过程中开展工作的一般方法和总体框架,同时也包括具体的技术预见方法。文章论述了技术预见方法论的内涵、理念假设及技术预见的一般原理,重点分析与讨论了技术预见的一般原理,如系统论、突变论、博弈论、辩证法,以期为我国技术预见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技术预见;方法论;理念假设

1 技术预见方法论的内涵

最早论述技术预见方法论的是吉尔菲兰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探索法”和“规范法”[1]。其中,“探索法”又称之为“能力导向法”,属于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它主要是依靠科技技术自身的成长能力、发展潜力、各种可能的发展方向等来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项目投入领域和实现时间等。而“规范法”又被称之为“目标导向法”,属于历史主义中的库恩科学发展模式[2],它要求对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和发展规模等按照人们事先的要求加以规范,或者说要依照既定的目标去发展科学技术。因此,“探索法”和“规范法”是研究技术预见的基本方法论。技术预见方法论其中也包括指导技术预见工作开展的一些原理和具体方法,如情景分析法、德尔菲法,等等。因此,技术预见方法论是关于技术预见学方法的学说与理论,即系统研究和分析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未来需求及发展趋势,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科技发展领域以及选择关键技术所应当遵循的基本假设、原理、理念和具体操作方法,是技术预见研究及其在科技决策过程中开展工作的一般方法和总体框架,同时也包括具体的技术预见方法。

2 技术预见的理念假设:契约论、稀缺论与构建论

任何科学研究都有理论假设前提。有研究者认为[3],技术预测研究基本假设为“社会契约论”,该理论的依据是美国万涅瓦・布什(V・Bush)的一份报告《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认为只要对科技大力投入,就一定能有产出。而英国技术预见的基本假设是“资源稀缺论”,理由是所有国家都存在着资源短缺的问题,在给定经济和智力总资源条件下,在科技与其他投资领域中、在当前与未来相互争夺资源的情况下,所有国家均面临资源合理配制问题,每单位资源的使用都存在机会成本。这就需要通过技术预见来合理配制资源。任何一种过度投资行为都将带来不经济现象。

事实上,技术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还必须考虑技术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正如WiebeE・Bijker和John Law在1992年出版的《shapingTechnology/Building Society》的一段话比较典型地说明了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我们的技术反映我们的社会。技术再生产并包含着专业的、技艺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相互渗透的复杂性。我们这样说并不是指责技术,我们也不是提出某种技术的导向。我们并不想说‘如果技术是纯粹的技术,那该有多好。’相反,将要说的是,全部技术都是构成我们社会的各种复杂要素所建构的并反映着这些要素;运行得好的技术与那些失败的技术并没有什么不同。‘纯的’技术是没有意义的。技术总是包含着各种因素的折中,无论技术是被如何设计或构建出来,都涉及到政治、经济、资源强度的理论,涉及到关于美与丑的观念、专业倾向、嗜好和技能、设计工具、可用的原材料,涉及到关于自然环境的活动的理论”[3]。因此,笔者也认为技术是被构建的。因而,“技术构建论”也是技术预见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假设。

综上所述的基本结论是:技术预见是从技术预测演变而来,因而“社会契约论”、“资源稀缺论”和“技术构建论”都是技术预见的立论前提,预见的目的是“选择最具投资价值的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实现其经济与社会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塑造与构建美好的未来社会。3技术预见的一般原理探讨与分析

英国著名技术预见专家本马丁(B,Martin)在考察了日本开展多年技术预见活动基础上就如何体现技术预见宗旨和理论基础又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提出了5“C”技术预见原则:沟通原则、聚焦未来原则、协商一致原则、协作原则以及承诺原则,针对更大范围的技术预见,Anderson and Fears提出了第6个“C”:理解(Comprehension)原则。实际上这6“C”原则背后揭示了技术预见方法论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系统论、突变论、博奕论、辩证法,等等。

3.1 技术预见系统论

3.1.1 协同论 从未来学的角度讲,未来技术必须与未来的科学、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和政治协调发展。因此,必须以大系统协同论来指导技术预见专家的研究工作,并在具体的技术预见方法中贯彻这一思想,如在建立技术预见专家库时,不仅仅是来自科学和技术领域的专家,还要包括社会发展界、产业界、教育界、政府的资深公务员等社会各行各业的专家:在技术预见德尔菲问卷设计时,不仅仅只考虑技术自身的成长度,还要考虑市场需求的拉动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技术的发展与科学、经济、社会、环境和政治的发展相适应,尽量避免技术的负面效应。正如预见专家格鲁普(Grupp)和林斯顿(Line stone)(1999)所指出的,随着技术前瞻及预见活动的进行和执行,预见可视为整个社会“协商系统”中沟通的手段[5]。反过来,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和政治的发展也会影响技术的未来发展。因为国家科技发展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想要参与或影响其制定的团体及成员越来越多,而技术预见活动可以提供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平台,可促进政策制定真正适应环境及使用者的要求。

3.1.2 信息论 信息论是20世纪40年代产生的,其主要创立者是美国的数学家申农(C・E・Shannon)和维纳[6]。今天,广义的信息论还包括“语义信息”、“无概率(主观)信息”、“相对信息”、“有效信息”等“广义有效信息”,以及“模糊信息论”和“算法信息论”等。信息论在技术预见中的应用就是要构建技术预见信息方法论,包括技术预见研究所需要的方方面面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的方法,如科技信息、市场需求信息、政治信息、社会发展信息,等等。在技术预见信息收集方面一是要不断拓宽有效信息的收集渠道。如建立技术预见专家知识库,定期组织专家提交技术预见咨询报告和开展“头脑风暴法”论坛或“预见沙龙”:不断跟踪和研究世界各国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信息:通过德尔菲法收集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概率(主观)信息,等等。二是要

不断改进和完善对所收集到的技术预见有关信息的处理方法,提高预见的精度。如把模糊数学引用到技术预见中来,在德尔菲调查问卷中把一些难以量化的指标用模糊数学来表示,如使用一般、不熟悉、较熟悉。非常熟悉等模糊性语言,但在数据统计处理时又要把其还原成精确数据,“精确兮,模糊所伏;模糊兮,精确所依。”只有利用信息论的方法不断地收集更多和更有效的技术预见信息以及完善信息的处理方法。以建立技术预见竞争情报系统,技术预见才能在把握科技的未来发展趋势和重点优先领域选择、关键技术遴选和科技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3.1.3 控制论 控制论是美国人维纳(NorbertWiener)1947年创立的。技术预见研究也需要借用系统控制论的一些原理。首先,技术预见的科技塑造未来理念实际上就是借助了控制论的事前控制原理,利用对过去信息总结提炼,预见未来科技,来左右和影响未来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如趋势外推法、关键技术遴选法等。其次,预见在左右国家的研发事务上,必须对未来需求及现在投资的跨国性基准进行比较,激活反馈程序。以往的预测工具,无法适应全球环境的剧烈变动,而前瞻则注重和其它国家的基准比较,同时以不同的观点描述未来,可以增加整个国家的危机处理能力及适应环境的弹性。再次,具体的技术预见方法上也需要应用系统控制论,如在技术预见德尔菲调查问卷不仅仅要考虑技术自身的能力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还要考虑影响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及如何利用一些措施来实现这些技术,这事实上也是借用系统控制论的原理来影响未来技术的发展。

3.2 技术预见突变论

技术的发展轨迹不仅仅是连续的,可能还存在跳跃性的发展。在技术预测的历史中,有很多当时站在人类认知最前沿的著名科技、经济大家的错误预见例子。如“这种名叫‘电话’的东西毛病太多,无法认真地把它作为一种通信工具来看待,这种设备对我们一点价值都没有。”(经济管理学家西盟,1876年);“我想计算机的世界市场的容量为5台”(IBM前董事长汤姆斯・奥特森,1943年)。这说明预见科技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预见性的错误呢?这种“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究竟失在哪里呢?失就失在只考虑技术发展的连续性,而没有考虑技术发展间断性、跳跃性。因为在一些新兴的科技领域中,某项技术一旦在其技术本身研发积累达到一定的水平和外界市场需求巨大的条件,就会产生跃迁式跨越发展,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等。而突变论为研究技术发展的不连续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工具和方法。技术预见专家在预见和选择未来技术时,可以运用突变论的思想来研究可能会出现的颠覆传统的新技术,尤其是在一些新兴的技术领域,很可能出现一些新的颠覆性技术,如纳米技术领域。

3.3 技术预见博弈论

博弈论本身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不仅在经济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其他领域的决策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上,作为一种关于决策和策略的理论,博弈论来源于一切通过策略进行对抗或合作的人类活动和行为,它在军事、法律、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环保、体育竞技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7]。技术预见博弈论是指国家(地区)等组织或个人在预见未来科技发展时利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预见和谋划本国(地区或组织)的未来科技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选择。技术预见博弈一般属于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但在一些秘密高科技军事技术或其他技术领域的预见博弈则是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事实上,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地区)的未来科技发展战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充分考虑本国国情和其它国家(地区)的科技发展战略。这事实上就构成了各国(地区)科技发展对策之间的博弈,科技发展策略之间的博弈。而且这种技术预见博弈是客观存在的,如美国在世界上率先研制并掌握了原子弹技术,而随后苏联、英国、法国、中国也掌握了原子弹制造技术,这实际上就是技术预见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又如,日本在开展技术预见研究时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博弈论的方法。它在开展前6次技术预见研究时,主要是聚焦未来的应用技术创新,为什么不进行原创性和基础领域的技术预见呢,除了考虑日本本身的财力、资源等要素有限外,还考虑到这些原创性的技术可以从美国引进,这是典型的技术预见博弈跟随战略。而后来的日本第7、8次预见又非常重视原创性的技术,因为此时美国已经加强了对原创性技术的专利保护,使日本引进这些技术的成本非常高。另―个技术预见博弈论的例子就是美国和前苏联之间科技博弈,属于典型的技术预见寡头博弈。美国制订“星球大战计划”等一些高科技军事发展计划,迫使前苏联在本国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军事技术。结果把前苏联的国民经济体系几乎搞垮。

3.4 技术预见与辩证法

马克思曾说:“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就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的这一经典论述告诉我们,辩证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是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持否定、批判和超越的态度。实践辩证法是目的性的,发现辩证法和再现辩证法是手段性的,因为人的存在的根本目的是对外部世界进行实践改造,而科学发现及技术预见与对本质世界的再现则是为实践服务的,是实践的手段。可见,由发现辩证法、再现辩证法、实践辩证法构成的辩证法形态体系,从根本上说,是面向未来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就以上述形态体系成为未来学的方法论。而技术预见作为未来学的一个分支交叉学科,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也同样是技术预见的方法论。

技术预见是研究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优先发展领域和关键技术遴选,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未来技术成长情况、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技术的两面性。但是,为了研究未来,也要研究过去与现在。尤其必须研究历史与现实的本质,它以未来世界为研究的终端目标,但要以对本质世界的研究为基础,因为只有深谙过去,才能预见未来。另一方面,人类的未来怎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掌握情况,因此,技术预见方法的研究还要与对未知世界的研究与探索同步和协调。由此看来,技术预见方法应当同时研究人类文明面对着的三个世界:未知世界、本质世界、未来世界,技术预见的最终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科技的预见。既是对于正确理念引导之下的人类实践的预期,也是对未知世界、本质世界的研究成果的必然结论。

4 主要技术预见方法的评价

目前国内外通用的技术预见方法、每种方法优缺点以及适用的情况见表1。

5 结束语

技术预见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

展的速度更快。一是表现在预见方法越来越多,并且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优缺点和应用范围。二是预见方法的综合化和融合化,即技术预见很少采用单一方法,通常是各种方法的有机组合。此外,技术预见方法还必须与规划的方法结合起来发挥作用,技术预见支撑科技规划的制订,科技规划的制订需要技术预见,二者互动起来。因此,只有全面理解技术预见方法论,才能构建“面向未来的意识,聚焦科技的观念,战略决策的本质,跨越发展的思想,政府主导的特点,重在行动的精神”的技术预见基本理念:才能从战略高度把技术预见理解为一种新的战略分析与集成的工具,在具体行动上落实“以问题为导向”的技术预见研究,构建技术预见多领域专家交流平台,把握国家科技前沿趋势和社会发展需求,为政府科技决策和我国自主创新战略落实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健民.全球技术预见大趋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1―42.

[2]张怡.自然辨证法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23―226.

[3]浦根祥.试论技术预见理论的基本假设[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7):30―32.

[4]Wiebe E.Bijker and John Law,1992,Shaping Technology/Building Society,Studies in Sociotechnieal Change,TheMIT Press,P4

[5]Grupp,H.and Linstone,H..“National Technology Foresight Activity around the Globe”[J].Technology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vol.60(1999):85―94.

[6]汪应洛.系统工程(第三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3―24.

[7]叶继涛.博弈论在反腐败机制中的应用研究[J].理论月刊,2005(2):128―13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03BZX021。

作者简介:叶继涛,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技术预见、科技经济规划。

上一篇:基于技术预见的研究机构科研质量的组织改进 下一篇:科技查新服务于科技管理工作的探讨